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助保膀胱

“火眼金睛”助保膀胱

陳俊星

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作為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膀胱癌格外青睞男性患者。能不能保留膀胱?如何減少術後復發?對於患者最為關切的這兩個問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陳俊星教授表示,早期膀胱癌患者多數可以保留膀胱,規範的術後膀胱灌注有助於降低腫瘤複發率。

廣州日報記者獲悉,近年來,隨著新的影像檢查手段的使用,臨床醫生有了“火眼金睛”相助,可以更為精準地切除腫瘤,一些在傳統影像檢查手段下被判定為“全切除”的患者,也獲得了保留膀胱的機會。

陳俊星

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保留膀胱少復發

離不開這道“防護網”

膀胱癌可分為非肌層浸潤和肌層浸潤兩種類型。如果將腫瘤比作一棵大樹,那麼肌層浸潤型膀胱屬於“樹根深扎”的情況,往往惡性程度較高,難以保留膀胱。而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約佔新發病例的75%左右,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保留膀胱。

最常用的保留膀胱手術是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屬於微創手術,它能減少手術創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也面臨一定的復發風險。

“假如沒有術後灌注等綜合干預,那麼60%~70%的病人都有可能復發。”陳俊星表示,依據腫瘤的大小、數目、復發頻率、分級、分期和有無伴發原位癌等因素,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可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風險組。

相對而言,低危組患者長期保留膀胱的機會最高,可以在手術24小時後即刻灌注。中危組、高危組在手術後需要定期膀胱灌注,其中誘導灌注階段一週一次,根據個體情況持續6~8次不等,接下來可按照“一月一次灌注”的頻率維持一年。中低危組可進行化療藥物灌注,而高危組還需要灌注卡介苗進行局部免疫治療。

經尿道灌注猶如攔截腫瘤復發的“防護網”。“如果操作不夠熟練,那麼患者會因疼痛無法配合,導致療效不理想。”陳俊星表示,作為國內較早成立的膀胱癌灌注中心,中山一院泌尿外科加強了灌注治療的質量控制管理,操作灌注的護士需要通過專科培訓考核才能上崗。

除了膀胱灌注等術後綜合治療,患者還要重視定期複查,包括膀胱鏡、B超、尿液等檢查。復發患者也不代表必須切除膀胱,一旦早期發現腫瘤復發,通過手術還有繼續保留膀胱的機會。

腫瘤“紮根”深不深

新手段助醫生看得更清晰

以往,不少醫院採用CT增強檢查來判斷膀胱癌有沒有肌層浸潤。“實際上CT增強並不能看清楚腫瘤‘紮根’深不深,誤診率有時會達到35%~40%,導致部分患者失去保留膀胱的機會。”陳俊星說,核磁共振的動態增強掃描也有同樣的不足。

中山一院在廣東地區率先採用“核磁共振彌散功能成像”這一影像檢查新技術,對腫瘤生長邊界的識別準確率可以達到95%以上。

“只要看清腫瘤沒有發生肌層浸潤,哪怕它的個頭比較大,甚至直徑在2~3釐米,我們也可以完整切除腫瘤,從而保留膀胱。”陳俊星說,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外科精準治療的發展。

激光切除

或成膀胱癌手術新方向

目前,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手術是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的標準治療方案。

“電刀需要一刀刀分層切除腫瘤,破壞了腫瘤的層次,不利於病理醫生準確判斷腫瘤生長浸潤情況。”陳俊星指出,另一方面,電刀產生的電流可能刺激閉孔神經反射,導致患者下肢出現不自主的彈跳,干擾手術,甚至引發膀胱穿孔、大出血。有時為了預防閉孔神經反射,醫生切除腫瘤時可能“刀下留情”,可能影響療效。

近年來,激光手術被用於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的切除,有望成為膀胱癌手術發展的新方向。“我們從2009年採用激光手術,取得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陳俊星指出,與傳統電切手術相比,激光切除的手術時間和術後隨訪複發率相當,但由於激光定向性強,可以完整切除腫瘤,且對局部神經無刺激,基本不會發生閉孔神經反射,患者手術中出現膀胱穿孔的風險大大減少,“未來值得期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