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文化》

怒海驚濤,毛利人的先祖乘坐獨木舟抵達了新西蘭。數百年間,長白雲之鄉孕育了神秘而瑰麗的毛利文明。歐洲人的到來,引發了文明間的衝突與融合。今天,毛利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重獲新生。毛利文化是國內鮮見的研究主題,文化中的各種元素充滿了神秘的魅力。《毛利文化》一書詳盡展示了毛利人的神話與歷史、禁忌與傳統、戰爭與藝術,揭示了從古代到現代,毛利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毛利人橫越大洋抵達長白雲之鄉

張靜河,常州大學特聘教授。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1991年至1994年為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註冊博士生。1993年在瑞典韋勒-格林科學研究基金會資助下,從事瑞典漢學史研究,出版《瑞典漢學史》(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年),並因此項研究應邀出席1993年諾貝爾獎授獎儀式。1998年至2000年在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任教並參與WTO中心的研究工作,著有《WTO農產品協議:規範與承諾》(黃山書社,2000年)、《跨文化管理》(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年)等書。現移居新西蘭,獨立從事文化人類學調查和美國漢學史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工作。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出征前的毛利武士

內容簡介

張靜河先生撰寫的《毛利文化》是迄今為止第一部用中文寫就的,以新西蘭土著毛利族群為研究對象的文化人類學著作。這部著作系統展示了毛利人的神話與民間傳說、部落社會制度、史前時期生產方式及文化形態、戰爭傳統與尚武精神、語言與教育以及文學傳統等諸多課題。內容豐富詳實,立論公允,論證充分,通過生動的筆觸還原了毛利族群傳統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文學藝術,揭示了他們特有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精 彩 試 讀

毛利人的婚姻傳統

毛利人的婚姻傳統,貴族階層重視門當戶對,特別是普西制度,貴族酋長的嫡傳長女被稱為普西,她不可以與任何男子交往,必須由父親做主,通過婚姻關係建立部落之間的政治聯盟,這是一個悠久的傳統。

1550年左右,納提·懷卡辛伽部落的青年圖朗依愛上了莫米提部落的女孩西朗依,他的父親計算了兩家的家譜世系,就去為兒子說親。西朗依的父親接待來訪者,沒有提任何條件,只是問他:“你祖上乘哪一條獨木舟來,哪一個譜系傳到你這一代?”兩個老人一起回顧了各自的家譜,覺得是門當戶對,於是年輕人順利結婚,兩個部落因婚姻關係結成聯盟。

一般的貴族男女青年之間,婚姻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但也要得到父母在物質方面的支持。在部落的聚會上,一個男孩子看上了一個女孩子,跟她跳舞,唱歌,然後回到家中告訴父親。父親問明情況之後,告訴兒子,家裡的土地財物可以供他結婚。女方家長知道女兒有了意中人,便組織一小組人以“吵架”的方式來索要聘禮,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講,唱起傳統的求婚歌謠。男孩子的父親在對來賓表示歡迎之後,聲稱自己身無長物,實際上卻為年輕人準備了豐盛的結婚禮物。“這兒是兩塊土地,兩件狗皮斗篷,兩塊碧玉飾品,兩條獨木舟,兩件精美的披風,六張網,四根長矛,三根鯨骨短棒,一根刺矛,一根標槍,一件圖魯西武器,所有這些都用來補償你們。”胞族的親友在這成堆的財產上,擲上許多自己的物件,然後主賓共享盛宴,前來“吵架”的團隊興高采烈地班師。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貴族婦女

傳說中的白巫術

毛利祭師相信白巫術的保護性作用,當本部落的人遭到敵人陷害或是陷入自然困境時,他們通過向神禱告與施行法術,把受困者解救出來,行的就是白巫術。

口述歷史中記錄最多的,是祭師用法術呼風喚雨,在關於獨木舟塔基提摩的傳說中,塔基提摩在橫越大海時,突然出現一面浪濤的高牆堵住去路,船上的祭師吟誦符咒,祭起著名的石斧阿威奧朗依和威諾努依,劈開巨浪,使塔基提摩駛出了怒海。後來,塔基提摩的船員們吃完了食物,祭師施法以後,豐富的貝類從深海中浮上來粘在船舷上,為水手們提供了足夠的食物。

白巫術常常用於阻止壞天氣,有一種咒語(Tuku Rangi)專門用於祈雨,而另一種咒語(Puru Rangi)則用於祈求大雨停止。祭師念著符咒祈求大雨停止時,把一小撮灰土擲向下雨的地區,雨就會停了,而在施法祈求洪水退去時,則把一塊石頭擲向氾濫的洪水。

白巫術也用於戰爭,祭師揮舞著一根樹枝吟誦一段符咒衝在前邊,的咒語使敵人氣餒,失去抵抗的意志。祭師也利用巫術呼風喚雨增強抵抗或進攻敵人的力量,有一則傳說和孔明借東風的故事相似,當納·邁西部落受到奈·塔毛基人襲擊時,進攻者採用火攻,並把新鮮的蕨枝投進火中,使大火轉為濃煙,希望藉助濃煙的掩護攻入要塞。堡內的祭師哈海依念動咒語使北風轉為南風,把濃煙刮向敵方陣地。在雙方祭師的較量中,風向總是隨著哈海依的指揮,把大火與濃煙送回進攻者一方,因而成功地保衛了自己的堡。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毛利公主普婭紀念會堂

接待訪客

重要的迎接儀式還要舉行擲長矛表演, 這源於古老的傳統,以探測來訪者是朋友還是敵人, 如今成了歡迎貴賓的儀式。一個半裸的武士做出恫嚇

的表情, 其他人相聚後方聲援。武士來到貴賓面前, 半蹲半跪, 手舉長矛、 口銜綠色樹枝, 雙眼緊盯來賓, 觀察其神態動作, 一手從口中取下綠色樹枝放在來賓腳下, 然後撤回己方陣營。武士回撤時, 若把長矛平行地端著, 表示相信訪客的目的是和平的;若是把矛尖對準訪客, 表示懷疑他們的來訪有敵意;若直接向訪客一方擲出長矛, 則表示準備戰鬥。

訪客一方靜觀武士的表演, 等表演結束, 主動表示和平的意圖, 即由訪客中最有地位的人拾起地上的綠樹枝, 準備隨著主人進入會堂。主人把長矛舉在頭頂, 矛尖指向會堂, 這是請客人隨他進入會堂的訊號。舊時代, 武士不用綠樹枝, 而是把手中的長矛放在賓客的腳下, 由賓客把長矛撿起來還給武士, 由此表達來訪的誠意, 因此, 武士的整個過程需要十分警惕, 防止來人假借訪問的名義突然襲擊。如今只是表演程式,主賓雙方無需相互防備, 只是在精神上互動而已。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毛利文化》

張靜河 著

商務印書館

定價:108.00元

掃碼購買本書

新书速递 |《毛利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