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輸給了文化!

經常聽到有人謙虛地說,“我有知識,沒文化”。在文革時期,“知識越多越反動”這句話成為打擊知識分子的利器,由此可見,知識並非等同與文化。

我這裡並不想討論知識和文化的具體區別在哪?我只想談談我對一個真正文化人的理解,並希望自己不斷向這個目標努力。

知識輸給了文化!

文化人的第一個標準:獨立立場、獨立精神、獨立人格。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就是推動歷史不斷前行的中堅力量,當然知識分子以前統稱為“士”,大約在春秋時期就形成了一個階層,這個階層就是“士”階層。這個階層延續了幾千年,後來隨著“鄉村紳士”的消亡,這個階層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古代的“士”階層不能被稱為現代意義上的文化人,因為所有的士都沒有獨立性,他們依附於不同的團體和不同的貴族,後來他們依附皇帝。這樣的階層必然以主子的立場為立場,以主子的利益為利益,以主子的好惡為好惡。

在這些士階層中有少數人可以稱為“半個文化人”。他們雖然忠於他們的主子,但又同時又忠於江山社稷,對黎明百姓抱有同情心。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是對的時候,他們敢於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不同意見,雖死猶榮。這就是“文死諫”的由來。也是古代士人的風骨。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他們以陳獨秀、魯迅、蔡元培為代表。這些人不依附於任何階層和集團,他們有自己的獨立立場,獨立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他們批判黑暗,讚美光明。他們超越了自我,超越了那個時代。從此,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

當今社會有沒有文化人,首先還要看他是否依附於人,還要看他是否有獨立的立場,獨立的精神,獨立的人格。有多少知識分子可以稱為文化人呢?,你懂的。

知識輸給了文化!

文化人的第二個標準:風骨、氣節和家國情懷。

陶淵明是個有風骨的文化人,他辭官不做,掛印而去,歸園田居,留下了“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千古光輝形象。

伯夷和叔齊這對兄弟應該是最有氣節的文化人,他們在商湯滅亡後,不種周朝的地,不穿周朝的衣,不吃周朝的糧食,只吃首陽山上的野菜,後來他們雙雙餓死。

范仲淹就是個典型的具有“家國情懷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居廟堂之高也憂,處朝野之遠也憂。他在憂誰?他在憂他的君主,他在憂他的百姓!

雖然范仲淹只是半個文化人,但在我眼中他已接近完美。近現代包括當代又有幾人能和他媲美呢?現在的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沒有軟骨病呢?又有幾人沒有媚骨?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可笑的是,不過我恐怕連知識分子也算不上。

知識輸給了文化!

文化人的第三個標準:擔當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在我眼中,于謙就是個有擔當勇氣的文人代表。于謙在“京城保衛戰”中,克服了文人的懦弱,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臨危受命,不顧個人安危,擊退了強大的蒙古騎兵,保衛了家園。

于謙的《石灰吟》伴隨著他的精神千古流傳:“烈火焚燒若等閒,千錘萬鑿出深山;渾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文天祥是個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文人,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他超越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

在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但卻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文化人是有使命感的,文化人是不謀一己之私利的,文化人是歷史的脊樑,文化人是未來的希望!

向我心中的文化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