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早年他家境困难,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的笔名向幽默刊物投稿补贴家用。在“安东沙·契洪特时期”,契诃夫部分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不高,但也不乏一些针砭时弊、讽刺不良社会的佳作,而《小公务员之死》便是其幽默小说的杰出代表。

有着“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之称的契诃夫,擅长从日常生活的事物拮取灵感。《小公务员之死》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打喷嚏现象入手,围绕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五次道歉展开叙述。伴随着喋喋不休的致歉行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与日俱增,最后在极度恐慌中心肝俱碎,一命呜呼。

小说在极其荒诞的结尾中戛然而止,简洁凝练的语言留白极具艺术魅力,让人读来意犹未尽,引发深思。在重复渐进的叙事架构下,作者契诃夫借以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给我们揭示了时代专制压迫下底层人物高度自卑、精神异化的心理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反思价值。

《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01、运用重复渐进的叙事方式和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客观展现黑色幽默的荒唐世态,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致

《小公务员之死》全文篇幅短小,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更没有炫彩华丽的语言加持,但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吸引着万千读者去研读思考。

首先,重复渐进的叙事方式,渲染了黑色幽默的感官情绪,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的谋篇布局没有设置多余的景物渲染,也不添加任何环境烘托,而是依靠故事人物的行动,围绕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的五次道歉徐徐展开。

小说开篇,由于发觉唾沫星子溅到的对象是长官将军,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出于礼貌起身赔罪。当将军表示无关大碍时,切尔维亚科夫却更加心慌意乱。惶惶不安之间,他再次向将军表示歉意。两次致歉的举止略显多余,让人看来十分谄媚而又刻意。

接下来,更荒唐可笑的是,当切尔维亚科夫回到家中时,妻子竟也一惊一乍,唆使其登门拜访。于是,切尔维亚科夫便肆无忌惮地开启他喋喋不休的道歉之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道歉请求原谅。然而,三番五次的叨扰却让将军愈加反感生厌,最终忍无可忍、大发雷霆。

整篇小说以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为主线,剧情看似重复雷同,读来却不觉枯燥乏味。在契诃夫高超的叙事方式下,主人公荒唐的道歉行为随着情节的发展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反而营造了一种滑稽幽默的场景氛围,引发读者盎然浅笑,吸引着人们的阅读兴致。

《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其次,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蕴藏匠心独运的反转情节,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19世纪的俄国,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可谓双雄并立,不分上下。而托尔斯泰却认为契诃夫小说写作的技巧远超于他人,并把契诃夫称作“散文中的普希金”。

对于小说的技术构思,契诃夫其实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说创作,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言外之意,文章的才气魅力,其实就蕴含在简洁的语言构思中。

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作为契诃夫早期幽默小品名篇,正是其简洁文笔的典范。

小说起始开门见山,直接刻画了一个戏剧的场景,让读者迅速进入故事内容中,具有代入感。故事的结尾,契诃夫也毫不拖泥带水,下笔极为果断。当将军怒吼一句“滚出去”之后,契诃夫是这样刻画切尔维亚科夫的:

“肚子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退到门口,走出去,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死了。”

寥寥数语间,平淡的故事在结尾处出现了大反转,主人公的生命就此终结。死亡的刻画来得猝不及防,戛然而止的语言留白,瞬时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引发读者对主人公荒诞命运的深刻思索。在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下,契诃夫时刻拨弄着读者的心弦,时而节奏平缓、轻松幽默,时而峰回路转、严肃凝重。这种匠心独运的构思技巧,使作品读来更具情感张力,震撼人心。

《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02、借助准确独到的细节描写及心理刻画,塑造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奴化”形象,寓示着人物悲剧的命运走向

《小公务员之死》作为契诃夫初登文坛、崭露头角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作品的思想深度并不仅限于消遣无聊、娱乐大众,而是注入了契诃夫内心对人文精神与道德的诉求。在给苏沃林的信中,契诃夫就提到:

“您写写他吧,写写这个青年人是如何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的。”

纵观整篇作品,契诃夫对主人公身上的“奴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运用准确独到的细节描写和细腻丰富的心理刻画,契诃夫如雕刻匠人那般,将犀利的笔锋直指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多疑恐惧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传神自然。

①准确独到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胆小怯懦的奴颜媚态

作者契诃夫在创作小说时,崇尚精简之道。诚然,在短小的篇幅中,要将人物性格准确地刻画出来并不容易。因而,契诃夫将人物神态、动作、语气等方面的小细节作为切入点,从小处出发,以小见大。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道歉时的细节刻画。如第一次道歉时,契诃夫就写道:

“切尔维亚科夫就漱了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见到您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

为了一次简单的歉意,作者契诃夫用了“漱喉咙”“探身子”“凑耳朵”等动作细节,直接将一个小公务员唯唯诺诺的奴颜媚态表露无遗。同时,在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语气中,无数的省略号也彰显出人物内心因恐惧权威的话语磕巴含糊的丑态。借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小说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传神,极具视觉画面感。

