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平:《資本論》的創新性研究對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意義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這是構建作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大方法論原則。切實貫徹這一原則,需要全面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內涵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係,需要明確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馬克思經濟學特別是《資本論》的理論成果。這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途徑和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現實任務,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重要範疇,指明瞭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批判了《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論”,指明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同時借鑑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的方法論原則,提出了“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理論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究竟如何貫徹落實“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這一重大原則,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論課題。圍繞這個主題,本文探討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邱海平:《資本論》的創新性研究對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認識馬克思經濟學的豐富內涵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那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呢?對此,我們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要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下一個標準定義似乎並不容易,特別是要判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外的經濟學者的理論和觀點是否可以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能更加困難。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他還指出:“使馬克思的理論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的是他的經濟學說。”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解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是馬克思本人(包括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即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或馬克思經濟學。因此,“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首先是指“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

接下來的問題是,馬克思經濟學包括哪些內容呢?眾所周知,《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著作,人們平常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首先是指《資本論》的理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應該把《資本論》的理論理解為馬克思經濟學的全部內容。事實上,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看,馬克思經濟學的內容除了《資本論》的理論之外,還包含其他方面的十分豐富的內容。

眾所周知,馬克思曾經制定過一個“六冊結構計劃”,其中包括《資本》冊、《僱傭勞動》冊、《土地所有制》冊、《國家》冊、《對外貿易》冊和《世界市場》冊。《資本論》是馬克思在寫作《資本》冊“資本一般”篇的基礎上逐步演變而成的。雖然學術界在馬克思是否用後來的《資本論》結構代替了“六冊結構”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點卻是確定無疑的,即馬克思在一系列文獻中對於《資本》冊後幾篇和六冊中後五冊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大量論述。20世紀90年代,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最後由湯在新教授主編出版了《〈資本論〉續篇探索》一書。這個重要的研究成果表明,馬克思在《資本論》之外,對於競爭、信用、股份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等進行了大量論述,這些都構成了馬克思經濟學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毫無疑問,瞭解和學習馬克思的這些理論和思想內容,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馬克思經濟學,而且有助於促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拓展和發展,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不僅如此,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馬克思恩格斯對於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特徵進行了理論概括和描述,其中主要有生產資料的社會公有制、計劃生產、按勞分配、按需分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毫無疑問,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基本經濟特徵的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馬克思經濟學的這一部分理論和思想對於後來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並且對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及其體系的構建仍然具有重要的原則和方向上的現實指導意義。有人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許多方面與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存在差異,就斷然否定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現實意義,這是完全錯誤的。同時,實踐證明,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理論設想,把這些理論設想直接等同於現實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同樣是錯誤的。

我們還要看到,馬克思不僅研究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和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問題,而且對於落後國家和民族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問題也進行了認真研究,形成了關於落後國家和民族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豐富思想。這些思想,同樣是馬克思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雖然馬克思的這些思想是以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率先取得革命勝利為前提的,但是毫無疑問,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及其規律具有更加直接的現實指導意義。

除此之外,馬克思對於前資本主義的各種社會經濟也有大量論述,即屬於“廣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內容。這些思想內容同樣構成了馬克思經濟學的極有價值的組成部分,並且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思想資源。

總之,馬克思經濟學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理論內容,它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和思想資源,從原則上來說,我們都應該很好地繼承和運用。但是,從範疇的規範性、理論的精確性、邏輯的嚴謹性、體系的完整性等各個方面來看,《資本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精華,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在理論上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


二、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如上所述,“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首先是指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更進一步說又首先是指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那麼,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的科學涵義和具體方法是什麼呢?

