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度分析」

导 读 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类报道纷乱杂扰,如乱花渐欲迷人眼,优质内容也逐渐变得稀缺,标题党横行,毒鸡汤泛滥。然而阅读需要沉淀,更需要累积,信息就是金钱,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会从各个渠道获取能为我们所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知识,提升个人认知能力,这里每天分享新鲜· 价值 · 深度资讯,助你成就智慧人生!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微价值库】每天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有感触,今天来聊聊“在大公司工作”这个话题。本文比较长,看完就知道到底值不值


先总结一下,为什么说是“被大公司圈养”?


社交时间被严重挤压,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人,而且是一台没有时间充电的机器人


不是所有大公司的所有人都这样,但它的确反映了很大一部分事实。


今天我从另一个角度聊聊“大公司里的工作”这个话题,从个人成长的角度。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大公司里有一大批“活死人”,大公司的工作正在毁掉他们的职业发展,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感受到,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离开时才会明白,不过那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如果你没有成长,请换条路走走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就要喷我:大公司不香么?你想进就能进么?


别着急,看到最后再说。


01

大公司要的是合力牛逼

并不想培养一个一个特别牛逼的你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要进大公司?


一部分人的答案里必然包含一条:找个好平台,自己也可以借助平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但是大公司要的合力牛逼,而不是每个人都特别牛逼。

别做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度分析」


一旦涉及到大系统,都是如此,因为系统要稳定。如果你给我这个公众号供稿100篇,有两个选择:

第一:10篇95分的,50篇80分的,40篇60分的。

第二:100篇80分的。

我一定选择方案二。

大公司不喜欢60分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大公司不好进,进去的都是75分以上的。

大公司遇到90分95分的,也一定要把你招进去,哪家公司不喜欢人才?

然后呢?搅成一锅80—85分的。

75分的,使劲敲打你,让你跟上。90分以上的,如果做不了管理层,一定要给你打压到80—85分,否则你这颗螺丝钉怎么拧在这个大机器上?

假设两个95分的人才,因为各种原因,一个升职了,一个没升职,两个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升职的会继续牛逼更牛逼,没升职的那个,抱歉你太耀眼了,要给你干到85分,持续打压你,让你接受自己变成一个螺丝钉。


你要去迎合那些能力不如你的人,这样你们才能一起更有效率地集体协作。再说了,你想表现得特别好,你的领导也未必同意,原因你懂得,除非他要走。

大公司,30岁了还没升上去,你就没戏了,为撒?以上就是原因。

而在大公司,没升上去是90%人的命运,你优秀,不缺一个优秀的你,缺优秀的螺丝钉。而85分以下的人,也容易形成一种幻觉,因为有我,这个平台得以平稳运行。


02

你希望打造不可替代性

大公司需要你随时可替代

如何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价?


你要稀缺。


大白话就是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但这跟大公司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大公司需要你随时可替代,你的不可替代性对大公司来说是一种威胁。


大公司的两个特点,也是瓦解你这种威胁的:


第一,大公司分工精细。


精细到什么程度?公司可能有十几条大业务,又分几十条小业务线,每一条线上的每个工作环节都会设专门的岗位,由专人负责。如此精细的业务分割下,你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一项工作的某个环节,你所谓的专业能力也只是处理这个工作环节的专业度。


试问,这跟富士康流水线上的那些工人有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你有什么不可替代性?你又拿什么来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大公司权力极度分散。


作家和菜头举过一个很讽刺的例子:


如果你的办公室要换一个灯泡,要向行政部提交申请,然后你凭领料单去物管部仓库领灯泡,再等着行政部送来一枚电工,一枚梯子控制员,一枚拧电灯员,以及一枚废旧物资回收员。


为什么要这样?


流程控制,不需要你什么都懂都会;


工作切割,谁离职谁进来都不影响;


还有一个,避免权力集中,避免一个管理者毁掉一条线。


这就催生出另一个弊端,每条产品线、每个经营模块、每块经营片区都有各种“总”负责管理。作为一线员工,你的头上要顶着好几个“总”,这些“总”哪一个都不希望你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变得不可替代,他们就会有危机感。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打造不可替代性就先放一边吧,更重要的是学会听话、伺候好你的顶头上司、公司N个重要部门的领导、甚至还包括领导的领导。


所以,在大平台工作,你要记住两点:


第一,公司没了你太阳也照常升起。


不要老觉得“我怎样怎样”,老觉得自己重要到平台离不开你,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幻觉。


如果你也这样,抽自己一把清醒一下。不信你明天离职,看看公司会怎样?说不定发展更好了。


BAT 每年换多少人,个个都是人精,但少了谁太阳也照常升起。


第二,你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公司越会培养你的替代。


你位置越高,可能你自我感觉不可替代性越强。


你能想到,你老板想不到么?


