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宮殘照,那是溥儀的前世今生——《末代皇帝》

第一次聽《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時候,聽說是外國人拍的,而且全片英語原音在想中國的歷史,居然沒有國人來表達,當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回頭想想,我覺得對於一個外國人拍的中國人物傳記來說,它最可貴的不是那些對比強烈的色彩和鏡頭,而是他的態度,他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他並沒有評判什麼但是他把故事默默地擺在那裡,到結束,你會一時覺得心情複雜,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電影裡不僅僅塑造了溥儀一個角色,而是通過細節也講述了圍繞著他的一些人的滄桑,這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我覺得異常珍貴。

片長近三個小時的電影,並沒有把大量篇幅放在溥儀人生傳奇的三起三落上。溥儀皇帝既是歷史的主題又是歷史的對象,影片對溥儀一生的敘述是以一種有條理的、按時代順序的形式進行的。

影片最為著重表現的一點,在我看來是關乎權力的慾望。即使如溥儀這般的一個傀儡皇帝,受到了特定權力話語的控制,他也必須表現出歇斯底里的對攫取權力的快感和失去權力的失落與痛苦。其中有個非常耐人尋味的鏡頭:少年的溥儀和溥傑兩人在宮內玩耍,嬉戲打鬧中卻為“皇帝”身份的問題發生了爭執。溥儀為了證明自己作為皇帝的尊嚴,毫不客氣地命令手下太監喝下墨汁,還告訴溥傑“自己調皮犯了錯,捱打是他們”;而溥傑卻告訴他,現在已不是滿清統治的天下,外頭有了“新皇帝”。溥傑帶著溥儀爬上城牆,趴在牆頭看到了當時已搖身變成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及其大隊隨從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紫禁城。整齊劃一的儀仗隊,盡顯帝王尊榮的華蓋,預示著溥儀的“權力”早已被架空,即使他口口聲聲稱呼著“朕”,不允許宮內的“百姓”直視他。此前的溥儀自認為是無所不知的,而實際上他看到的只是看守者要求他看到的東西。民國政府承諾為皇室留存的那一畝三分地成了禁錮溥儀視野和心靈的監獄。但溥儀的監禁卻是他慾望的必要構成——因為只有在監獄中他才能夠成為皇帝。

描寫大總統的遠景和溥儀質問溥傑的近景形成強烈對照準確地暗示了溥儀一無所知的那個世界,而他與這個世界之間存在著一個無法跨越的距離。

這部影片還有一大成功之處在於它的音樂,然而光影的運用趨於平態,影片幾乎全部採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不過另一角度,通過光線的明暗強弱體現人物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