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幸福的家庭》:生活並非肉麻的堆砌,從來只是一地雞毛。

於是終於決心,假定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A……接著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地向他疊成一個很大的A字。——《幸福的家庭》原文


作為一代文豪、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教育家和思想家,魯迅先生在事業方面極為成功。而熟悉他的人知道:他的家庭生活經歷卻是比較坎坷的。


魯迅出生時,正值社會動盪和家族衰敗。父親對他的教育十分嚴格,並一手包辦了他的婚姻大事。思想新潮卻生活在舊時代的魯迅不敢違抗家裡的意願,只好被迫接受。


雖然他後來終於鼓起勇氣結束了幾十年的舊婚姻生活,但過往的經歷基本決定了他對家庭生活的觀念。


在收錄於《彷徨》集的《幸福的家庭》這部短篇小說裡,魯迅以自己為原型塑造了一位靠寫文為生的文人,通過描寫他對家庭賴以生存的社會空間、家庭自身空間和家庭下的個人空間的各種看法,表達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觀念:生活並非各種肉麻的堆砌,從來只是一地雞毛!


這幸福在對社會、家庭和個人幸福的追求過程中破滅了,又在這種破滅中重建了。 破滅的是幻想,重建的是現實。

魯迅《幸福的家庭》:生活並非肉麻的堆砌,從來只是一地雞毛。


一、社會空間:穩定與亂象叢生


小說開頭,一位文人為了賺錢養活自己打算以幸福的家庭為主題寫篇文章。社會是單個家庭賴以生存的土壤,幸福的社會才能培育出幸福的家庭,而社會幸福的前提是穩定。


但文人想遍了全世界也找不到這樣的地方:北方不是流行綁票就是馬賊肆虐,南方天天防要開仗,偏遠的雲貴交通不好,國外更是笑話。


於是,他只好虛構了一個地方,並用讀者大都反對的方式給它命名為西洋字母A。


這裡體現了魯迅一如既往的戲虐式文風,也讓我們明白:幸福家庭就是個笑話,其

依賴的根基——絕對穩定的社會並不存在,所以這種構想從一開始就根本不成立。這是文人構建幸福家庭理想的第一次破滅。


可是總覽全文後我們會發現:文人雖然覺得自己生存的地方——北平死氣沉沉的,絕不是幸福家庭的良好棲息地,但他發現自己和家人仍能在動盪的社會里安然無恙地活著,甚至能靠寫一些無聊的文稿來過活。


哪怕他關於幸福家庭的構思完全是胡思亂想,但至少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能讓他胡想。這不是穩定嗎?文人想遍了全世界才發現自己待的地方還不錯,他的幸福家庭又建立起來了


其實對穩定社會的追求是全人類共同的願望,這在中國更是有著悠久的傳統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村裡的人竟然連朝代更迭都不知道,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不也是虛構出來的一個絕對穩定的社會空間嗎?


各種亂象和問題本身就是社會固有的常態,人們對此有時會產生一種無力感,幻想一個美好的環境來過過癮也沒什麼。但是,人們歸根到底是生活在現實中的,那麼生活在問題社會中的人們就沒有任何幸福可言嗎?


答案是有的。一方面,人們在和苦難的抗爭中養成了樂觀豁達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進社會,看到社會越來越好後也會產生幸福感。


就像這位文人,看到了這個社會的各種問題,於是虛構出一個地方。這種以幻想的方式構建幸福的做法是對現實的否定,同時也是對它自身的否定。


但重新回到現實後,文人發現自己的環境也還算穩定,於是又肯定現實社會。幸福家庭就在這種破滅中又重建起來了。

魯迅《幸福的家庭》:生活並非肉麻的堆砌,從來只是一地雞毛。


二、家庭空間:優雅的肉麻和難纏的瑣事


虛構出一個幸福的社會空間後,文人開始想象一個幸福的家庭是怎樣的。任何家庭都無非是一屋、兩人、三餐和四季,而夫婦是核心


在幸福的家庭中,夫婦必須住在高級住宅裡,二人還得是留學西洋的高級知識分子,能夠時常閒著沒事兒就討論精深而饒舌的文藝理論。他們一生都過著上層社會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從不屑於看描寫底層人民困苦的俄國小說。


他們三餐吃的是諸如"龍虎鬥"一類聽起來高雅,又讓人猜不到是什麼的東西。而且吃飯前總要互相謙讓一番:"Please you eat first, my dear","Oh no, please you"。客氣得就像陌生人。所以想到這兒,文人自己都感到肉麻。