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的首要涵義,當然是指貫徹和體現在《資本論》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等原理,為我們研究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眾所周知,馬克思是在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之後轉向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了經典表述,並且明確指出,這是指導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總的結果”。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2版“跋”中,明確地闡明自己運用的方法(論)是唯物辯證法。在《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指出:“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還沒有人在經濟問題上運用過。”正是由於馬克思把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運用於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從而超越了英國法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革命。無須贅言,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指導一切社會問題研究的一般的、普遍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所當然必須堅持貫徹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僅僅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理解《資本論》的理論成果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和作用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在《資本論》中,方法論和理論是融為一體的,是不能分割開來理解的。脫離開《資本論》的理論內容而孤立地、片面地強調馬克思經濟學方法論的指導地位和作用,無異於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替代了馬克思經濟學,顯然是不科學的、不正確的。不僅如此,事實上,《資本論》是由研究對象、基本立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一系列範疇和原理、敘述方法(即邏輯)等各方面理論成果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因此,堅持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除了必須堅持貫徹和體現在《資本論》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之外,還需要科學對待《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基本立場、研究目的、基本範疇、基本理論、邏輯方法等各個方面理論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係。我們認為,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各個方面的理論成果,既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的完整涵義和具體方法,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途徑,而這一點也恰好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從科學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說,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人類已有的優秀科學文化科學遺產,既是科學發展一般規律的基本要求,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在要求及其與馬克思經濟學的本質聯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特別是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資源,即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毫無疑問,這三種資源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不應該將它們混為一談。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理論反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從根本上來說,是中國共產黨不斷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包含著我們黨對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國外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有益借鑑和恰當吸收。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仍然需要堅持正確的理論原則和方向,集中研究如何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各個方面理論成果。

邱海平:《資本論》的創新性研究對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意義


三、科學運用《資本論》的理論成果的具體途徑


我們主張通過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首先需要確定一個基本原則,即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以堅持和繼承為前提,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根本目的正在於更好地堅持和繼承。那麼,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呢?限於篇幅,這裡進行一些初步的討論。

1.《資本論》重要理論要素的堅持和繼承

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除了堅持和繼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之外,還必須堅持和繼承《資本論》中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大意義的許多理論要素。

第一,《資本論》的基本立場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為什麼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不同,馬克思主義公開承認自己的無產階級立場和價值觀。馬克思思想發展史表明,馬克思早在青年時代就確立了崇高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從而為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但馬克思並非天然就是一個無產階級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在深入研究了社會歷史和現實,發現了階級鬥爭規律和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之後,才更加自覺地站到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立場上來的。在馬克思那裡,科學理論的發現對於他的階級立場和價值觀的確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家的一面同革命家的一面是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

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始終一貫的階級立場與價值觀。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自覺地堅持和繼承體現在《資本論》中的階級立場和價值觀,堅持科學性與階級立場的有機統一。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是一種為人民服務的經濟學,而不是為資本服務的經濟學。當然,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資本,出於為人民服務的最終目的和利用資本的現實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建立一種新的資本理論。

第二,《資本論》關於社會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由於資本主義經濟在客觀上表現為社會生產過程、商品生產或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三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因此,在理論上,《資本論》在側重揭示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經濟運動規律的同時,還提出了關於社會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例如:在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不同環節中,生產始終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環節,同時其他環節對於生產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人的勞動和以廣義的土地為代表的一切自然資源都是社會財富的原始源泉,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總勞動按比例分配在不同的生產上,才能滿足人的不同需要;一切節約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時間的節約,這是“首要的規律”;一切發達的、以商品交換為中介的分工的基礎,都是城鄉的分離,社會的全部經濟史,都概括為這種對立運動;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基礎和前提,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量是生產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它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交換價值或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同時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是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隨著商品形式和價值形式的不斷髮展,最終產生了貨幣,貨幣在本質上是從商品交換中產生並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通過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既得到表現,同時又被掩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是由流通中待實現的商品價值量決定的,紙幣發行量必須服從貨幣流通量規律,否則就會發生通貨膨脹;價值規律的作用一方面推動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會造成生產者的分化甚至一部分生產者的破產,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創造了基礎;等等。

毫無疑問,從根本特徵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社會生產、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有機統一,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必須堅持和繼承《資本論》的上述一般原理,這一點也是政治經濟學界的普遍共識。

第三,《資本論》關於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基本理論。《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經濟制度的歷史侷限性,指明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被更高級的社會生產方式(共產主義生產方式)所取代的歷史趨勢,從而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正是在《資本論》的核心理論以及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只有堅持和繼承《資本論》的核心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才具有理論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相反,如果懷疑甚至否定《資本論》的核心理論和科學結論,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都無從談起,更遑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了。這一點也是政治經濟學界的普遍共識,不存在原則性分歧。

總之,只有堅持和繼承《資本論》的上述重要理論要素,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是什麼其他性質的經濟學。

