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战结合”思想下的医院应急诊疗用房建设思路

1. 研究背景

恰逢2019年春节前夕,从湖北武汉传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多,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继SARS肆虐之后影响最大的一次白色恐惧。据人民日报报道,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7例病例中,7例病情危重,其余病例病情可控,有2例病情好转拟近期出院。

1月24日24时,卫生健康委收到29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287例,其中重症237例,死亡41例(湖北省39例、河北省1例、黑龙江1例),已治愈出院38例,2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1965例。

截至2020年2月1日中国(含港澳台)确诊11851例,死亡259例,治愈248例。这样的增长速度甚至是在闭门不出的春节长假缓冲之下所达到的,我们可以想象的到这样一类存在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破坏性是多么巨大,对于医院诊治的全过程更是一次挑战。

对于疫情的处置,全国各地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医院主要以负压病房隔离配合抗病毒治疗为主。由于综合性医院其负压隔离病房数量极为有限,通常只有传染科病房、少量重症监护病房具备相应条件;另一方面,传染病专科医院的规划本身就非常有限,通常只在各省省会城市设置。这场发展迅猛的疫情使得许多地区的医疗处置压力陡增,尤其在湖北、河南等地,已于春节前便开展临时性集中诊治医院的设计与建设,隔离病房部分设计思路沿用“小汤山”模式,附加医技区、ICU区、接诊区模块合并形成临时医院的核心用房。武汉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作为其中规模最大的两个院区,主体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从工期、可行性的角度考虑,承建方选择了集装箱(箱式板房)作为建筑主体。不同于普通彩钢板房,集装箱的优点是尽可能的模块化,对于平面功能类似或相同的区域完全可以看作若干模块的组合,模块自带基本装修,只需根据需要安装管线及家具即可;其缺点是本身的尺寸受限,尤其对于医技区域内大型设备用房的层高需求较高以及平面尺寸不规则,因此设计单位同时做了两套体系,另一套是轻钢结构的板房,以备需要时随时可用。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中国速度可以说就是世界速度,我们在惊叹于1天出图,6天建成的壮举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潜在问题:短时间内临时性医院的建设对人力、物力组织以及自然条件都要求极高,各综合性医院能否在规划时候就考虑部分区域在特殊时期可独立成区,通过系统转换形成应急隔离病区,在风险解除时通过简单的调整就能适应本来的使用功能。参照医院战时人民防空设施的设计思路,在“平战结合”思想的指导下,谋划医院建设的新出路。

2. 特殊时期,凸显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国各地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数量上、质量上不可谓不高,并且往往成为区域内的地标建筑。这些综合性医院在设计初始,根据一惯的做法,以《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为指导,进行各功能用房面积配比、内部配置设计等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无论对于新建项目,或是改扩建项目,应用均已十分成熟,各地区设计单位也有自身的经验做法。如果我们认为完成那些1000床以上的医疗综合体就是终点,那就大错特错了。古语有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实践出真知,对于医院这一类人流密集、动线复杂的公共建筑,必须能同时适应和满足多种突发状况下的应急转换,要能像“魔方”一般六面玲珑、面面俱到。从武汉蔓延至全国各地的疫情状况来看,除传染病专科医院外,普通综合性医院对于接诊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负压隔离病房数量有限。综合性医院通常只在ICU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病区设置负压隔离病房,因其适应面窄、使用频率低,容易被人忽视。2003年的SARS危机引发国人对于传染病的重新认识以及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视,期间小汤山临时医院横空出世,在7-10天左右组建并形成诊疗能力,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病床,小汤山医院对提高收治率、隔离传染源、提高抢救成功率、分级分类管理病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任何一个定点医院无法替代的。在非典结束时隔七年之后,2010年4月2日,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北京市小汤山医院非典病房。2012年,北京市医管局正式批准小汤山医院的转型方案,9月5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消息,北京小汤山医院将更名为“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2020年1月29日,北京昌平小汤山医院开始重建工程,应对疫情发展。


“平战结合”思想下的医院应急诊疗用房建设思路


“平战结合”思想下的医院应急诊疗用房建设思路

从迅速应对突发状况,及时正确的采取必要措施的角度来看,小汤山重建、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新建过程都是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但建设过程的前与后却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之于“前”需要我们关注的是现有医院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问题,而之“后”则更应该思考这类医院是否真的只是一次性的。在2003年SARS爆发至今的17年中其实陆续也发生过多次疫情,如H1N1、H7N9禽流感,只是没有较大范围、较大程度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但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公共卫生事件不能与自然灾害混为一谈,前者其实是一段时间内不定时发生的事件,并且究其原因多数与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要汲取经验教训,提前采取措施才是万全之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临时性医院建设期紧迫、闲置期尴尬的情况出现。

