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故事:孔子的“問題學生”

溫馨提示:本文共計2900字,閱讀約需11分鐘

導LEAD語

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而德者七十二人。而在這七十二賢者中,有一個卻是他所討厭的。可能大家會有疑問了,夫子號稱“有教無類”,平等待生的典範。難道也有討厭的學生麼?還真有,這個孔子討厭的學生就是宰予。說起宰我可能有的朋友不熟悉,不過說起那句著名的“朽木不可雕也”大家可能都知道。這句話的主人公正是宰我。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兩千年前的“問題學生”——宰予。

教育小故事:孔子的“問題學生”

1.天資聰敏

宰予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而且口才很好。據史書記載,宰我小孔子二十九歲,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擅長辭辯,列於“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在同以言語著稱的子貢前面。

2.上課睡覺

宰予晝寢的故事見於《論語·公冶長第五》,原文如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話說宰予有一天白天睡覺。孔子看到以後就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穢土築成的牆壁難以粉刷好。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以為孔老先生太過小題大做。睡個午覺怎麼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諸葛亮、楊萬里、蘇軾哪個沒有睡午覺的習慣?“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又何曾不是一等一風流恰情?不過先秦以前古人還真沒有午休的習慣。由於生產力低下,大多數古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正如《古詩十九首》中所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白天的時間如此短暫,恨不得秉燭夜遊以求盡興,又怎麼捨得拿來睡大覺呢!《左傳》載“衛靈公晝寢而起,志氣益衰”,古人也沒有合理用腦的理論支持,白天睡覺就是懶惰懈怠,是為人所不恥的。

看到弟子如此聰明卻這麼不用功,做老師的當然很生氣。這也是當今眾多老師的苦惱吧。班裡總有那麼一兩個聰明的學生讀書不用功。

孔老夫子怎麼做的呢?他和這個聰明又懶散的學生約法三章,第一次沒有追究宰予上課睡覺的事情,宰予也向老師保證再也不上課睡覺了。但是還沒過幾天,孔子又發現宰我在課堂上睡覺。宰予失信的行為讓孔子大為失望。於是孔子就這樣生氣地說:“當初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否與所說的一致)。我是因為宰予才改成這樣的”。

據孔子弟子回憶,夫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極少有大發雷霆的時候。試想班裡有個孩子,聰明卻不肯努力,成績雖好卻不得更進一步,老師每次苦口婆心地規勸他都不以為意。估計大多數老師都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期望差吧。宰我就是這樣。

教師對天資聰明而不努力的學生有期望差是難免的,這些心性平和的學生往往短時間很難改變。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保持耐心。

其實每個人的幸福閾值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考99分會感到難過,有的孩子考60分卻十分高興。而實踐表明,幸福感閾值是最不應該被拔高的一樣東西。我們應該對中等生有一點寬容。當然寬容不等於縱容,只是要求我們在力爭上游的基礎上,對孩子的努力多一份肯定,給孩子的情況多一些理解。

教育小故事:孔子的“問題學生”

3.刁難老師

宰予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把博學廣聞的孔子給問住了。這個事情被記在了《論語·雍也》中。

宰予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話說宰予有一天詢問孔子:“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訴他,‘井裡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也會跟著下去呢?” 這其實是個兩難的問題。救還是不救?救就要跳到井裡,別人會說你蠢笨,不救別人會說你虛偽。那麼孔子是怎麼回答的呢?

孔子說:“怎麼能是這樣呢?君子可以去井邊救人,卻不可以把自己陷進去;君子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無理愚弄。”

井裡怎麼會有仁呢?好像是宰予故意拿來刁難老師的,細思則不然。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仁作為孔子思想的精髓,一直以來有不同的解釋。宰予創設井中有仁的情景,恰恰說明求仁與求生的兩難境地。跳井救人,仁可得生不可得;不跳井救人,生可得仁不可得。此時還沒有孟子那著名的“魚和熊掌說”,聖人也沒有在生命和仁之間給定一個明確的取捨。因此回過頭看宰予的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思考價值的。而孔子並沒有對這個問題給出具體回答。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區分學生的提問是否是無理取鬧呢?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的問題要有甄別審查的能力,不能貿然回答。要順藤摸瓜地找出學生困惑的癥結所在。

教育小故事:孔子的“問題學生”

4.頂撞老師

宰予不僅刁難老師,還當面頂撞過老師。這個學生真是讓孔子頭疼得很吶!宰予頂撞老師的事同樣記在了《論語》當中。

宰予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予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眾所周知,儒家以孝為本。孔子尊崇周禮,為父母喪守孝三年在當時是一件大事。宰予卻嫌服喪三年時間太長,覺得一年時間就夠了。孔子認為服喪三年是為了回報父母哺育自己脫離懷抱的三年時光,大家都是這麼做的。而且君子為父母守喪食不知味,寢不遑安,所以才這樣做。宰予卻回答說他覺得吃飯穿衣都很心安,孔子顯然很生氣,這小小學生竟然頂撞老師,還自以為地拿歪風邪說駁斥天下共識。孔子連說了兩個“今汝安,則為之”。意思是“現在你覺得心安,那你就做吧!”,一句話我不管了!宰予走後,孔子還不解氣地對其他學生說,宰予這個人不仁啊!他也有對父母三年的愛嗎?

難怪孔子會生氣。在那個時代指出服喪三年的弊端,這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啊。不過站在現代人的眼光看,宰予說的不無道理。服喪三年對社會生產的破壞是巨大的,一味奉行古制,試問國家機器如何運轉?不過宰予雖然不仁,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他誠實的一面。因為誠實,他才能毫無顧忌,言談是非。和孔子的其他學生不一樣,他思想活躍,好學深思,也不怕駁逆老師的觀點,充滿務實求知的探索精神。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相比子路的粗莽,顏回的古板,宰予是少有的能和老師探求真理的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孔子晚年還想起宰予,對他的材學很是肯定。

教育小故事:孔子的“問題學生”

作為老師,我們是否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對那些持反對意見者嗤之以鼻?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反思。一直以來,教育一旦缺乏信任,就顯示出很強的角色對立性。在一個平等融洽的班集體中,給予學生提出不同意見的權利很有必要。只有老師尊重學生想法,才能贏得學生信任,進而產生和諧民主、心理相容的良好師生關係。

那麼,讀完本文,你還認為宰予是真的“問題學生”嗎?他天資聰明卻上課睡覺,不但刁難老師而且頂撞老師,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問題學生。但是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位列“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是少有的得意門生。

其實每一個班裡都有幾個這個的學生,他們像宰予一樣,有自己的主張,務實求知,敢於和老師唱反調。讀了孔子和宰我的故事,你是否對教育這類學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