《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②细腻丰富的内心独白,揭露了黑暗时代下的奴化心理

小说另一个亮点就是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述十分细腻丰富,让人读来不禁感慨称奇。当主人公发现搅扰对象的军官身份时,内心的思绪就如同平静湖面被石子击中一般,顿时激起层层涟漪。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陪个罪才是。”

开启了第一次道歉后,切尔维亚科夫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仿佛魔怔一样,缱绻于小错误的罪恶感之中:

当将军让他坐下看戏时,切尔维亚科夫开始心慌意乱,如坐针毡;当将军不耐烦地撇了撇嘴时,他就仿佛看到了对方眼睛里的凶光;而当将军扭脸去接待来客,他就认定对方不屑于与他说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尔维亚科夫的眼睛就如一个放大镜,热衷于把将军的行为进行过度解读。而解读的过程中,狂乱的内心思绪又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发散、毫无边际,最终只能在无尽的恐惧中坠入悬崖深处,万劫不复。

纵观全文,小说篇幅短小精炼,但作者契诃夫却不惜将大量的笔墨花费在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内心独白。诚然,内心独白的大幅刻画,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生动,人物胆小怯懦的性格刻画也更为详尽。同时,在主人公扭曲压抑的心理背后,也引发读者对当时腐化世态的思考和追溯。

《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03、现实主义的艺术加工,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对小人物的压迫,也揭示了人性深受“自卑情结”操纵的悲哀

高尔基说:契诃夫“将现实主义提高到了深思熟虑与激动人心的象征”。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进而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小公务员之死》创作之时,俄国社会正处于暴乱的黑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整个俄国社会弥漫着恐怖与冷漠的气息。沙皇统治等级森严,“大人物”摧毁“小人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达官贵人飞扬跋扈成为一种社会标榜,而像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此类卑微的小人物,就只能在阶层的底端恐惧度日。

客观来讲,切尔维亚科夫极度异化的恐惧心理,大而言之是时代压迫下的产物;小而言之,其实源自于内心逐渐膨胀而不自知的“自卑情结”。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到: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自卑情绪会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眼泪、愤怒、歉意。

小说中,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孜孜不倦地选择道歉的行为,从根本上是其内心极度自卑的表露。

在他看来,那些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神圣不可侵犯,唾沫星子溅到上层贵族的头上,就是一种大不敬的亵渎行为。为了弥补过失,切尔维亚科夫只能时时刻刻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在现实的压抑中形成一种扩大化的畸形解读。

自卑情结,奴役着切尔维亚科夫的心理,让他在肆意的幻想中穷途末路,自我灭亡。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尊严丧失的悲哀。

《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04、切尔维亚科夫“自卑情结”的背后,给我们提出的现实思考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因无意的过失而心生歉意,惴惴不安;在工作职场里,我们会因害怕被孤立而选择无限度的讨好恭敬。

实际上,过度的歉意和无限的忍耐会让我们的“自卑情结”愈加膨胀,而胆小怯懦畏缩不前的后果便是一事无成,甚至是陷入扭曲心理的死胡同。因而,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克服自卑心都是人们值得深思的命题。

首先,拓展认知边界,消除恐惧感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伤害你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你的认知和态度。”

自卑心理的发生,直接原因就在于人们认知有限而心生恐惧。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三番五次的道歉是因身份地位低下的自卑感所酿成的。而这种自卑感,追根溯源是来自于内心对专制统治权威的无知而引发的恐惧。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因内心无法摆脱被圈子孤立或被老板解聘的恐惧,表现出卑微懦弱的低姿态。而实际上,这种恐慌的心理机制不仅无补于事,最终反而让对方变本加厉,让自己痛苦不已。所以,认清事物的真相,消除虚妄的恐惧感,才能防止自卑的思绪泛滥。

《小公务员之死》:当内心卑微到尘埃里时,世界并不会开出花来

其次,解除附庸意识,强化自身能力

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内心的恐惧与卑微,根本因由就在其潜意识里有着根深蒂固的附庸思想。作为一个小小的文官,切尔维亚科夫只能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囚禁在压抑的樊笼里,附庸权贵无法抽离,所以最终走向了毁灭。

其实,在任何时候,人际交往也好,职场工作也罢,依附于他人的看法而生活,只会令自己的尊严与地位更加无足轻重。

曾经有句话说得极好:当你足够优秀时,人脉自然找上门。所以,与其依附于他人,不如将视角转移向内,弥补自身的知识缺口,专注自我的能力提升。当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正反馈时,自然而然便能脱离依附外界的意识,心胸也将变得坦荡而自信。

结语:

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借以凝练朴实的语言给我们勾勒了一个胆小怕事、多疑懦弱的人物形象,批判了沙皇统治下人们精神异化和人性扭曲的心理境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放诸当下,契诃夫塑造的切尔维亚科夫的经典形象,也反映着时代变迁下,人们深受“自卑情结”控制的无奈与悲哀。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求取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但在寻求合群的状况时,遵照自己的内心,不曲意逢迎、不过度自卑,这样方能寻求自我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