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疾病降临时,不能出现‘下水人已死,岸上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王树生:见招拆招,构建医疗堤坝


“当疾病降临时,不能出现‘下水人已死,岸上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王树生:见招拆招,构建医疗堤坝


本期嘉宾:王树生教授

苏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普外科学科带头人




疫情给我们的思考不光是见招拆招,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王树生给管理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你要从张家港去北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根据目标,选择哪条路是最优的,旅行目的是什么?高铁还是飞机?沿途在哪里停靠?管理者根据项目的要求和目标,研究出一个最佳路径。


虽然疫情突如其来,但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井然有序,这是多年的规范化管理带来的迅速反应,也与张家港市规划在前的城市文化和氛围息息相关。


井然有序下的暗流汹涌


再好的防线都有漏洞,再好的防护墙都可能被攻破。疫情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并不完善的医疗体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变成大的挑战。


管理者就是要承担这份责任。管理,是管理看不见的问题,问题一旦发生,最坏的情况是怎么样,需要管理者快速发现并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我们早晚会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疫情给我们的思考不光是见招拆招,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当疾病降临时,不能出现‘下水人已死,岸上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王树生:见招拆招,构建医疗堤坝

王树生院长在门诊现场办公

你很难想象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个县级医院,作为张家港文明城市的窗口和名片,结合城市的发展定位,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建设规划非常超前。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四层楼的感染性疾病科,拥有110张床位,其中还有专门针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标准化负压病房。医院2007年投入使用以来,全国几百家医院都曾到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参观。疫情期间,医院专门开辟出两层楼收治发热疑似病人,在硬件上已经是全副武装上战场。


在王树生来看,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医院保障体系的考验,首要工作是要建立保障应对机制。1月23号,医院用半天的时间建立了全新的疫情指挥中心,因为情况紧急,“标语都是手绘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指挥中心已召开工作例会59次,每次都有完整的记录,其他大大小小的沟通会议更是不计其数。医院所有的监控包括观察病房的监控,都直接连到指挥中心办公室。


“当疾病降临时,不能出现‘下水人已死,岸上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王树生:见招拆招,构建医疗堤坝

指挥中心例会

这些措施都让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抗疫工作井然有序,但是,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都是风平浪静下的暗流汹涌。“小问题、小洞不修补,就会酿成大祸,但小问题,小洞的发现和填补是最难的。”抗疫过程中经受的一次次心灵考验,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演变成大问题,我们要考虑最坏的情况,迅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抗疫过程中,“真正的困难是对疫情的认识过程,挑战来自于对变化的应对,要不断根据最新的研究更新思路。”医院用培训和会议的方式,不断更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对疾病的认知,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和行动,“所有的决策从指挥中心发出,迅速反馈到临床一线转变成行动。”


抗疫并不是医务人员做好了就可以,其他问题还包括医院里的非医务人员,比如后勤保障人员,受疫情的影响,很多都流失了。医院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告知只要按照医院的要求做就能保障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对第三方公司的要求,做到即使人员流动也绝不留死角。在这些问题之外,还有就诊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


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医院上下紧绷的弦并没有放下,领导班子一直在思考,“我们解决突如其来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未知,人的承受能力,或者说集体决策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希望经过这次抗疫能催生出完整的支撑体系。”


建设我们的“医疗堤坝”


在长江边上长大的都知道,一代又一代人一直与洪水抗争,必须建设一个能够抵御百年洪水的堤坝。经过这次疫情,医疗体系是否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健康需求井喷式的增长、未知病毒的侵害等,都将是历史上从未遇的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固然重要,但也是时候思考如何建设我们的“医疗堤坝”。


在国家疫情形势趋于好转的情况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面临的挑战反而没有变小。既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现阶段要防控输入性病例,也要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防疫和日常工作并存,给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时刻关注管理细节,就诊患者及家属100%的流行病学史调查,在各出入口设立关卡,无死角的防止输入性病例,“神经要崩的更到位”。


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保持防疫意识,而防疫的所有操作流程又要与日常工作结合,要抗疫,也要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效运行。

