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是不是有前朝遗老说的那么美好,令人不舍?

导语:说起大明王朝的覆灭,时常让人叹息连连。在许多经历明灭清兴的文人笔下,记载着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明王朝另一面繁华景象:航海商贸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明朝晚期空前繁荣的文化,以及民间小说、科学技术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王朝是不是有前朝遗老说的那么美好,令人不舍?

明朝的繁华景象


以至于许多的明朝遗老们都极尽笔墨,在纸张上回忆着明朝晚期的"繁华生活",让人不禁觉得,明朝的灭亡是那么的令人痛惜。


01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仔细去查看明末清初时期,有关于明朝晚期 "繁华景象"的记载,会发现所记载的地点大多是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而这些记载的作者,也大多是当时的士人阶级。

明王朝是不是有前朝遗老说的那么美好,令人不舍?

明朝中期苏州的繁华景象


在明朝国祚两百年,历十六帝的明朝,真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明朝晚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各个阶级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结合明王朝上下来看,真正的大明生活,只能让人发出一生感叹。不论明朝遗老们如何妙笔生花,绘声绘色的描述晚明生活,依然掩盖不住明王朝社会矛盾尖锐,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有多尖锐?用今天的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地域差异。


02明朝的繁华

一说起明朝的繁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想必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江南;而论到哪里的商品贸易最为昌盛的,就是明晚期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广东、福建一带。而被大家视线所忽视的,还有大片土地面积的北方。

明王朝是不是有前朝遗老说的那么美好,令人不舍?

清朝抗税的人要被杀头


就以陕西、山西等省为例,地处西北的它们原本商品经济就较为落后,明朝推行的"计亩征银"令的此处的百姓承担起极大的风险。再加上万历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病故使得大明王朝官场上下人浮于事,原本是为民的新法成了敛财的"好经 "。


因此在顾炎武的《肇域志》中对于万历二十二年的统计,陕西一省的百姓所需要承担的赋税,因为"计亩征银"的实施而暴涨了三倍。百姓的生活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这一年的陕西省,还是风调雨顺的一年。


到了崇祯年间,陕西发生的大旱,更是让在平常光景都难以维持生计的百姓陷入绝境。


用崇祯元年户部侍郎南居益的话来说,当时的陕西已经是"穷极思乱,大盗蜂起",西北边镇绥宁固等地已经缺粮足足三年,又逢大灾,原本的守边将士也被迫干起了强盗的勾当以此谋生。


这也就是为何西北的一场大旱,衍生出了李自成这么大的农民起义军,要了清王朝的命。李自成起义的"裁撤驿站"只是一个借口,背后的原因是从万历时期就开始的贫困,一直影响到崇祯时期。


比起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明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的另一催化剂,便是政风。


03明朝晚期的官场

一说到明朝晚期的官场,后人总会哀叹道政治腐败,而在明朝,政治腐败还伴随着另一严重的现象——懒政。

明王朝是不是有前朝遗老说的那么美好,令人不舍?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懒政源于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怠政,可但是有着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独挑大梁,虽然皇帝以至于当时的官场上下,党争异常激烈,但是说到办事,纷纷高挂白旗。


在万历三十八年,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就指出明朝官场两大弊病:一是"上下隔绝",二是士大夫好胜喜争。言下之意就是沉迷于官场斗争,而落下本职工作。


在这样的风气下,万历晚期就发生了一桩又一桩的怪事:在万历二十三年,有一个男子单枪匹马便闯入了周王府,一番洗劫后大摇大摆的离开了。按道理说王府应该是戒备森严才对,为何会这样呢?原因是当地的巡抚和知府已经空缺三年之久了,并没有一个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官员,因此盗贼已经猖獗至极。


藩王贵为皇室成员都被抢,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当时的天子脚下,京都周围,都是盗贼遍地。最猖獗的当属左文俊,一度在京城附近纠集数千人,专门打劫过往行人,以至于万历帝亲自下诏剿匪,结果各级官员对于皇帝的诏令都是置若罔闻,无人搭理此事。


当时明朝最为严重的,当属被激化的民生问题。


04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

就以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来说,即便后人对于"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一带大加赞赏,以此来彰显江南之富裕,但是在明朝学者周晖的笔下,却是另一番光景。在《金陵琐事》中记载万历二十三年的江南地区是:税官如狼似虎,与盗贼无异。


一个真实的事例,当时江南有一个买灯草的小贩,从苏州出发,沿着道路一路贩卖,但是在路上不断被抽税,到了目的地以后才发现,自己即便将这一批灯草全部卖光,也不及自己一路上交的税,一气之下将灯草一把火全烧了。


这一种情况不止是存在江南地区,万历二十九年的广东,根据刑部主事王林亨的记载,当时的广州一带海上贸易发达,过往的商船也要不断抽税,巧立各种如:桥税、番税 等名目,而这些税都是进了税官的口袋"大者属公室,小者属私家",各级官员都要赚上一笔。


就连经济繁荣的地区,都因为抽税而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更何况其他较为落后的地区?

明王朝是不是有前朝遗老说的那么美好,令人不舍?

明末清初的广州


吴应箕曾经记载,在崇祯时期(天启七年)的河南,那年气候尚可,并无大旱大灾,但是他在河南真阳却发现大批的农田被荒芜。脚下的路分明就是原来的农田,上边还有过曾经耕种的痕迹。


为什么以务农为生的百姓不耕田了呢?


原因就在于明朝晚期的苛捐杂税越发严重,即便是一年辛勤劳作,也交不起税,因此就只能通过弃耕来躲避交税。村庄里的人越跑越多,就发展成了大批的农田被荒废。


在《西乡县志》中记载,陕西西乡更是"富民置产,多弃贫民"。有钱人往往能轻易逃过赋税,而那些农民就要承担起全部的税。以至于"田连阡陌者赋止勺圭,地无立锥者输且关石"

穷人的赋税越来越无法承担。


从万历时期开始,明朝的江南地区就出现大规模的暴乱,在明朝晚期接连出现的天灾,使得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就如开闸洪水般席卷全国。


结语:有人感叹明朝的灭亡是接连的天灾引发的,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的灭亡是各种问题频发,社会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天灾只是一个导火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