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相生相剋的一對"冤家"——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引言:相權與皇權之爭自古有之,相權的既然能夠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有丞相在不僅能夠幫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減輕皇帝的負擔,而且還能為皇帝出謀劃策,在處理國家政務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爭鬥不絕史書,但是相權卻伴隨著皇權經歷了千年之久,直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時候才把丞相制廢除了。是朱元璋之前的皇帝不敢嗎?或是皇帝不能廢除丞相制?

兩千多年來相生相剋的一對


丞相制還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

丞相是百官之首,總領君主旨意,管理全國政務,為皇帝減少工作量。

丞相能在國家危難或者君主羸弱之時,保證國家政務體系能夠正常運轉。

經歷了千年之久的皇權與相權之爭,遇到大有為君主便不斷削弱丞相的權力,這是因為相權過大影響了皇權的行使。

相權大,皇權就要減小,那麼皇帝就會感到不安,給政局帶來不安定因素。

相權大,皇帝就要看丞相的臉色行事,甚至能夠駁斥皇帝的詔書,在封建時代,這是皇帝最不能忍受的事。

丞相制雖然伴隨著皇權走了千年之久,但是也免不了被皇權拋棄,原因就是丞相縱然能使國家正常的運轉,但是其權力過大,對皇權的威脅卻是歷代皇帝最忌諱的。

皇權和相權從一開始就磕磕絆絆,總共經歷了三個時期。

兩千多年來相生相剋的一對


第一個時期,漢武帝設置內廷,變相分丞相的權力。

漢承秦制,保留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也就一直伴隨著漢朝走了大半個世紀,雖然說一直沒有出現什麼大的丞相爭權導致的大的戰亂與政變,但是卻讓漢朝武帝之前的皇帝感覺到了威脅,特別是漢朝初年,封國制與郡縣制並行,如果丞相與各異姓王勾結,那麼皇帝的命豈不是隨時都能被殺掉,因此漢高祖劉邦在晚年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剪除異姓王。

到漢朝一個大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之時,丞相的存在已經開始影響到皇權的發揮,讓漢武帝很是不爽,但是丞相又是當時三公之首,不能說廢除就廢除,這裡面牽扯到方方面面,皇帝不能不考慮。但是漢武帝又想繞開丞相想做自己做的事,而不受到丞相的掣肘。於是漢武帝就設置了內廷,找了幾個有能力,自己又信得過,對自己忠心,權力還不是很大的人,商議軍國大事,直接繞過了丞相,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剝奪丞相的權力。

兩千多年來相生相剋的一對


第二個時期,設三省六部制,隋初設,唐代完善,進一步拆分丞相的權力。

三省六部制的設立,進一步的分化了丞相的權力,三省各有分工,且分工明確。中書省雖然是上呈下達的傳達皇帝的旨意的,但是門下省和尚書省卻起到了制約的作用,皇帝不僅能夠保證皇權不被分化,而且還能提高行政效率,為加強皇權出了不少力。

兩千多年來相生相剋的一對


第三個時期,朱元璋廢除丞相制,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的統治,皇權達到了高度集中。

朱元璋是一個放牛娃出生的皇帝,自己親手打下來的江山,對皇權的控制慾更強。朱元璋做皇帝沒有什麼顯赫的身世,就沒有那麼多的顧慮,面對丞相爭權,甚至要奪皇權,做事雷厲風行的朱元璋,不僅會殺人,而且還會從根上解決這件事。廢除丞相制、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這就讓皇帝的權力更加集中,避免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爭鬥。

雖然後來有內閣的形成,但是此時的內閣已經完全沒有和皇帝相抗衡的權力了,清承明制,雖有南書房,軍機處的存在,但是那種權力過大的權臣再也沒有出現過。

皇權與相權,相愛相殺,最終以皇權勝利,相權失敗而告終,使這種看似合理又充滿矛盾的制度壽終正寢,也算是一種圓滿的結局。

結語: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只是在使用過程中會不會產生矛盾,面對矛盾不能只治標不治本,要從根上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讓雙方都得到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