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記憶(16):嶺東煤礦——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

主編:於耀森

1982年2月,經礦務局批准,嶺東煤礦派出31名幹部(其中2名副處級),組建生產勞動服務公司,為集體企業單位。隸屬嶺東煤礦。公司設有工作機關(生產科、工資科、經理科、辦公室、政工科、工會、團委),下轄工業科、農付科、工程科,均為科級建置。

1983年至1991年,嶺東煤礦直屬基層單位有很大變化。此期間,先後成立了嶺東煤礦水庫管理科(後易名為嶺東煤礦建材科),嶺東煤礦水電管理科,長山井建設指揮部(長山井);飲料廠停辦;礦一中升格為局重點高中(副處級單位)。

1992年以後,嶺東煤礦在機構設置上有所變化。此間,礦車隊7臺小車(其中包括一臺龍江客車)和11名職工從礦車隊分離出去,成立了一個小車隊,人員及車輛歸礦辦公室管轄;礦機關部分科室合併或合署辦公,對內,礦武裝部、保衛科從礦機關分離出去,組成經警隊,對外仍用原來的牌子;成立待崗站(科級單位)、鑄件廠(科級單位);嶺東煤礦長山井建設指揮部易名為嶺東煤礦長山井。嶺東煤礦下設直屬基層單位21個,機關科室20個;在管理體制上,設書記1人,副書記1人,礦長1人,副礦長5人,總工程師1人,副總工程師4人,總會計師1人。

2003年7月,嶺東煤礦經過近80年的開採,資源枯竭,宣告破產。順利的實現了老礦解體,職工分別退休、買斷,其餘安置到東榮三礦、集賢礦、研石熱電廠等。

12、礦區社會概況

(1)人口

1938年以前,本地尚無定居人口,挖煤的人冬作夏止,均屬流動人口。隨著煤田開發,嶺東(富安)開始有人定居。1938年底,礦工家屬武柏青,從山東攜子女來此地投夫定居,自此,來礦區定居的家屬接踵而至。日本人統治期間,抓進大批勞工,不少住戶陸續搬走,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八一五”光復後,房屋被燒,土匪搶劫,礦區人煙基本斷絕。

1947年煤礦復興。嶺東北山小屯有20餘戶人家定居,礦工52人。年末居民有100餘戶,人口近2000人。

在三年大躍進期間,煤礦大量招工,礦區人口也隨之“躍進”。山東、安徽、河南、河北、江蘇、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7個省籍的職工及其家屬大量湧入礦區,並遷居落戶。礦區人員遂增。

1958年至1959年間總人口近8萬人,其中職工總數45000人。

1960年後“大躍進”式工業項目下馬,礦井陸續報廢,故一方面裁減煤礦編餘人員下放農村,一方面成批抽調職工開赴新區,礦區人員大減。

1978年,礦區總人口65461人。1978年後,礦區人口的控制工作得到重視,特別是計劃生育工作被列入重要議程。在廣泛深入地進行計劃生育政策宣傳教育的同時,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予以罰款。人口的增長速度得到控制。據1982年進行的嶺東地區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資料表明,全礦區總人口為69868人,其中男性35388與總人口的50.65%,女性34480人,佔總人口的49.35%,男女比例為102.63%,到1985年,全礦區總戶數為14066戶,總人口降至57380人,其中男性29545人,女性27835人,礦區總人口呈遞減趨勢

1985年全礦出生144人,死亡10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6%0.

嶺東煤礦在深入進行計劃生育政策宣傳教育的同時,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職工予以罰款,使嶺東煤礦人員增長的速度得到了控制。此期間,嶺東煤礦根據本礦實際,經徵得礦務局同意,並和公安局取得聯繫,准予“頂名”和“三證”採用的一線工人更名或家屬落戶,使嶺東煤礦人口及戶數有所變化


揮之不去的記憶(16):嶺東煤礦——黑龍江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

到1992年末,嶺東煤礦共有總人口33882人,總戶數15074戶。

民族

嶺東礦區人口由漢、蒙、回、滿、朝鮮等五個民族組成。

多年來,礦黨委對少數民族工作十分重視。在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同時,還向全礦職工進行民族團結方面宣傳教育,要求漢族同志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使少數民族同志享有平等的權利。逢年過節,礦領導都親臨回民食堂,和他們共同歡度節日,

黨委還召開少數民族座談會,暢談思想,徵求意見,瞭解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調動了少數民族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