对所有的事情保持严谨,是成为一位好医生的必备条件,更是一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态度。在目前这个阶段,大家对疫情、疾病还不完全了解,疫情多久能结束没有人能知道。但无需宣传,我们全社会甚至全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疫情是凶猛的,破坏力是巨大的,疫情过后,医疗卫生体系必须对防和治的一体化建设上升到集体认知。


“这是最好的窗口期,”王树生说,站在未来的眼光,现在是将防治康复一体化建立起来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时期,就很难形成最广泛的健康共识。所有人都认为疾病离他们很远,危重病离他们很远,但当疾病真正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不能出现‘下水的人已死,岸上的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


医疗体系要像大型连锁超市


医疗体系就像”大型连锁超市“,老百姓不在乎去北京的连锁超市,还是去上海的连锁超市购物,在家门口就有标准统一、有保障的连锁超市,谁还愿意跑到北上广。


“像这次疫情治疗有一个很小也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让患者排痰,”王树生举例说,这就提醒我们一体化的学科建设要完善,不能仅仅盯着一个脏器,不能局限于病房,应该建立诸如肺部功能的学科,并将康复引入其中,医院要逐渐参与到健康的全生命周期领域里面,这是一个必由之路。“当然这样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此次疫情让我们来迅速连成一体,实现了资源共享及均等化,这给医共体的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老百姓涌到北上广看病,这是一个朴素的要求,意味着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以区域为中心的医共体,不是将疾病汇集到中心来,应该是让老百姓无论在哪一级医院,都能享受到中心的标准,这样中国健康服务体系就达成了一体化,分级诊疗达到预期目标,医改的成功也指日可待。


当然,医共体是未来之路,张家港市有一个高效而强有力的政府,如果以政府为主导,以这次疫情为契机,从区域中心角度去建设,让更多人认识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疾病降临时,不能出现‘下水人已死,岸上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王树生:见招拆招,构建医疗堤坝

看望隔离病区人员

目前张家港正在打造“有一种幸福叫我在张家港“,在张家港高效且强有力的政府保障体系中,王树生带领医院从区域医疗中心的角度进行规划,引领带动地方,做好中心辐射作用。


提高全社会对医学的认知


人性的光辉不是在某一刻出现的,而是一直都存在,只是遇到特殊事件才有机会表现出来。与在重大疫情面前,医务人员被英雄化相比,我更呼吁全社会都认识医疗的重要性,在平时就去浇灌和培养奉献精神和尊医重医的氛围,这里的“医”,既是医学,也是医生。


在医务人员的动员方面,在疫情开始,全院的大多数医务人员都在第一时间提交了请愿书,主动报名要求支援武汉和到医院发热门诊发热病房等一线工作,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也在第一时间组建了四批人员梯队,“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目前医院共有两批26人支援武汉,很多人都在等着前方召唤。


“当疾病降临时,不能出现‘下水人已死,岸上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王树生:见招拆招,构建医疗堤坝

“疫情早晚会过去,”王树生说,医生在此次疫情中体现的职业精神和牺牲精神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这些人性的光辉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这个群体本身就具有的素质,这也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当疾病降临时,不能出现‘下水人已死,岸上人还不清楚状况’的悲剧”!王树生:见招拆招,构建医疗堤坝

慰问医务人员

他认为医生是通过现代的医学知识,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点的人,但老百姓对这点认识很少,很多人的想法还是,我生了病,医生、医院就要把我治好。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全社会对健康知识和疾病知识了解的太少,不理解就会产生矛盾,如果了解了医疗的局限性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全社会对疾病的认知,也是疫情过后,我们将反思转换为行动的重要一环。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并蔓延至全国。危难时刻,一线医务工作者构筑起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迅速奔赴各条“战线”,冲锋在最危险的抗疫前沿。无论是在抗疫前线还是在后方,所有医务人员都在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疫情防控,为救死扶伤而奋斗。在抗疫前线,救援队伍领头人的果断决策,科学、高效的抗疫防疫方向、路线和举措,对疫情防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展现抗疫医护人员的风采,《医师报》联合阿斯利康启动了“抗击疫情 我们在行动”之“利众心卓越行”医院领衔者系列访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