所以,你不可替代性越强,老板越不敢含糊,他一定在培养替代你的人,另一方面,你位置越好,惦记的人也越多,一不留神,就有人来顶替你。


哪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只有还没被榨干的身体。


别做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度分析」


03

你希望打造可迁移能力

大公司会让你变成专用资源



我有个好朋友在一家大企业做技术服务,不久前,因为跟领导起了矛盾,于是离职。朋友本以为凭着自己在大公司的3年工作经验能很快找到下家,不想,2个多月时间,她虽然收到了几家公司技术岗的面试邀请,可每次面试完也就game over了。


经过几次失败,朋友也知道自己迟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了:“我那些所谓的专业能力说穿了就是为公司量身定做的专业能力,换个平台我就不行了。”

近几年有个热词:可迁移能力

上面这个朋友在大公司积累的,并不是可迁移能力。

从个人能力与平台关系的角度来看,可迁移能力就是那些你离开一家公司能带的走的能力,比如你的社交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统筹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

与上面相反的,叫专用能力。它需要你在特定平台的特定岗位上才能发挥效用,大白话就是,离开平台,你的能力失效了,你不会别的。

高速路收费员,做了十年,有一天下岗了,她能去哪?


大平台的程序员,熬到35岁体力不行被优化了,他如果平时不学习,他除了敲代码还会什么?


同时,平台的一些特性也会让你在工作中缺乏可迁移能力的锻炼。


还有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你有可迁移能力,更需要你在模版下做事。

大公司的运行机制是什么?依托强大的平台资源实现高度专业化,通过把每个员工打造成与公司平台优势紧密结合的专用资源来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收益。


所以对个人来说唯有提升自己的可迁移能力,让自己变成水,而水无常形。


04

你看中大公司的稳定

大公司的稳定却以牺牲个体稳定为代价


追求稳定是人的本能。在故宫卖门票这个工作稳定吧?

稳定,估计有人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

但是2017年10月10日,售票处取消了,每天8万张门票全部网上销售。

别做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度分析」


很多人选择大平台也是看中了大平台的“稳定”。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大平台的稳定在这个时代会不会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很少有企业能成为百年企业,即使什么战略性错误都没犯,企业到了成熟期后期也会走向衰退。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多长?

40年左右。

目前你耳熟能详的大平台,有多少是存活了40年的,大部分都是新公司,这说明了什么?可能20年前的大平台,今天已经被替代了。再过20年,是不是今天所谓的大平台也被替代了呢?

很可能,因为中国目前只有6%的企业能存活超过10年。

一份工作干到60岁的工作模式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因为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按行业属性集结在一起进行生产,频繁的人员流动会影响生产效率,不利于稳定输出。因此,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平台希望多数人一辈子在自己平台一直干到退休,我们父母那一辈就是这样,但即便这样,他们的大多数人也没等到退休就下岗了,而如今各行各业的迭代速度远超从前,更不会给你这种机会。

问题来了:难道平台不想稳定发展下去么?

当然希望,阿里想做101年,华为想一直做一只巨无霸,网易也不想这么快被干掉。


大平台都在极力追求稳定向前,这更要求个体牺牲自己的稳定:

阿里要你相信996是福报,华为更是生怕没有对35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物尽其用,网易也要赶走绩效不够好的。

别做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度分析」


如果把大公司比作一枚硬币,那么稳定和脆弱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两者只有一面之隔,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大企业的稳定本身就是企业处于成熟期中后期的标志,稳定意味着什么?业务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企业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所以,你看到的稳定背后是脆弱,蕴藏着衰退的危机。


危机来了怎么?

办市场不景气或者受到产业升级迭代冲击时,它要怎么做才能顽强地活下来?淘汰掉不赚钱的业务,干掉拖后腿的部门,“优化”掉一批身体条件和工作能力不占优势的员工。

塔勒布在他的《反脆弱》一书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系统的反脆弱性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个体为代价的。”

巨头企业的反脆弱就是建立在随时“保车弃卒”的基础上的。如果你过了35岁,做的还是最基层的工作。你还有底气认为自己能稳定地在公司呆到退休吗?

