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在最艱難的時候我們能把原子彈造出來還有什麼不行?”

3月29日晚,董明珠做客央視財經雲直播,分享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之下,跨國製造企業如何應對?如何找到發展新思路?哪些轉機就在眼前?

董明珠:“在最艱難的時候我們能把原子彈造出來還有什麼不行?”


主持人:製造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這次的疫情衝擊,您切身感受到的,對企業的衝擊力到底有多大?包括大家其實會和03年的SARS相比,因為大家都需要隔離,都需要待在家,這兩次衝擊力會有什麼不一樣?您能不能切身談一談您的感受?


董明珠:這次疫情影響比SARS影響大,它涉及的面太寬。當時廣東是SARS比較嚴重的,但我們照樣可以上班,生產幾乎沒有受到影響。而這一次疫情影響的不是一個省份,是全國性的。


對於企業來講,像我們空調行業,問題在於什麼?在於不能上門服務,門店全部關閉,再加上我們的上下游合作鏈條也不暢通……所以這對我們來講是極為嚴重的衝擊。應該說家電行業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特別是空調,幾乎停擺。


1月20號的時候,我印象很深,因為20號在北京。我們當時就看到了武漢傳染的消息,那時候我們就預計到可能會有一大波衝擊,對此我們採取了相應措施,那時候我們就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組,提前做了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停止生產。春節期間我們有一大撥人在加班,最重要的是我們做好了疫情防控的準備。因為春節以後有很多空調需要開模具,這個時間段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作為格力這樣的大企業,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是怎麼來推進的?有沒有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


董明珠:我們有上千家的配套企業,這些企業第一是小廠,第二在不同的省份,所以供應鏈也出現了問題。因此我們通過政府的力量,通過政府之間的協調,在保證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完善我們供應鏈的復工。


現在我們基本上是全復工了,但是“全復工”不等於“全復產”。比如說材料供應方面的問題;比如員工在家待了一個多月兩個月,回來了還有適應的問題。我們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必須要讓每個人都有強烈的防控意識,大家的行為習慣都在改變,比如要戴口罩,過去喜歡扎堆而現在不能扎堆……很多東西要去適應。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意識到,面對疫情,絕不是簡單的政府管、企業管、我們就可以不管,那不行,每一個人都要有強烈的防疫意識。面對困境,大家要共同來面對,這也是在鍛鍊我們員工的意志。


我個人認為,這次疫情,企業經濟效益會有問題,但這個問題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在疫情面前所有人驚慌失措,員工無所適從,這可能才是最大的問題,這次疫情鍛鍊了全體員工的集體意識和組織意識。


主持人:我們的網友有問題想問您,中小企業或者小微企業,他們的復產就非常困難,不知道您有什麼可以借鑑的解決途徑?您覺得這些中小企業現在在復工復產方面遇到的問題,可以怎麼樣來尋求一個更好的解決路徑?


董明珠:中小企業可能現在都關心的是資金問題。其實這時候,這些直接面向市場的中小企業,如果他們給大企業做配套,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比如我們空調現在就要開始滿負荷生產,所有的原材料都要跟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在資金上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去幫扶這些中小企業。


我認為他們要解決的不是資金問題,而是生產問題,如何保證質量?如何保證全員到位生產?因為就算給你資金,你的員工來不了也不行。比如我們有很多配件在浙江生產不了,為什麼?因為有很多約束,不能復工,或者復工了也存在員工到崗的問題,他們的員工也有很多來自湖北甚至更遠的地方。


我們也遇到這個問題,比如員工回來要經過湖北,前期就要有很多投入,每個員工都要做核酸檢測,第二個就是所有的員工回來了以後,不管有沒有問題,先隔離起來再說。


生產需要人手,怎麼辦?


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依然解決不了問題。我的問題是回來的人不能馬上把他安排到現場去工作,產生不了價值。他只能復工,但不能復產。這個問題是要面對的,當然不顧安危就上線做生產,那是不行的。


所以剛才講的資金問題不是太大的問題,我認為根本的問題還不純粹是資金問題。


主持人:其實我們看到,除了您剛才說的生產方面的壓力,2月份的銷售數據也不好,這會意味著什麼?您內心擔心嗎?焦慮嗎?


