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話年糕之二:說說打糕、驢打滾、餈粑都是哪裡的年糕

看過之前一篇過年話年糕文章的讀者,一定會感到意猶未盡,接下來在本篇文章裡我們繼續來聊聊年糕。

說說打糕


過年話年糕之二:說說打糕、驢打滾、餈粑都是哪裡的年糕

東北打糕,朝鮮風味食品,日本年糕也是此流,皆因日本武士先祖諸多高麗血統,如日本第一武家武田信玄世家先祖就叫“新羅三郎”,而新羅三郎之姓氏正是取之日本武士之父源賴義的守護神“新羅明神”,新羅明神,即是生活在朝鮮半島的中國人張保皋。

張保皋,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創者,赤山法華院的奠基人。《深夜食堂》第一季,黑社會頭目小龍打年糕,就是打糕做法。朝鮮風味食品,日本年糕都屬於這種飲食風味打糕流派,日本武士先祖諸多高麗血統,如武田世家先祖就叫“新羅三郎”,他的始祖張保皋是在朝鮮生活的中國人。

當年東北有少量朝鮮同胞與漢人、女真人等雜居,隨著日本侵略朝鮮,朝鮮同胞為避禍亂大量內遷,日本侵華時期,不少朝鮮同胞加入東北抗聯用鮮血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乃至親情,朝鮮族成為了華夏兒女中的一員。朝鮮打糕,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美食的組成部分。


過年話年糕之二:說說打糕、驢打滾、餈粑都是哪裡的年糕

朝鮮打糕,在流傳在朝鮮半島的時候,就傳承自中華美食。與寧波水磨年糕是姑表親,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即有稻米種子出土,戰國伍子胥以年糕築慈溪城牆地基,城困時守城將士掘地三尺得粘糕為糧。慈溪年糕寧波年糕為水磨年糕一脈。

水磨,就是將糯米泡發後以石墨磨為米粉,壓去水分,大火猛蒸,舂軋成型而成。之後隨著華夏一族領地不斷擴大,人口遷徙流動,稻米和年糕流傳至遼東,遼東寒冷,水磨粘糕遇冷則硬脆,之後就改良成把糯米飯放在青石板上,用木槌反覆捶打,糯米中澱粉與水分高度融合糾纏,天寒地凍卻不失其軟糯,成為因地制宜的美食佳品。這種方法經由樂浪郡傳至朝鮮半島,後隨高麗武士流入東瀛,是為粘糕變種。

同在東北地區,還流傳著一種黃米年糕,卻與打糕做法截然不同。要用黃米粉淋水成為奶粉受潮狀,取芸豆和大棗鋪滿篦簾大火開蒸,趁熱一層一層灑米粉,最後再鋪芸豆大棗大火加熱一刻鐘左右,晾涼以後就做好了。

這種年糕可以復蒸加熱以後來吃,也可以切片油煎。這種方法與流行於黃河流域的古法年糕沒什麼不一樣的,正是因東北的黃米年糕,就是曹操北征烏桓時帶去的軍糧,黃米糕消化慢,食用後血糖釋放穩定,可抗飢耐渴。後來這種方法傳入東北少數民族同胞中,受到追捧,作為祭祀貢品,一直是滿族節慶傳統食品。

滿族年糕


過年話年糕之二:說說打糕、驢打滾、餈粑都是哪裡的年糕

滿族年糕,又有一個變種,就是驢打滾,用黃米麵年糕裹豆沙、白糖、桂花等輔料,外沾黃豆麵,豆香餡軟,入口綿甜,隨滿清入關流行於東北華北地區,也成為了婦女兒童喜愛的小零食。現在,驢打滾多為糯米麵所做,黃米驢打滾已經很難見到了。


說說餈粑


過年話年糕之二:說說打糕、驢打滾、餈粑都是哪裡的年糕

土家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其習俗與漢人過年吃年糕相同,而土家餈粑製作方法與打糕相似,也是糯米飯舂杵而成。

餈粑與年糕相似,是年糕變種,不同點在於,餈粑用料更廣,糯米、大米、青稞皆可為之,工藝與打糕做法類似,以熟米飯捶打而成。餈粑作為節日食品,不僅限於新年,安徽有重陽節食餈粑的習俗。客家人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吃紅糖餈粑,將白餈粑團沾滿紅糖花生碎,軟糯香甜中又有花生破碎的油香,正是客家人南遷後對家鄉味道的記憶。四川重慶一帶習慣中秋吃餈粑,在當地是與月餅齊名的中秋必備佳品。整個西南地區,雲貴州湖廣閩贛,都有節日打餈粑的習俗。


過年話年糕之二:說說打糕、驢打滾、餈粑都是哪裡的年糕

餌塊,也是年糕的變種,與餈粑相似,也是工藝相同,而原料更加寬泛。餌塊除了以糯米為原料,更多的是以普通粳米為原料,流行於雲貴。

餌塊也叫粑粑塊,將餈粑捶打均勻,再揉搓塑性為磚塊狀,即為餌塊。餌塊做法與水磨年糕不同,而性質相似,皆利於鹹口烹飪。

雲貴人對餌塊的愛好是超乎想象的,恨不得日日以此為食。而餌塊的做法也很多,無論火烤、油煎、湯煮、蒸拌乃至於滷煮,均別有風味。去雲貴旅遊,一定不能不吃餌塊,如果吃不到又一定會因沒有吃到餌塊而感到遺憾。

我是甄一味,一位美食領域創作者,各位小夥伴如果和我有一樣的愛好,喜歡中華美食文化,喜歡做美食、嘗美食、寫美食、分享美食經驗和烹調心得歡迎共同探討交流,最後別忘了關注我喲。品天下美食,交真心朋友,我是甄一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