2.《資本論》範疇和術語的創造性轉化

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還需要對《資本論》的某些範疇和基本原理進行創造性轉化,以適用於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滿足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理論需要。這裡說的主要是指資本、勞動力商品、剩餘價值等《資本論》的核心範疇和理論。

由於資本、勞動力商品、剩餘價值等範疇和理論,是馬克思用來刻畫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所創造出來的新範疇和新理論,因此,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究竟可否使用這些範疇和理論一直存在爭議。不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發展,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變化,例如,“資本”這個範疇已經開始被學界廣泛使用,中央文件中也早使用了“國有資本”這樣的概念。在究竟如何對待“勞動力商品”和“剩餘價值”這兩個核心範疇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適用性這個問題上,學術界的主流看法仍然是,可以直接用它們來分析中國的民營經濟或私營經濟,但不能將它們直接用於分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這個認識基礎上,學術界對於如何創造相對應的新概念進行了長期探索,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概念和範疇,但是並未獲得廣泛的認同。其實,從理論邏輯上來說,既然公有制經濟中的資產也可以用“資本”來表達,為什麼與“資本”緊密相關的“勞動力商品”和“剩餘價值”範疇就不能使用呢?以往人們的主要擔心是,這些範疇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如果將範疇和理論直接用於分析社會主義經濟,就會“抹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就會“造成極大的思想混亂”。現在看來,需要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了。

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創造新概念是科學發展的表現和結果,對於已有概念或範疇進行重新定義,也是科學發展的重要表現,都是“術語的革命”。例如,在西方古代哲學中,“原子”表示世界的基本單元,它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哲學範疇。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對於“原子”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賦予這一術語不同層次的內涵。在化學中,“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中的最小單位;在經典物理學中,“原子”指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結構體;隨著基本粒子物理學的發展,人們對於“原子”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儘管如此,“原子”這個概念依然被使用,並沒有因為科學的發展而被廢棄。在經濟學的發展中也有同樣的現象,例如,古典經濟學家提出了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值、工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等一系列術語和概念,但對這些術語和概念及其關係的理解往往是不科學的,馬克思繼承了這些術語和概念,並賦予它們新的涵義,使它們成為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範疇。

由此可見,繼承已有的學術術語,並進行重新定義,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就“勞動力商品”“剩餘價值”這兩個術語來說,雖然它們在《資本論》中具有特定的涵義,用於反映特定的純粹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在繼承這些術語的同時,對它們進行重新定義即創造性轉化,使它們成為新的範疇。

從中國經濟發展實際來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即使在國有經濟中,從制度層面來看,是存在勞動力自由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合法性的;但是,由於國有經濟中的勞動者從法理上來說擁有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權,所以,不能認為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者像純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勞動者一樣,是單純的勞動力出賣者。在進行了這樣的說明之後,為了反映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性和市場交易性特徵,在分析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力價值及其實現問題時,應該是可以使用“勞動力商品”這一術語的。只不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中,它僅僅是指勞動力具有自由流動性和交易性,而不是指勞動者是喪失生產資料所有權的一無所有者。

對於“剩餘價值”這一術語也可以採取同樣的創造性轉化的方法。在《資本論》中,“剩餘價值”特指資本家對於僱傭工人用剩餘勞動時間創造的那部分價值的佔有或剝削,是剩餘勞動的特殊社會形式即資本主義形式。剩餘勞動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階段後的普遍現象,沒有剩餘勞動,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發展。但是,剩餘勞動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具有不同的涵義和劃分特點。簡單地說,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各階級社會中,勞動者的勞動也可以劃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這個劃分的特點在於,必要勞動並不是指勞動者再生產自己的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勞動,而是通過奴隸主或封建地主的超經濟強制的辦法所確定的、歸屬於勞動者的那部分勞動,這部分勞動及其產品或價值,可以使勞動者及其家屬得到簡單再生產,也可以偶爾得到擴大再生產,但經常可能是得到萎縮的再生產。這恰好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的階級剝削的殘酷性。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必要勞動不是通過超經濟強制的辦法來確定的,而是由於勞動力成為商品,市場機制成為影響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實現以及由此決定的必要勞動的重要因素。其結果是,在多數情況下,工人的必要勞動由工人的勞動力商品價值預先決定,然後才是工人的剩餘勞動形成資本家佔有的剩餘價值。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合理性的重要表現。當然,這並不排斥資本家為了獲得足夠量的剩餘價值而採取各種強迫性辦法和手法,從而擠佔工人的必要勞動使工人的工資低於勞動力價值的現象,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做過分析。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毫無疑問是同樣存在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之分的,只不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具有新的涵義,而且它們之間的劃分機制也具有新的特點。具體來說,這裡的必要勞動一方面會受到勞動力價值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受到按勞分配製度的影響,僅僅為了與剩餘勞動相區別,將之稱為必要勞動是合理的。同時,公有制經濟中的剩餘勞動及其所創造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說都屬於勞動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同樣具有必要勞動的性質,但是,從初次分配的角度看,它仍然屬於剩餘勞動的範疇。與此相適應,將勞動者的剩餘勞動創造的價值稱為剩餘價值也是可以成立的。這裡的剩餘價值,不再反映私人資本家對於工人的剝削關係,而是反映了社會主義的初次分配關係,反映了公有制企業、國家與勞動者三者之間的經濟關係。