董明珠:意味著可能損失兩百億,因為格力空調的規模是最大的,在家用空調領域裡格力是全球第一的,佔了1/5的份額,全球約20%的空調要格力來提供。


面對現狀,我覺得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去看待它,這第一的。第二你要積極地去應對,我們現在依然沒有完全復工,這肯定是有影響的。但這個影響不是隻影響個人或者企業,它是一個普遍的現狀,我們要正確地去看待它,不要恐慌,也不要叫苦,沒有用,我們要想辦法去克服問題。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自己製造了口罩機,也開始生產口罩,我們的人手是非常不夠的,我採取的辦法是鼓勵所有員工一定要有一種大的情懷來面對現狀,所有員工都要認真的去面對這個問題,所以行政人員全部下車間,正好通過這樣的經歷,讓長期坐辦公室的行政人員體驗一下我們一線工人的現狀,我覺得挺有教育意義。


特別是80後的孩子,在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當中,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還沒有經歷過什麼。從悲觀的角度來說,疫情會給我們帶來損失。但從樂觀的角度來講,這是一次鍛鍊,讓這批孩子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主持人:所以從春節復工以來到現在,我們是每天都在上班嗎?沒有禮拜六?您目前是週末也在加班?


董明珠:對,禮拜六我們是要上班的,禮拜天大部分也在上班。我們現在要大量的儲備,到了空調旺季來臨的時候,市場銷售是少不了的。空調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品,沒有空調的話,溫度高了大家是受不了的。


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亮點。格力電器幾年前生產了空氣淨化器,可以殺病毒、殺細菌,但那時候大家對病毒和細菌的認知並不高,因為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沒有那麼強的防範意識。這次疫情讓大家開始對病毒有了全新的認識,更加知道保護自己,知道健康很重要。


對格力來講,對待疫情,要用科技抗爭,用科技改變。格力電器幾年前開始做殺病毒的淨化器,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把它應用在醫院、學校、辦公場所、會議場所、家庭,甚至包括電梯……


我們現在把殺滅新冠病毒的淨化器也做了出來,提供到一些急需的地方,目前基本上都是用手工做的。因為自動化生產還要開模具,還要批量採購零部件,佈置生產線。這生產線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它屬於消毒類的產品。所以現在我們用手工組裝生產,滿足目前的應急需求。


你給別人帶來的是健康,解決了他的痛點,這就是有價值的。


主持人:您不擔憂的一個點是不是在於總的需求沒有變,有可能還會再增長?


董明珠:在一個時間點它要爆發,像空調,當溫度達到30度的時候,這個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疫情的衝擊總是會過去的。當然,短期一定受衝擊,像一季度報表一定是不好看的,但是我相信很快就會轉化。


對於格力來講,更要強化的是科技創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要在行動當中踐行這句話。每一個產品,都能給生活帶來品質提升,才是最有價值的企業。所以製造業的創新力是無窮的。


主持人:我們再回到說格力的跨界生產,您剛才也提到了很多的領域,我們看到2月12號的時候,您有一封給全體格力員工的信,就說除了武漢地區以外,格力已經陸續復工加緊在生產口罩生產設備、護目鏡、殺病毒空氣淨化器,為疫情而戰,2月18號的時候成立了一個“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口罩這些抗疫物投資。還有一個消息是說您要拿出10個億來開拓醫療設備。其實我也特別想問問您,很多網友也會有不同的一些評判,您這樣做是出於一種情懷?還是說這是疫情之下的一種壓力?還是說您真的在這次疫情中看到了這樣的新的方向和新的機遇?


董明珠:我覺得更多的是來源於責任。我這麼大的一個製造企業,雖然我們講要輕資產,但輕資產最後要實現更大的價值,一定回落到重資產。重資產最大的問題是投資以後回報時間長,風險大,比如投了20個億、30個億,投完以後萬一沒有達到你的預期,可能對你來說風險很大。但是做製造業面臨的就是這種風險,就是說投20億可能沒有了,企業還能不能繼續發展?這是我們要認真去思考的。


我投醫療設備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需要。比如當時缺口罩,製造是最大的問題。格力有智能裝備,做數控機床,我想數控機床自己都能做,口罩機不行嗎?所以我說我們應該敢於去擔當,這是我做口罩機的原因之一。並不是說能賺錢去做的,做口罩機是因為有這個需要你去做。當時我就投入,把我們裝備公司的研發人員調過來研究口罩機,所以我們在很短的時間,也就半個多月時間把口罩機研發出來。


這時候我們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市場上有人說口罩有作假的。這個現象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才去做了口罩。現在我們每天可造50萬個口罩,這更多的是責任和情懷。


在和疫情抗爭當中,我們發現了我們的短板,我們很多跟機械是相關的,醫療很多也是需要機械來支撐的。所以我覺得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現在根本沒考慮這個賺錢,因為投資10個億,我不知道賺不賺錢,但是我覺得這是有價值的,可以長期做的事。


主持人:其實我們看到這兩天像通用汽車,像特斯拉也在開始宣佈生產呼吸機,製造企業是不是在這些方面真的有優勢?在疫情過後,您覺得大家還會在這樣一個領域去進行一個長期佈局,或者說借勢做一個產業結構的調整?


