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弟子規》,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核心的價值觀。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規》在談及親仁的時候,講到“仁”字,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體的人,有仁德的人。同時認為,我們雖然在社會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我們更應該有意識的親近有仁德的人。

深度《弟子規》,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弟子規》講,“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十分大的,大部分的人,都是人云亦云,隨大流,隨波逐流的人,沒有自己真正的見解,沒有自己真正的內心世界。

這世界上真正仁義的人是很少的,但是也不能絕對地說是不存在的。商朝的比干,是中國古代忠臣第一人,也被稱作是亙古第一忠臣。他去勸諫紂王說,“主過不諫非忠也”,我看見自己的國王有過失,我不去進諫,那我就是不夠忠誠;“畏死不言非勇也”,我如果因為怕死而不去進諫,那我就稱不上是勇敢了。這是忠,也是一種仁。

深度《弟子規》,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如果是真正的仁者,大家對他就會有敬畏之心。“言不諱,色不媚。”他說話的時候非常的正直,不會花言巧語,不會口蜜腹劍,只會實事求是,非常直率的說話。“色不媚”,就是他的行為舉止,不會獻媚,換句話說,就是仁者不會溜鬚拍馬。

那麼,究竟什麼樣子的人才是有仁德的人呢?

第一,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有博愛的情懷。仁者,愛人也。首先要有一顆愛心,以愛之心,去面對世間種種。

第二,仁者應該能夠剋制住自己的私慾,依照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來要求和約束自己,多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

第三,應該具備崇高的境界和道德修養。

第四,應該智、勇、言兼備,並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識;勇,你要有勇氣,要有擔當,要有責任感;言,你要會表述,會表達,按照聖人之言來表述,來弘揚這種仁義的思想,來推廣這種仁義的道德,必須智勇言兼備。與此同時,還要奉行中庸之道當中的和諧、平穩。雍容這樣一種境界,不能走極端。

深度《弟子規》,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因為你接近的都是仁者,那麼你參照他,就會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的還不夠,需要改正,長此以往下去,你的過錯就會越來越少,而你的品德就會越來越高尚,這就是“親仁”。

如果不親仁的話,又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人是社會動物,也是群居動物,一定是要和別人交往的,如果你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接觸的不是仁者,而是小人,那麼小人就會乘虛而入,進到你的社交圈子裡。

古人講:“與君子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小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你跟君子交往,就彷彿進入了一個房間,房間裡全是芝、蘭等芳香的植物,你長久的待在這裡,你身上也會有持久芳香的味道;和小人交往,就像進入了一家鮑魚的店裡,奇臭無比,但是你經常待在這裡,也就不覺得臭了。

深度《弟子規》,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