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安徽績溪旅遊,一定要去主席故里龍川景區遊胡氏宗祠和二十四個門闕,而去了龍川,夜宿首選位於龍川下游約5公里的上河徽院利多國際酒店。

這裡既是吸引省城合肥和上海、杭州離退休高幹精英紛紛購房落戶養老的地方,也是遊客到訪休閒觀光的好去處,與上河徽院隔河相對的就是千年仁裡古村落。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上圖:位於忠周村口的上河徽院和利多國際酒店)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從上河徽院往西過登源河上的木橋,那頭就是千年仁裡古村)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重點不是上河徽院,而是它的所在地忠周村和這裡的一條千年古道。

千年“玲瓏古村”

忠周村是筆者的家鄉,最早也稱“宗周村”,帶有徽州村落典型的“同姓聚居、以姓取名”特點,之所以叫“忠周村”或“宗周村”,跟這裡的村民大多姓周有關。

忠周村很小,但是村史卻不短,可以說是玲瓏古村。據村裡老人傳說,加上一些資料考證,忠周建村已經有上千年曆史。


追史溯源,西晉末年至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發生第一次中原人南遷大潮,南遷的中原人與當時歙州本地的山越人混居(績溪以前屬於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的1121年將歙州改為徽州),在登源河兩岸形成一批同姓聚居的村落,而在忠周村上游一華里的大廟汪村,以及下游一華里的仁裡村都始建於南北朝,各自都有1500年的村史。


再翻看績溪周姓的來源記載,唐朝廣明年間(公元880-881年),歙州刺史周垚避戰亂,居歙州虎頭山,取名周坑。後裔繁衍,成為績溪大姓,分佈在華陽、竹裡、梅好、大石門、校頭、魚龍川、三畝丘、塢口、冷水、莊川、周村、忠周村等31處村落。推測算來,忠周的周姓是在宋明時期遷入,同期,大廟汪村汪氏後人一支遷入混居。


還有,績溪《汪氏宗譜》記載,忠周的汪氏75世孫汪七公,在元朝至元年間(公元1300年前後)從忠周遷大廟汪村。


在明代時期,登源一帶民間舉辦“花朝會”紀念越國公汪華,忠周就是輪流辦會的十二村之一。這樣看來,在明代,忠周村的規模已經不小。


離忠周村沿登源河上行約一華里的汪村,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汪氏44世祖——唐越國公汪華的誕生地,

“天下汪氏出徽州,徽州汪氏出登源”說的就是這裡。南齊時(公元479-502年),汪氏第40世祖——司馬公汪叔舉,出歙州,從臨溪沿登源逆水而上,看到“草溪村”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大廟汪村)山水優美,就舉家從歙縣遷到績溪登源洞“草溪村”。司馬公汪叔舉往下傳了4代,到了隋末唐初,誕生了讓汪姓後人引以為傲的超級英雄——汪華。


在筆者記憶中,上世紀末,忠周村民大半以上都姓周,剩下的基本姓汪或王。筆者姓章,是村中僅有幾戶章姓,筆者父親原是瀛洲村人,因剛一出生母親就因故去世,在梧村一戶人家吃了幾個月的奶,後於1958年五六月份從梧村轉託給我太婆撫養長大;筆者熟悉的另一戶是章紀雲家(兒子章建設),1956年前後從南鄉(歙縣)遷入。

村中周姓家族曾經在晚清出過一位官員叫周沛昌(1843~1921),號吉甫,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官至南京糧臺,五品銜。工於書法,擅畫蘭草,名重京師,是現在村民週日望的曾祖父。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周沛昌作品:梅花)

週日望的爺爺周家培(1883-1951),號厚山,別號天存,忠周村人。出身於官宦之家,是周沛昌之子。周家培是晚清秀才,曾任淑培小學校長,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教員兼校醫。他研習醫學,深受舅舅胡在邦(龍川祖傳中醫第十二代)薰陶,後經杭州市醫學研究會考核合格,成為會員。返鄉後,他在仁裡廣福堂設立診所。周家培研習書畫,得其父真傳,曾在滬杭舉辦書畫展。其子周斯鐸(周學劍)、周斯中、周斯松的書法、字畫蜚聲桑梓。