董明珠:還是回到一個問題,科技。不是說這是一個商機,我們都來做就能賺錢。最後比拼的是品質技術,特別是醫療裝備,更要意識到它的質量的重要性,這個精度、高度,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不管任何一個行業,最終能讓它有支撐、有商機、可持續,還是要靠技術。


今年在疫情期間很多學校來求助,特別是武漢的學校,說現在學生面臨找工作的問題。對,這一屆的大學生找工作好難。但是我現在有5000個大學生的崗位需求,我不會因為疫情而放棄對研發隊伍的培養。


主持人:我看到網上有一些評價可能不是特別好,但我想跟您分享一下,您投這10個億,其實對於高端醫療裝備設備的這樣一個製造行業來說,九牛一毛,而且覺得格力過去玩跨界,比如說芯片手機,好像都沒有什麼成效。您就真願意拿這些錢,就這樣有可能打水漂的撒下去嗎?


董明珠:我覺得沒有打水漂,包括我們做手機,我從來不認為我們打水漂,並不是說你投上幾百億你就是成功的,投資也是一步一步來的。包括我們做芯片,這個東西大家可能認為你馬上要產生很大的效益就叫成功,我並不這樣看。


我們的研發團隊在逐步形成,形成了自己的技術。比如像空調,格力幾千億的規模,空調要多少芯片?我要有這樣研發團隊。我的空調已經逐步能夠實現芯片由自己來研發,為什麼不行呢?包括做裝備,包括做手機,包括做新能源汽車,我覺得這是要有一個培育過程的,我認為很樂觀。大家認為市場沒有買到你的東西,就是失敗了,我並不這樣看。


其實這在整個格力體系內部是發生了一些“化學變化”的。我覺得大部分人可能是出於關心,擔心搞不好,但你看我的報表業績,都沒有受影響。


主持人:現在特別熱的一個產業領域的探討話題,“新基建”,是3月份的時候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議提出了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度,很多人都在說“新基建”是給中國製造業指出了新的方向,您會有什麼樣具體的理解?


董明珠:“新基建”一定要全新的用科技的思想、科技的設計改變我們的生活。像我們現在做的零碳排放,整個一個家庭完全用新能源來發電,來支撐一個家庭的需要。然後我們用5G的互聯網的思維,所有東西雲控制,更智能化了。我們現在已經做了前期很多準備,從生活電器、廚房電器,空氣需求等等,做了一個全產業鏈的佈局。支撐這一塊的東西是智能裝備。比如像很多大型加工中心,臥式機床,五軸機床甚至六軸更高的,這就是你要用技術來支撐它,但這個技術是要投入的,要有一批優秀的人才的培養,人力成本、資源成本、材料成本你都要大膽地去投入。


所以我講了一個企業的使命不僅是要創造價值,更多的是要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有一種擔當。


主持人:我們看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希望將中國和其他美國以外的醫療設備供應鏈轉移回美國,特朗普也一直在說不要依賴外國,去獲取自己的生存手段。美國的媒體我看到有報道說,正在準備實行一項行政命令來落實這些企業產業鏈的轉移。您覺得大家現在擔心的這種製造業可能迴流的趨勢有多大?你有沒有注意這種現象?


董明珠:如果美國一定要求他的製造業迴流,你也是控制不住的。對於我們來講,當然希望是全球共同協作,協同發展,希望我們的技術能給全球帶來改變。我覺得不要單一的說是損失還是機會。其實,對一個企業的考驗,對一個國家的考驗,還是要不斷的升級,以創新為主流。你看我們格力電器一萬幾千個研發人員,沒有一個外國人,全部都是中國的高校畢業生。我們的五軸機床,我們堅持自主研發,可能要時間作為代價,沒有關係。


很多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我們在最艱難的時候,在那個饑荒的年代,我們能把原子彈造出來,還有什麼不行?


主持人:對於格力現在我們在做這樣一些跨界生產,如果有這樣製造業迴流的現象,其實中國的製造業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的業務拓展方面或者自己的轉型升級方面,在這個時點可以做更多的思考?


董明珠:我就舉一個例子,拿空調為例,過去我們都崇拜美國、日本的空調,包括我們國內的消費者都是這樣認知的。但今天,在空調領域裡,我們掌握了核心技術,跟國際品牌比,我們的產品比它們節能百分之三十四十,甚至於節能60%以上,給消費者帶來的是生活品質的改變,使生活質量提高,你說怎麼會沒有市場?只不過過去在人們心目當中,包括我們自己也認為中國製造是不行的。我們是要用實際行動,用我們的產品來改變他們的觀念,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現在中國的這樣一個投資環境,是不是也會讓更多的企業,也許在這次疫情之後選擇來中國來發展,包括製造業的一些產業鏈,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董明珠:我覺得不是這次疫情讓他們重新選擇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第一,我覺得中國是最好的投資地方。第二,中國不是要成為霸主,我們是要成為一個強者,我們更多是想通過不斷的自主研發,真正地給人們帶來什麼?帶來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