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死舞臺,不歇一日-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7

一、藝術特點

王伯華先生嗓音寬厚,略帶沙音。通過多年的舞臺實踐,他在繼承銀達子唱腔風格的基礎上,借鑑京劇老生的演唱技巧,吐字歸韻很為講究。吸收京劇花臉的唱法,合理地運用炸音。唱腔多以中低音區為主。行腔委婉細膩,善於運用聲音的變化和速度的快慢來刻畫人物。

他除那獨特的演唱風格、瀟灑的身段極端引人入勝以外,還通過刻苦努力,遍訪名師,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絲絃藝術家王永春、蒲劇藝術家張慶奎等。練就了一身驚人的絕活兒,比如“帽翅兒”功,“髯口”功等令人拍手叫絕,讚不絕口。

寧死舞臺,不歇一日-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7

二、尊師敬道,敬重觀眾

王伯華先生尊師敬道的精神是有口皆碑的,他對老師非常尊重,“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比如銀達子老先生在生前不但得到了他的悉心照料,而且死後銀達子的遺像與他的生身之父並排擺放在客廳中央,時常祭典,刻不忘懷。

在演出中,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都是一絲不苟,他有一個信念:要對得起觀眾。在教學生時,講劇情、講人物,做起示範一會兒就是一身汗。他所教授的學生均成為梆子劇院的骨幹力量,如:黃長明、郝長利、張四剛及他的兒子王少華,都是各自劇團的臺柱子,並多次獲獎。

寧死舞臺,不歇一日-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7

三、先生的生命定格在了舞臺上

2000年的正月十五剛過,天津河北梆子劇院的著名錶演藝術家王伯華,應邀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郊曹莊子,按計劃為當地群眾演出四天,共四場戲。2月23日(農曆正月十九)的下午,是他此次下鄉的最後一場演出,戲碼是他多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劇目之一《跑城》。

他在這出戏裡扮演徐策,不僅有繁複的形體表演,而且有很多的唱,和以往一樣,他把一個唱唸做舞並重的衰派老生演得遊刃有佘,數千名觀眾為他精彩的表演不約而同地報以熱烈的掌聲。豈料,正當他唱到:“……但願得此一去定能大功成……”,舞臺上下一片沸騰的時刻,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王伯華猝然倒在臺上。後臺的同行趕緊過去攙扶,只見他雙目緊閉,渾身抽搐,說不出一個字來。

這位視藝術為生命的河北梆子藝術家,就這樣的他為之奮鬥了幾十個春秋的舞臺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兌現了他寧死舞臺,不歇一日的諾言,是年67歲。

寧死舞臺,不歇一日-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伯華生平略傳07

四、天津留音像,觀眾有念想

就這樣,這位德高望重的河北梆子藝術家永遠地離開了他心愛的舞臺,永遠地離開他喜愛的觀眾。有幸的是1999年5月由天津電視臺錄製了他的代表劇目《寇準背靴》、《徐策跑城》、《打金枝》等,被收入中國戲曲精品庫。天津音像出版社將《寇準背靴》、《徐策跑城》、《舉鼎觀畫》、《打金枝》、《走雪山》等劇目錄像光盤出版,總算給喜愛他的觀眾留下了永久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