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清明: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节气清明: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是北宋诗人晏殊写的一首春词里最舒畅的一句。只需慢慢读来,便有一种气淑风和,春色明洁之感,令人一想起春天这个季节,心情便舒畅无比。

阳历的4月5日,清明时节的风,应时而来。带着晴明的气息,将早春残留的清寒都化为了暮春之初的和暖。

古人说“春梦暗随三月景”,步入清明节气的春天,就像掀掉了一层朦胧的薄纱。斜照弄晴,春意空阔,自然里随处一景,都比早先时更加的清新宜人。

若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清明节气,那便是“温和”。不冷不热的气候,正当最美的风景,都吸引着人们放下室内一成不变的工作,毫不犹豫地与自然来一个开心的“熊抱”。

踏青,是多数人清明节的假期里一定要体验的事情。约上知己好友、家人伙伴一同去往乡村原野或者水秀山清之处,也感受一番古人畅怀于山水之间的怡然乐趣。


节气清明: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也加快了攀升的速度,此时迎面吹来的,就是真正的“不寒之风”了。这种令人极为舒适的自然温度,不仅为植物营造了一个最为平和的生长时期,也预示着春耕春种进入了一个大好的时节。

此时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最适合作物林果的种植。农谚里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古代时候,人们喜欢在清明植树,祭祖扫墓时也常插柳于墓前,柳树便能成活。“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多少带些伤感的氛围,但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给养。

清明时节的春天,不再是桃杏梨花的主场,而是有了青绿多彩的痕迹。一眼望去,景色开阔分明,清爽干净。所以古人才说“万物至此气清而景明”。


节气清明: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作为一个节气来说,清明是温润如酒,清香明洁的。而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来讲,清明,又多了些许伤怀。

这些许的伤怀,是一种难以言明又无法纾解的,对逝去故人的,深深怀念。这片建立在氏族根系之情上的土地,孕育着一群从未敢忘却先祖的人民。

当清明的祭扫活动来临时,远离家乡的人们又再次踏上故乡的热土,满噙泪水,为故去的亲人奉上三杯薄酒,再跪下烧一把黄纸,磕几个响亮的头。每一个动作都怀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敬畏。

昔人已乘黄鹤去,活着的人更要好好地活。我想这才是我们扫墓祭祖的意义。


节气清明: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四季以三候之蓄,来畅泄于一春。清明后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低调的桐花开始盛放,春色又添上一笔淡淡地紫色。这一候叫作“桐始华”。

而后鹌鹑类的小鸟开始跳跃在林间,乡野里田鼠不见了踪影,这是清明的二候“田鼠化为鴽”。

最令人期待的,应是又重现于云天之上的绚烂彩虹。

从前人们通过对自然物候的观察发现,每年到了清明时节,消失了一冬的彩虹便会“准时”地出现在天空的一角。于是人们把这个特别的现象定为了清明的第三个物候“虹始见”。


节气清明: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清明的景色丰富多变,但纵观起来,又似乎都与“青”字脱不开关系。绿肥红瘦,气序更迭,造就了万物春生。而最能代表青字的植物,当为正值繁盛的麦草。

人们将麦草榨出青汁,和以糯米,包裹上豆沙为陷,制成青团食用,是江南一带自古以来的传统。

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浓浓的麦香入口,混合着豆沙的甜香,吃起来甜而不腻。是清明时节特有的风味食点。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节气清明:春到宜人处,正是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