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怎样写才能达到屋漏痕?

桩景悟到


屋漏痕,是自然现象中具有立体且沉厚的线条。能够写出屋漏痕的线条,在书法字体上最理想的要属颜真卿中晚年的楷书作品。据说颜真卿少年家贫,曾以黄土和代墨在砖上临摹练习书法。实想,泥本身涩,且滞,在较为吸水的砖上书写,可能一个字写完,水分就已经被砖吸干,在砖面只留下浓切后并且呈浮雕般的线条 ,这种线条的形质与屋漏痕可以说如出一辙。



以此为参照,可以想见,屋漏痕的线条用纸一定不会是熟宣,以生宣或半生半熟宣为主。

在用墨上也以浓墨为宜,墨的浓度以不滞笔为准。


墨浓纸吸墨性好的同时还要具备三点:

一是技法要熟,技法熟,运笔方不至于迟滞。不至于洇出线条轮廓外。

二是运笔速度要实,不能发飘。

三是意到,要表现出屋漏痕的线条形质效果,首先要明白屋漏痕的线条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和感觉,要得其意。

要从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体验。同时要从范字的临摹学习中体会。这几点缺一不可。







翰墨书道


“屋漏痕”是个大家经常说到,但概念又不是很清楚的词,首先说什么是屋漏痕,直接翻译就是雨水漏到屋子墙上的痕迹。这是一种状态,可以有无数解释。宋代的姜夔说表示起止无痕迹;也有人说表示线条有变化;还有人说是宣纸晕染的效果,这个不确切,唐朝时宣纸有,但不流行,写字用硬黄纸、白麻纸更多。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看看“屋漏痕”是谁提出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屋漏痕”最早见于唐朝书论《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怀素和尚说了一大堆比喻,颜真卿就一句:“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这里有个问题,颜真卿没有留下草书作品,而怀素是草书大家,怀素说的都是以他的草书创作感受,为什么颜真卿可以一句话打动他?说的不会是草书,而是用笔的方法。很多人也说过,这个词说的是中锋用笔。但是中锋用笔究竟是什么状态?为什么要用屋漏痕来比喻?细读古代书论会发现,在魏晋时代,几乎没有中锋的概念,虽然人们写字会用,但卫夫人、王羲之等人留下的书论里,都没有提出过中锋用笔。直到唐代,张旭、颜真卿、怀素等人在书法探索的同时相互谈论印证,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等理论文章流传起来,中锋的概念才渐渐清晰。其中最有代表性、贡献最大的颜真卿。颜体的楷书和行书都已中锋用笔为主,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中锋用笔和王羲之的拓锋铺毫的用笔方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技巧体系。中锋的用笔状态是什么样子呢?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这段记载说出了中锋写出线条的状态。中锋用笔要求笔尖在笔画的正中,笔毫凝聚,中间的笔锋部位力量最大,所以沈括记载笔画的中间有一缕浓墨。笔锋周围的笔毫为辅毫,力量稍轻于笔锋。中锋原来是写篆书的典型笔法,所以人们把颜真卿的字成为有“籀篆气”,就是因为颜真卿的行书、楷书特别强调中锋用笔,所以与古雅的篆书产生了某种气息上的类似。

怀素之所以被颜真卿所打动,就是因为他的草书也是以中锋特点,细劲圆活,这种风格不用中锋是表现不出来的。

最后可以揭开屋漏痕之谜了,屋漏痕所说的就是雨水漏进屋子里,一缕水线从墙顶流下,墙灰有洇水,中间的一缕水线颜色最重,两边洇水颜色稍轻。是不是和沈括记载的中锋线条一样?(注意,不是宣纸才有这个效果,只要中锋用对了,毛边纸等都能呈现。)

这种中锋的写法,墨蘸饱了,浑厚饱满,墨稍枯时苍茫遒劲,往往在笔画的两端有绞转调峰,加强笔毫凝聚的力量,也就是藏锋逆入,无往不复。

下面的图为颜真卿的楷书,行书,与王羲之行书对比一下看看,还有怀素的草书。仔细观察,自会对笔锋的不同状态有所了解。






令狐书社


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高深莫测,好像大多书者都难以达到的境界,犹如葵花宝典级的。由于屋漏痕艺术概念模糊,书写者难以用墨迹表现,而评论者站位较高,因此,好多人就让这些莫名其妙的理论吓扁了,自卑自艾,见不得人。

屋漏痕,顾名思义,让我想起老家老屋墙上因漏水流过的痕迹:从线条来讲,它的直不全是直,由于漏水从墙壁上从上往下的流泻过程中,水侵浸墙体,流线两边不是滑的,线边有不匀的挫注(由于土墙松硬不一)。从书写的效果来猜,就是慢写,然后要笔不均的抖动,通过行笔快慢使墨汁与宣纸浸侵,使墨迹两边有顿挫感,而线条又要有流动感和飘忽感,古人在墙壁上写字,可能理解和运用屋漏痕上有直观的现象和实践的过程。另外,因屋漏痕长年累月累积,浮粘在墙壁上有一定的厚度和立体感,这也是线条立体感的追求。再之,就是追求自然,用自然表现书法,让书法回归自然。

所以,要写出这种屋漏痕,还是要老村的破土墙去采采风,实地考察,深刻理会,再创作。


读字经


什么是屋漏呢?记得看过欧阳中石先生的视频,他在讲座里并没有演示一个横划或竖划,他只是拿笔点了一个墨点,说:这就是屋漏!

