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獨處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影視劇裡常有一幕,某人行賄某人時,常常會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或者某人和某人密謀時,也常常會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般此種情況下,這兩人之間的事都見不得人、見不得光,不是什麼好事。因為行好事者,正大光明,磊磊落落,沒有什麼值得掩蓋、隱藏。

其實,這八個字也是有典故有來歷的,最早的出處是在南朝宋國人范曄所著的《後漢書·楊震傳》裡。漢朝的官制,以察舉孝廉為主,大白話的意思就是,在那個時候要當官,主要是靠人發現和推薦,名義上要發現和推薦的對象是孝子和廉吏。

東漢有個五十歲才出來做官的人,名喚楊震,字伯起,儒家信徒,號稱“關西孔子楊伯起”。他從荊州刺史任上升官做了東萊太守,在赴任的路上,經過昌邑縣,此地的縣令正好是他之前推薦的荊州人王密,王密得知恩公路過,趁著月黑之夜,懷抱著十斤金子來報恩。楊震心裡不爽,說道:“你我故人,我知曉你這個人,而你卻不知曉我,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道:“月黑之夜,無人知曉。”楊震鏗鏘有力地說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就無人知曉呢?”王密聽罷此話,臉生愧色,匆匆告別而出。

修身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獨處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楊震這個人,“關西孔子楊伯起”的稱號,也不是無理取鬧,或者名不副實,他是真真正正的有學問、有修養,堅守自己的原則,堅守為善至善的信念,不管身在大庭廣眾之下,還是私下居住之處,或者完全一個人的時候,他的每一個念頭興起、消滅,都遵從自己的原則、信念,也就是心不妄動,君子慎獨。

慎獨,是儒家思想裡面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一個人道德修養和品行操守的很高標準。慎,就是慎重、謹慎的意思,獨,就是獨處的時候、一個人的時候,慎獨合起來就是獨處的時候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都謹慎、慎重、細緻、小心,按照自己的原則信念去做事。

慎獨,可以從淺到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人看不到也聽不到的時候,用《中庸》裡的話說就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第二層是在隱蔽處、細微處,用《中庸》裡的話說就是“莫現乎隱,莫顯乎微。”第三層是在唸頭的興起和消滅時,用《中庸》裡的話說就是“誠其意,勿自欺。誠於中,形於外。”

修身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獨處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不只是表現在眾人眼裡心裡,關鍵是展示給自己的一面。這個世界上,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真我,才是最重要的。別人,是我的一面鏡子,可以供我參考,但不能成就我,能成就我的唯有我自身。我是一個人怎麼樣的人,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通過怎麼樣的途徑來實現,這才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這一切,一個人必須具備慎獨的品質,一個人只有能夠慎獨,不欺騙他人,也不欺騙自己,正心誠意地從隱蔽處細微處明大處去行事,不管是大庭廣眾之下,還是自己獨處的時候,那才能真正地如此這般。

明朝人宋濂在《元史·許衡傳》裡記載了元朝時期著名理學家許衡的許多事。許衡這個人,修養到了極處,慎獨功夫那是相當的了得。有一次大暑天他經過河陽地界,路邊有梨樹,路過的人都摘梨子吃,唯獨許衡不摘梨子,安然坐於樹下。有人看他這樣就好奇,問他問什麼不吃梨子,許衡說:“不是自己的東西,而去拿來,那是不可以的。”那人說:“世道這麼亂,這顆梨樹早就沒了主人。”許衡說:“梨樹或許真沒了主人,但我心難道也沒了主人嗎?”說完他仍舊安然坐於梨樹下,直到離開也不吃一口梨子。

楊震和許衡,都是儒學名家,修養慎獨功夫能到此種程度,已是絕高境界,自然非常人輕易所能。但就像司馬遷說的那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常人凡人,亦有一顆向善向理向道之心,既有此心,就有可能。

修身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獨處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