(2)现有负压病房不满足使用需求。这样的情况主要由使用率、运维质量所致。长期的闲置或负压工况的使用频率低,加上维护保养工作的不到位,使得真正启用期间负压工况下达不到相关技术指标,如换气次数、压差层级等。

3. 建议与对策

(1)建立健全区域性传染隔离病房配比指标,在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的改建、扩建、新建工程中提前考虑区域划分及指标数量。传染病区标准护理单元,采用三区三廊模式(也有称为“三区两通道”,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医护通道、患者通道),即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在各区间设卫生间隔通过。走廊也根据3种功能分区相应地分为清洁走廊、半清洁走廊、污染走廊(即图2)

“平战结合”思想下的医院应急诊疗用房建设思路

图2 “三区三廊”(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

因此,负压隔离病区的设计是一整套系统、流程、动线的规划,并不能简单视为单独病房单元设计。在病区中,物品、病人与医护人员流线严格分隔,物品只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护理单元备餐间分为相邻洁污独立小间,相互之间设传递窗,实现洁污分流。因此在整体规划上可以考虑将这类病区置于高层病房楼的顶层,


“平战结合”思想下的医院应急诊疗用房建设思路

图3 流线示意图(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

便于独立成区,设置专梯到达,减少交叉感染。同时可利用屋顶空间设置必要的通风机组,送、排风距离均较短;从院区整体考虑,可以在下风向场地布置单独的多层用房,其要求为配备满足平时与应急状态下的机电设备,且可实现随时切换。平面结构上尽可能规则化、标准化,便于临时性的改动,可以考虑建设之初以大跨度钢结构为主体,完成区域框架,后续根据使用要求以轻质材料进行内部分隔,这样的空间在平时可以作为门诊、办公、会场等功能区,平战转换时不涉及大型设备的拆除,有利于功能转换。

(1)平时加强机电设备维保,战时顺利切换变身。从大的空间规划回到每个功能区的技术配备,以正负压转换手术室为例,就工况使用频率来看,普通手术以正压状态为主,当需要切换成负压手术室时,排风机组通过变频切换开启负压排风工况,同时部分回风口开启,在这套系统中,主要的机组均为两种工况共用,通过排风机的工作频率变化控制排风量,形成梯级压力。对于烈性传染病,所有回风口关闭,形成全新风送风+全排风的直流系统,最大程度减少空气二次污染。


“平战结合”思想下的医院应急诊疗用房建设思路

图4 正负压转换手术室示意图(来源:笔者自制)

负压隔离病房的系统配置与手术室类似:顶部风口送风,墙侧下部150mm高度的排风口排风,形成气流循环,其余机组配置一致。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满足负压需求最核心的就是变频排风机组,正负压转换的成功调试就在于此。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此类带自控模块的变频设备往往是故障聚集点,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①按规定对空气处理机组、排风机组、新风机组等进行日常巡检与维护保养,维保频率各地各家医院都不尽相同,并没有统一规定和标准,维保服务的范围、内容与合同金额相关,建议将正负压转换手术室及病房的系统检测列入,并要求每半年进行转换运行检测,期间有故障及时排除。


“平战结合”思想下的医院应急诊疗用房建设思路

图5 正负压转换:回风/排风系统示意图(来源:笔者自制)

②增加备用排风机。对于正负压转换手术室,其排风机为一对一单独配置,以满足手术室能够给在不同工况下单独运作,因此考虑场地因素,可多间共用一台备用排风机;负压隔离病房使用工况一致,可以考虑配备一用一备的排风主机,有效的分担风险。

③排风段(含入口)处的过滤器必须采用一线厂家的优质产品,其特点在于低阻高效,满足过滤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对排风量的影响。同时在维保过程中注意定期更换过滤器保证排风段的畅通。

4. 思考

基于疫情发展下全国又一轮的临时性医院建设潮,作为医院后勤管理者,我们必须看的更远、想的更多:

装配式、整体模块化医院建筑的优劣及改进方向?

医院设计融入应急单元模块的可行性,投资的经济性、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