週日望的父親周學劍(1913-1996),行名周斯鐸,號嘯天,別號竹蓀,忠周村人。“九一八”事變後,投筆從戎,從陸軍指揮參謀大學畢業後,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連、營長、代團長、參謀長、少將主任、國防部將官處長及人事行政學校校長等職務,1949年秋,隨軍去了臺灣,1967年退役,國民黨授少將軍銜。後任臺北京績溪同鄉會名譽理事長。周學劍勤工書畫,撰寫詩詞。1986年春,他書五首七絕《虎年抒懷》,在《人民政協報》等上發表,表達遊子的思鄉之情。自1989年3月起,周學劍三度回鄉探親,慷慨捐款,為忠周村建造木橋一座、灌溉設施一套。還在忠周村設立周門獎學金,獎勵周姓子弟奮發向學。最後一次回鄉省親返臺後不久去世,骨灰安葬在忠周楓山上,是村中規格較高的大墓之一。

編外:臺灣台北市績溪同鄉會,於1950年8月由胡適(上莊人)、胡鍾吾(荊州人)等倡建,歷屆理事、監事、總幹事17至19人。第一、二屆理事長汪荷之(上莊人)、常務監事唐子宗(霞水村人);第三、四屆理事長汪仲民(伏嶺岱下人)、常務監事程光裕;第五屆理事長汪再春、常務監事邵秋人。1981年2月改選後,第六屆名譽理事長周學劍(忠周人)、理事長程敷堂(仁裡村人)、常務監事胡遠。每年於春節後第一個星期日為聚會期,並烹調家鄉飯菜、麵食。

聽村裡的老人說,在上河徽院隔著登源河對面的小山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有一個山洞,洞中曾發現一些遺骨,傳說是古山越人留下的。

在1979年以前,忠周村村民大多聚居在“外忠周村”,這裡原本有多幢明清老宅,後因洪水或村莊改建被損毀,現存僅有王恆石老先生家和隔壁的汪氏宗祠保存基本完好。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上圖是位於外忠周村的汪氏宗祠,目前不對外開放。由村裡的王恆石老先生在兩年前自掏腰包花了20餘萬元重修保護。裡面有太平天國留下的遺蹟。

王恆石老先生年近80,從農業局退休後對徽文化興趣濃厚,是中國名村志叢書《仁裡村志》的參與者之一。為了避免年久失修的忠周汪氏宗祠倒塌,王老個人出資20餘萬元保護了忠周村僅有的歷史遺存。王老的母親是一名新四軍老兵,親歷了皖南事變,去世前是新四軍軍史傳記的十位受訪者之一。王老的父親是解放前夕中央軍政大學首批南下幹部。

明朝末年,在汪華故鄉,績溪登源河畔的汪村、南川、梧村、周村、忠周等十二個村輪流舉行花朝會,其中忠周的花朝會會堂就放在汪氏宗祠裡。現在主堂兩邊的對聯就是一百多年前留下來的關於花朝會的內容。

解放初期的汪公大廟還是非常宏偉壯觀的,有著“小金鑾殿”的美稱。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間,後人為紀念汪華公,在故城遺址—汪村邊登源河以西興建忠烈廟,又稱汪公大廟。汪公大廟是當時績溪最大的廟宇,佔地三十多畝,全廟前後共五進,廟外牆為紅色。廟臨徽杭古道,左右轅門跨路。廟前朝向汪村與忠周村之間的鯉魚山(又稱魚背山)。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下圖是現在“汪公大廟”的遺存——在經歷大洪水和文革劫難後僅存的最後一進“司馬公祠”。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1979年前後,因改河造田規劃,部分村民遷居至“坦地上”(又名“裡忠周”,筆者家就住在這裡)和“西山上”(也稱“古宅”)。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筆者自家院子裡的南天竹。遠離喧囂城市,放下一切,在竹園掩映的徽派宅院住上一晚,深夜寂靜得只剩蟲鳴,夢迴千年再品徽味,一身的疲憊就像清晨村裡每家每戶煙囪裡的炊煙隨風散去。每到秋天,我家院旁這棵有著近40年樹齡的桂花樹香飄滿園。

“裡忠周村”再往裡,有一個名叫“塘竹灣”的小山凹半山腰上,據傳說在幾百年以前,這裡曾經有一個小村莊。現在是一片竹園,裡面尚存一些堤壩遺址,遺址再往上有一口方圓不過十多個平方的小水塘——有塘有竹,“塘竹灣”名稱就由此而來,是古人每日取水之處。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上圖:位於“塘竹灣”半山腰的古村遺址