總之,我們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深刻理解經濟範疇的歷史性,通過繼承和創造性轉化《資本論》中的術語和概念,賦予它們新的涵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經濟運動,運用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3.《資本論》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的創新性發展

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還必須在堅持和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有關理論成果。這裡僅以《資本論》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為例進行說明。

如前所述,《資本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立場和價值觀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它們的研究目的在本質上也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 《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理論任務上的重要差別。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明確指出:“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馬克思經濟學的科學性與階級性是統一的,因此,《資本論》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基礎和指南。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面臨的根本任務是什麼呢?或者說它的研究目的是什麼呢?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看,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是這種實踐的理論產物;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承擔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的重要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在研究目的和理論任務上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具體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像《資本論》一樣,首先要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還必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服務。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在研究目的和理論任務上具有完全一致的一面,同時又是存在一定差別的,體現著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係。

我們還要看到,《資本論》以英國資本主義作為“典型例證”,並且在理論上將它作為一種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與此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考察對象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運動,而不是成熟的或發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由於在客觀上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某些規律在初級階段有可能表現得還不是十分充分,因此,不能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完全像《資本論》那樣,只是揭示經濟規律,而是必須在揭示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發展,也就是在揭示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進而提出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建設性對策主張。只有把揭示規律、分析矛盾和問題、提出建設性主張等三個方面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才能體現出科學性、現實性與建設性的有機統一,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

在研究對象上同樣需要進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根據研究對象,《資本論》三大理論卷分別考察了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即生產、流通、分配相統一的過程)。由此可見,馬克思確立的《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規定了理論內容及其邏輯關係。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首先也必須準確地確定它的研究對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明確為它的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和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動過程,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運動一般規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即通過對具體國家的經濟運動的考察和研究,進而揭示出一定社會形態的一般經濟規律。

既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的或者理論任務具有三個層次的內容,那麼,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須具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解。具體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二要分析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及其矛盾,三要研究經濟發展和改革問題。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才能體現出科學性(揭示規律)、實踐性(分析經濟運行)、建設性(提出改革和發展政策建設)的有機統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特點和創新性的重要表現,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方法論原則和發展方向。


四、小結


本文圍繞如何實現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這一主題進行了幾個方面的理論討論。首先,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涵義和馬克思經濟學的豐富內容進行了理論概括,並指出了《資本論》在馬克思經濟學中的特殊地位,為進一步探討堅持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的具體實現途徑提供了出發點;然後,本文把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具體化理解為堅持和發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三個層次的途徑和方法,並結合《資本論》的方法論、研究目的、研究對象、關於社會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理論、一些範疇和原理、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等理論成果,初步探討了它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適用性問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堅持和繼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資本論》的理論成果,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途徑和必由之路。由於篇幅所限,關於《資本論》的邏輯主線、邏輯方法等話題還未能得到應有的討論;文中涉及的某些重要理論問題,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宋濤:《資本和剩餘價值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通用範疇》,《高校理論戰線》1995年第7期。

[2]湯在新主編:《〈資本論〉續篇探索》,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3]顧海良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4]張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5]白永秀:《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資本與剩餘價值》,《廣東商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6]劉明遠:《馬克思經濟學體系對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意義》,《當代經濟研究》2018年第3期。

[7]顏鵬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8年第4期。

[8]王朝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範疇·理論》,《社會科學輯刊》2017年第4期。


(作者:邱海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