先生解释了一下,屋漏就是墨在纸上有实的部分,其外侧有墨洇出来一点点,这叫屋漏。屋漏不单单是笔法,它是笔法加墨法达到的一种效果!

我们知道古人用墨很讲究的,确实有墨法一说,看看国画就知道了,墨色变化很丰富的。古人没有墨汁,都是研墨,墨也并非一次用完,砚台也能保存墨不变质,再写加点水,墨和水什么叫适合,古人拿捏的恰到好处。我们普通爱好者今天用墨汁,简便嘛,但也忽视了墨法。

总之,屋漏是笔法加墨法,如果单纯认为屋漏就是靠写,靠笔法就能出来是错的。

古人有很多词汇是形容词,艰涩难懂。就像金石气,现在人不理解,也没有明白老师教清楚,往往走错路,金石气没学到,倒学会了种种做作。

怎么做到屋漏?我觉得还是先听明白,自己尝试,反复体会才行。学墙上漏水的线条来写竖划,那横画有屋漏吗?因为要写屋漏就把竖划写的一波三折,弯弯曲曲的就行了吗?那是东施效颦,南辕北辙。


tjsjsh


【颜勤礼碑】怎样写才能达到屋漏痕?

对屋漏痕的确切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

描述,不同书家有不同的解释,当初古人提出的

屋漏痕之说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今人很难揣测,对这样

一个很模糊的词汇要想得到个特别权威的答案不太可能。

顾名思义,屋漏痕是对漏雨后的墙壁经雨水侵湿后的

痕迹,这种痕迹因为在宣纸的书写过程中也有类似的

纹路,故被当作一种技法让一些书家追逐,在我看来

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区。

古人们书法的精神内核是追求自然,绝不会人为在书写

中造出屋漏的痕迹,因为这种屋漏痕和毛笔的自然书写

毫无关系的,屋漏痕只是一种意外的效果,而不是书家

特意而为,把屋漏痕作为一种技法说事,如同讲个美丽

的故事,从艺术评论角度来看当然可以,但从实战

的意义探讨,实在意义不大。

有很多古碑贴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打,石质老化,残损

变形自然会留下各种痕迹,屋漏痕也不在少数,这当然

不是最初书家的意思,只不过是大自然送给这块碑石的

礼物,这种礼物当然会用毛笔近似的表现出来,但把它

表现的自然又舒畅就不容易了,你必须要好好

下一番功夫了。你要面对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先

找出大家公认的屋漏痕的成功作品。

好好的把【颜勤礼碑】学好就是了,因为我内心真的不

知用屋漏痕来表达【颜勤礼碑】的准确答案,所以我也

不能给你一个答案,此时我只想你也不要再找寻这个答案,

因为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附图作品:明代唐顺之【赠江阴陈隐君诗卷】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明代卷)



素里布衣杨半


屋漏痕,出自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怀素与部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诉壁之路,二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这一段对话是怀素和颜真卿在讨论书法的话录,体现了颜真卿对书法线条的认识,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很多初学的朋友总会问我什么篆籀笔法?什么又是屋漏痕笔法?今天我们来聊聊颜真卿最具有代表的笔法——屋漏痕。


屋漏痕,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是指雨水顺着粗糙的泥墙缓缓地蜿蜒下注,从而在墙上留下的不规则、迟涩、沉实、圆活的痕迹。因此,屋漏痕的运笔首先要强调中锋行笔。


古代书法家有很多关于对屋漏痕的理解。

宋人郝经《叙书》讲:大抵皆藏锋隐骨,含蓄态度,谓屋漏痕、锥画沙,皆言此意也。

丰坊在《书诀》也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未角也。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鲁公直人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

东坡云:诗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非虚语也。颜书惟《蔡明远序》,尤为沉古。

可见,屋漏痕受到了很多书法家的追崇和喜欢。屋漏痕,强调中锋行笔,而中锋行笔又体现出圆润、涩辣效果。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力圆则润,势疾则涩。”即用笔时须圆而遒劲,乃得滋润;笔势须快而爽劲,乃得涩辣。如何才能实现“涩辣”?涩辣,因涩生辣。“涩”的出现是对“屋漏痕”现象中水与土墙的摩擦力的引申。当用毛笔进行书写时,书法与纸面也会有摩擦,当行笔加速时,摩擦力越大;反之,则需要沉着行笔,在笔画的提按上进行“涩”的表现,同样得涩辣用笔。涩,是建立在中锋用笔之上,而涩势多彰显在行笔过程中的顿挫,既沉着又流畅,既凝练又飞扬。


“屋漏痕”所呈现的是:起始端皆圆,雨水顺着粗糙的泥墙下注的过程中,会根据土墙的质地密度的不同而改变向下冲击的速度与方向,节奏感非常强烈,有急有缓,有粗有细,曲中有直等形态,但是雨水下注的过程,水所行驶的方向始终与形成的线痕的中间保持一。


雨水顺着粗糙的泥墙下注的过程中,这和我们用宣纸写出的效果是一样的,要想达到屋漏痕的效果,除了要做到中锋行笔,还要做到笔和纸接触所体现出来的轻重、缓急、曲直以及富有节奏感的书写效果。笔尖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这样在宣纸上,墨迹向两边渗透的宽度相同,这样的笔画问看起来富有立体感,线条厚实,凝练,力透纸背。


很多初学者在临写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不是中锋用笔而是富有变化和节奏感的书写形态。


颜真卿无疑是中国书法上具有重大贡献的书法家,他打破了二王鼎立的局面,对宋元明清的书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