汉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

刘秀做皇帝时,为了巩固皇权,防止类似于王莽篡政的事件再次发生,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他加强了尚书台的权力,使其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一来,丞相的职位也就形同虚设,皇帝的专制权力更加集中了。不过刘秀改革的想法虽好,但这些是要以皇帝亲政为前提的,一旦皇帝英年早逝,便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东汉一朝,皇帝大多荒淫腐朽,所以寿命都不怎么长。而太子年幼即位,朝中大权不是落在外戚手中,就是被身份卑贱的宦官所控制。这种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是东汉政治上的一大特色,也最终将这个王朝推向了覆灭之路。

汉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

刘秀画像

公元88年春,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病死,年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这么年幼的一个皇帝当然无法亲政,朝中大权都落在了他的母亲窦太后手里。窦太后毕竟是个女人,抛头露面的不太方便,于是提拔自己的哥哥窦宪做了侍中,让他来执掌大权,其余窦氏兄弟也都安排了重要的官职。窦宪这个人心胸狭窄,骄横无礼。他刚一掌握权力,就派人杀了仇人韩纡的儿子,引来一片骂声。都乡侯刘畅因为多见了几次太后,窦宪怕他分走自己的权力,暗中找刺客将其杀害,还诬陷他的弟弟是凶手。

汉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

窦宪画像

窦宪本以为杀死个刘畅没有什么,但谁知办案的官员不畏强权,最后竟然突破重重困难查出窦宪才是幕后主谋。事情败露后,窦宪唯恐因此获罪,于是提东汉初年的时候,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投靠汉朝,北匈奴出征讨匈奴来赎罪。继续负隅顽抗,是东汉的心腹大患。这一年的七月,南匈奴单于上书朝廷,请求趁北匈奴内乱的时候派兵去攻打。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西汉不同,从光武帝刘秀开国起,东汉的对外方针比较保守。当时东汉大臣们,正在为该不该出兵匈奴争得不可开交,窦太后为了让他哥哥戴罪立功,最后力排众议决定出兵。

汉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

窦太后剧照

公元89年,窦宪和征西将军耿秉一起出兵攻打匈奴。因为这次是戴罪立功,如果搞砸了小命就没了,所以窦宪也是格外地卖力。别看窦宪毛病多多,但他确实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将领。在他的统率之下,汉军在稽洛山大败匈奴,收降二十余万人,北匈奴单于也只得远遁大漠。出兵匈奴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窦宪因祸得福,不但没死,还被封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从此之后,窦宪权倾朝野,更加地飞扬跋扈。一些正直的大臣对窦宪不满,屡屡弹劾他,但窦宪背后有窦太后撑腰,谁告他都无济于事。尚书仆射乐恢,一直公开抨击窦宪,最后竟被他在暗中毒杀。乐恢死后,朝中人人自危,再也没人敢公然对抗窦宪。

汉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

窦宪剧照

文武百官对窦宪是彻底服气了,但有一个人却看他越来越不顺眼,这个人就是汉和帝。此时汉和帝已经十四岁了,不甘心再做别人的傀儡,于是暗中计划对付窦宪。汉和帝长居宫中,没有亲信党羽,而且朝中大臣又都惧怕窦宪,怎么才能扳倒这个大恶人呢?汉和帝当然有自己的办法,找不到大臣帮忙,他就去找身边那些最亲近的人,也就是后宫中的宦官。经过一番观察,汉和帝发现中常侍郑众为人可靠,而且足智多谋是个值得拉找的合作伙伴,于是便在暗中联系郑众,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对付窦宪。郑众也是个有野心的人,当即就和小皇帝结成了联盟。

汉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

汉和帝剧照

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琢磨如何对付窦宪,还特地找来了参考书(《汉书·外戚传》),最后终于定下了计策。平平如当时,窦宪正镇守凉州,如果京城发生变化,他必然会领兵叛乱。为了尽可能减少政变的损失,汉和帝下诏调窦宪来京辅政。窦宪没想到小皇帝竟然有胆子对付自己,还以为他真的离开自己就不行,于是欣欣然前往京城。真食个抓捕窦宪的前一天晚上,汉和帝亲自来到北宫,秘密开始调兵遣将。他让司徒兼卫尉官丁鸿、严兵等人紧守城门,又派执金吾、五校尉等人分头捉拿窦宪的党羽。

汉和帝与郑众暗中商议,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

郑众剧照

窦宪的党羽都被控制后,第二天,再派谒者仆射包抄窦家,当众宣布圣旨,逼迫窦宪自杀,同时收回大将军的印绶。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后,汉和帝终于从窦宪手中夺回了权力,重现了当年汉宣帝诛杀霍禹的故事。不过遗憾的是,窦宪虽然死了,但因为郑众有功封侯,从此宦官势力开始得势,掌握了朝政要职,东汉王朝统治者的危机远远没有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