所以,你看中大公司的稳定,大公司的稳定却是以牺牲你的稳定,甚至把你变得更脆弱为代价的。

别做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度分析」

05

大公司要的不是个性化,而是共性化



有一句话叫做人与人不同,花儿百样红,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价值,带着爱和快乐去工作,这就是因材施教,而一个大公司从来都不是按照你的兴趣、你的专业给你提供岗位,但是如今的大公司很难如你所愿,而是按照他的岗位缺失情况给你固定岗位,你想通过自己的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那真是大海捞针,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呢?相信只要有过工作经历的人都心里清楚


你的个性在大公司一文不值,大公司需要的是系统化的流程,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

别做被大公司圈养的年轻人「深度分析」


06

比失业更可怕的,往往是圈养之后的放逐,而所有不带危机意识的努力,都是在慢性自杀。


别无视年龄危机,这世界并不友善

再聊一下「年龄」这个话题。

有本书《对不起,我们不招35岁的人》,有读者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举例董明珠36岁才应聘格力当基层销售。


36岁去做基层销售的人确实不少,毕竟销售的门槛一直都是比较开放的,但能做到董明珠这种成就的有几个?

我们谈一种现象,讨论一个问题,不应该看个例,而是应该看比例,如果全都拿个案说事,那几乎所有的理论都不成立。


说寒门难出贵子,你反驳说我们村的谁谁谁考上北大了,怎么能说寒门难出贵子呢?

但你如果算一算比例,你们村有多少年轻学子,有几个考上了名校,有几个考上了大学,这才是应该去正视的。


同样的,职场上年龄危机,对年龄的鄙视链,从来都是存在的。

有这样一句话:写字楼如青楼,不许楼里见白头。

工作几年的职场老鸟的确有自身的优势,但劣势同样也很明显,精力分散,薪资要求高,油腻,难管理等等。


让你晚上加会班,你和我说要回家给孩子做饭;安排你去出差,你和我说孩子没人带...

,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会嫌弃中年职场人,而是不要没有能力,没有核心优势的人。


他们不是不招超过35岁的人,只是不要只会玩手机的油腻胖子。

这世界并不友善,职场上的年龄危机,希望你能正视,并且引起足够的重视。

无视的后果,往往是难以承受之重。


废掉一个人,只需圈养几年

我不确定「温水煮青蛙」的真实性,但我深信这样的道理:

逆境不太容易废掉一个人,反而是顺境,是不疼不痒地安逸,能让一个人失去竞争力。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会遭遇职场危机?

往往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被圈养的状态,工作不算好也不算坏,薪资不高也不低,压力不大不小,一切都是刚刚好。


人一旦处于这样的状态,就不太容易主动寻求改变,能力和斗志往往也会止步不前。

趋利避害,畏死乐生,这是人性!


其实,如果能这样安然度过一生,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但时代不同了,很多时候,不是你不想改变就可以不改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大环境的因素,都可能让你和被圈养的日子告别。


而这样的告别,往往就是不幸的开始,习惯了被圈养,就难以再适应丛林了。

实际上,失业并没有那么可怕,真正可怕且尴尬的,是没有能力再次就业。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和正视的问题。


真正有能力的人,从来不害怕失业,也是没有职场危机的,他们无论到哪里,都有一碗饭吃,而且能吃得很丰盛。

我想提醒的是,不要以为在工作,就不是在偷懒;不要以为目前的处境不错,就意味着前路没有危机。


所有不带危机意识地工作,没有长远规划的努力,都是在慢性自杀。

别做被圈养的人,别在「刚刚好」的环境里沉沦,这世界并不友善,想要不被生活下狠手,请先对自己下狠手。

“稳定”其实是靠不住的

李开复曾说“未来10年,50%的人都会失业”。

从Compaq、北电、诺基亚和雅虎等大公司的衰落到当年差点改变中国的RBS悲情退出市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很多大公司的兴衰局面并不是个人努力就能改变的。所以选择公司的慎重程度

回到“到底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纠结于“大”和“小”,而是去选择让你成长更快的地方 ,把每一份工作都当做自我投资。

学习、成长和能力提升才能让你在外部世界变迁中把握先机、稳住全局。

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才是首当其冲考虑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今年自己和去年自己没有任何变化,那你就应该警惕了。

如今大公司的光环,就如同往日留学的光环,已经越来越不值钱,未来也会越来越不值钱。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真正值钱的是一技之长。它能让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一个立足之地。

这些道理,希望你能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明白,早一点准备,就少一点伤害和无奈。


愿你的人生,能一直控制在自己手里。


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一些警醒和思考。

温馨提示:此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微价值库】关注更多精彩还可以获得价值礼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