與此同時,文人在想象這種優雅的肉麻時總被難纏的瑣事打斷。屋外不斷傳來刺耳的買柴聲,說明他身居破落的鬧市。老婆整天操心著買柴、買白菜和看孩子,他本人也因沒錢而無法購得《理想之良人》這類真正高雅的書來看。三餐便是那六株疊成A字的白菜,四季就是每天重複這樣的日子。


這一切表明:文人眼中的幸福家庭是各種肉麻的堆砌,而它只能是虛幻的,在一地雞毛的現實中根本不存在。


其實這種以極端的方式對伴侶進行想象的行為,是所有文人共性的毛病。清代詩人席佩蘭的一句詩可謂將千古文人騷客的夢總結得淋漓盡致。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壽簡齋先生》


但無論是文人還是普通人,都要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必須處理很多瑣事。比如柴禾沒了要買,最近手頭緊所以只能吃大白菜等。


一方面,平凡的生活像水,優雅或肉麻是糖,偶爾的優雅就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甜蜜,我們只要不斷去發現水中的糖即可;另一方面,平凡是真實,正是這種平凡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這種真實的感覺讓我們因瑣事而產生一種豐盈感


平凡或許無味,但無味方為人生大味。


所以文人放棄了肉麻的想象,他從孩子那可愛天真的臉上看到了母親的臉,也記起自己說過要反抗一切阻礙為她犧牲的話語。這次,他就要通過為家人謀幸福來構建幸福家庭。

魯迅《幸福的家庭》:生活並非肉麻的堆砌,從來只是一地雞毛。


三、個人空間:情懷與現實


幸福的社會產生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培育幸福的個人。在虛構的幸福空間裡,文人自己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既然是文人,那就必須和散發著銅臭的金錢劃清界限,所寫的作品純粹是出乎天然的靈感,絕不能是為了追求利益。


……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陽的光一樣,從無量的光源中湧出來,不像石火,用鐵和石敲出來,這才是真藝術。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藝術家。——《幸福的家庭》原文


文人還得整天待在書房裡,書架上全是《理想之良人》一類又貴又高深的書。這書房是重地,任何人都要敲門並得到允許後才能進來。進來後,所談內容必須只關乎文藝。他還搭了一頂簾子,以示對外界既開放又疏遠的"中庸之道"。


然而現實很殘酷:文人必須寫文賺稿費了,連寫作主題和投稿期刊也是通過市場行情來確定的。他沒有錢購買《理想之良人》一類的書來裝飾書架,書房也要作為儲備薪柴和白菜的倉庫,他的稿紙上同時寫著算賬的筆記。他理想中幸福的個人空間就此破滅。


但妻子拍打孩子的聲音使他突然想到:連馬克思這樣的偉人也要邊寫《資本論》邊想法應對兒女的啼哭,於是他起身去哄孩子,並在孩子可愛天真的臉上記起了自己曾經要為家人謀幸福的想法。然後他將稿紙揉軟給孩子擦了鼻涕和眼淚,並目送孩子出去玩。他似乎又找到了一絲欣慰和滿足。


情懷和現實總是發生矛盾,能夠儘量平衡二者自然是最好的。但幸福絕不是和情懷捆綁在一起的,而脫離了現實的情懷,其真實性也值得我們去反思


其實要想無論何時何地都始終堅持情懷是很難的,我們只要努力去做就可以了。在做事的同時,我們要關心現實生活中的人:我們的朋友、親人和愛人。這就是一隻眼看情懷,一隻眼看現實


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就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魯迅《幸福的家庭》:生活並非肉麻的堆砌,從來只是一地雞毛。


【結語】


青年人頭腦裡的煩悶大都和婚姻、家庭和戀愛有關,並且都希望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魯迅先生那個年代是這樣,今天依然如此。


魯迅在《幸福的家庭》中假借文人之口講述了自己的看法:絕對穩定的社會、充滿優雅和肉麻的家庭、全為情懷奮鬥的個人都是不存在的。生活並非各種肉麻的堆砌,從來只是一地雞毛。


但是:我們依然平安地活著;我們在平凡中感受世界的真實,體會無味之人生大味,也偶爾優雅一把讓生活之水變得甜蜜可口;我們努力平衡情懷和現實,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


虛構出來的幸福家庭是對現實的否定,也是對其自身的否定。在這裡,虛構的幸福家庭幻滅了,重歸現實後的家庭又幸福了起來。


我想,或許每個渴望構建幸福家庭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魯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這部文筆戲虐而精彩的短篇小說能夠給予我們很多啟發。


我是 ,一個喜歡不正經地聊哲學的正經男人,時常從電影、書籍中感悟人生。歡迎點贊、關注、轉發。祝您生活愉快,笑口常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