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一段千古父女情

在忠周山塢裡,有一條數百年曆史的石板古道。傳說很久以前,在瀛洲鄉里有一員外,家財萬貫、富甲一方,育有一女,視為至愛,後嫁到山那頭的南鄉(歙縣)。員外思女心切,為了方便女兒來往,一擲千金,沿著忠周山塢和山坑小溪一直往裡,建拱橋,鑿山石,翻越忠周嶺,修建了一條綿延20餘里的古棧道,直通南鄉。  

沿著下圖中的這條小溪(村裡土話叫“山坑”),我們一路進山攀登忠周嶺。這是一條有悠久歷史和故事的小溪,小溪源頭從忠周嶺而來,涓涓細流匯成甘冽清泉,一路蜿蜒曲折,最終出村口匯入登源河,村民吃水都取自這裡。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小溪從村口至忠周嶺的源頭,大約十餘里地,溪的兩側從村口一直延伸到忠周嶺下,在很久以前被全程砌了石頭堤壩,一路進山,小溪上橫臥的石拱橋就有十幾座(因村莊建設和修路拆除部分,現存大約還有近十座)。

在忠周山塢的塢口,與村莊相對的是牛頭山(上圖)。牛頭山的左側是“魚背山”,見證了汪氏後人為紀念越國公汪華而建的汪公大廟的千年繁華。在牛頭山和魚背山中間有一條古道通向汪氏的聚居地—“大廟汪村”。

順著牛頭山腳入忠周山塢,就是去往忠周嶺的古道了。曾經一度因為少有人去,雜草灌木掩蓋阻擋,無法進山。自從上河徽院建成以後,徒步穿越的人多了,現在已經非常通暢好走。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早春或深秋季節走忠周嶺古道,沿途偶爾會給你帶來一些驚喜。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礪巖古道、大石磡、古樹、青石泉、奇石…這是筆者離上次攀登30年後第二次攀登“忠周嶺”。忠周嶺的這條古道是古時候人們往來績溪、歙縣的主要通道,途中原本建有三座供人休息的驛站,現在只剩下牆垣。忠周的山都是石灰岩和青石,半山腰上這些麻石板,應該都是取材自登源河上游,靠著馬拉人抬搬運上來的。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登頂後站在埡口,回望遠眺是上河徽院;往西看近在咫尺的是忠周嶺尖;往東沿著嶺脊繼續往前還可以通向另外一條古商道——苦馬洞嶺;而正對面的嶺外一頭就是南鄉了。

績溪“嫁妝嶺”:一條古道牽出千古父女情!

放眼望去的就是南鄉(歙縣東部)。恍惚間,好像員外的女兒在向我們走來……


歙縣東部與績溪嶺南間橫亙著天目山餘脈,群峰眾巒間條條山塢南北錯列,自古是兩邑往來通道。自東而西有峰高嶺、水嶺、苦馬洞嶺、忠周嶺、梅坑嶺、半嶺、黃連凹等古道,它們既是績溪人前往歙縣深渡碼頭以及歙縣人前往績溪、旌德挑運石灰、大米的重要商道,也是績溪嶺南東進滬杭及歙縣東部(當地稱“南鄉”)北上京都的官道,更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色之路。


P.S:因為這次回鄉時間短,臨時起意帶孩子走古道,出發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半,等返程到村裡已經是晚上近七點,來回花時約兩個半小時。


遊玩攻略建議

第一天:

1、早上七八點,從上海、杭州、合肥出發,中午前抵達績溪後,入住上河徽院大酒店;

2、午餐可以酒店解決,或步行去千年仁裡古村吃農家菜;

3、下午沿登源河向上5公里(開車10分鐘以內能到),去龍川景區遊玩胡氏宗祠、胡宗憲尚書府等;

4、晚上夜宿上河徽院,夜間可以去縣城遊玩;

第二天:

去鄣山大峽谷休閒遊(全程在峽谷中穿行,基本不用爬山),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去走一下徽杭古道。晚上夜宿上河徽院大酒店。

第三天:

早上七點出發,去走忠周嶺和苦馬洞嶺(來回4小時左右),下午去仁裡古村或汪村看古民居,或去縣城(距離這裡5公里左右)遊覽胡雪巖紀念館、江南第一學宮、績溪博物館。傍晚返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