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一早起来,修改约稿、上课、做中饭、打扫房间、监督嘟嘟学习、完成小羊训练营作业、翻译、上课、做晚饭、给嘟嘟讲故事,然后才有一点点时间更新今天的推文。

此刻话痨嘟嘟正在我背后像激光枪似地问“为什么水龙头会喷出沙子?”“为什么茶壶会自己倒咖啡?”“为什么狗在喝茶?”“为什么烤箱里在烤一个雪人?”“为什么厨房会有书?”“为什么冰箱里放着臭鞋子?”“为什么滑滑梯是卷着的呢?”“为什么自行车是方形轮子?”“为什么树叶是蓝色的,还有条纹?”“为什么岸上有水,还能开船?”……

她正在看一本找茬的书。以上都是她的原话,我算抄袭。

其实今天还算好,有些时候会更忙。如果不坚持更新,现在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了,可是这一个月我特别想要每天写点什么。我知道,匆忙写成的东西,质量不会太好。可是脑中总是响着一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写作更是如此。灵感、想法都可遇不可求,学识、眼界更不是一日可成。每天坚持写点什么的意义在于形成习惯。于我,也是为了克服恐惧。写作的人,总是担心自己写的东西不够好,别人看了不以为然。特别是还没有找到自己风格的人,每天都会很纠结,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不过若是不考虑这些,任由思绪流淌,不想着迎合所有人。若是有人看了我的碎碎念,有点触动,也就够了。我相信,从心出发去写作,哪怕不够精美,也一定可以抵达同频的人。做人、做事,也是这样。尽力而为,随遇而安,未尝不可。

想通了这些,我也就释然了。唯一觉得过意不去的是没有遵守每天九点更文的约定。不过,我也不想太苛求自己,只把那个当成Flag,一点点去靠近。说到做到固然是个优秀品质,不过不考虑实际情况,就是强人所难,徒增烦恼。

然而不久前,我一定会因为这些没能完成的事情狠狠地自我批评。若是别人否定了自己,也会很介怀。更别说,用心付出却却换不来想要的结果。

其实,这段时间做了很多选择。机会在眼前来来去去,每一个决定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争取过,也放弃过,有过欣喜,更有遗憾,然后总是很快就放下了。我越来越坚信,放不下,就拿不起。若人生路是徒步,负面情绪就是背包里的行李。越懂得放下,背包就越轻,轻装简行才能快意江湖。

感觉,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佛系。除了写作的时候,平时脑袋都是空空的,不过我觉得这样挺好,也许,成为尼姑指日可待。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曰“忧生于执著,患生于执著”。

南怀瑾先生说:“不执著就好,执著了就不好。如果不执著、不著相,那有相的光明,与自性心光便自渐渐融会一体。如果执著了,便落在生灭妄缘中,那就不好了。”

佛家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执著追求错误的东西。人一旦有了贪婪之心,就永远得不到满足,进而陷入无止境的痛苦之中。

有一位青年人,曾经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并希望在各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几年下来,却是一事无成。这让他痛苦万分,于是就想要去找智者为自己指点迷津。

当青年人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他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

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烧开。于是他又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这时智者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

青年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你一开始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并都急切地想要实现它们,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智者接着说。

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去掉了许多,只留下了自己最想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定下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有首古诗中说:“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对此,南怀瑾先生说:“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却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我有时在想,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我觉得,一切众生都做做梦,蛮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他因为名声很大,很受人尊敬,人们都不远千里来寻找他,希望可以跟他学到一些生活方面的窍门。一次,高僧正在山谷里挑水。人们注意到,他挑得不多,甚至比平常人挑得都少,两只木桶里的水都远远没有装满。可是高僧为什么不把桶挑满呢?

他们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回答:“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只会适得其反。”

众人更加不解了。

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重新从山谷里打了满满的两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看到这种情景,高僧说:“水洒了,不是还得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

众人问道:“那么请问高僧,具体该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高僧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意味着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不可强争人先。”

禅语中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南怀瑾先生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对错误事情的执著追求,是“无故寻愁觅恨”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