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w年薪的外企跳槽到去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从30w年薪的外企跳槽到去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本文来自读者分享的亲身体会,即使你没有她外企的类似经历,可是想必对于她体制内的感悟,一定能想起很多熟悉的画面,有着相似的感触。


2018年,我还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具体行业就不说了,积累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我可以轻松拿到年薪30万左右的样子。

不过迈入30岁门槛后,家里催我回家发展,生怕我年纪大了嫁不出去。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随便报考了个家乡的公务员,没想到竟然阴差阳错上岸了。

既然考上了,不去多可惜。于是,2019年,我安心辞职回到家乡(某西部省会城市),当起了公务员。

这一跳槽,令我大跌眼镜。原来同样是人、同样是工作的年轻人,生活方式却有如此大不同!


从30w年薪的外企跳槽到去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01

关于经济收入:

钱不够用了,消费等级下降明显

换工作后最大的体会,就是钱袋子从鼓鼓的变得干瘪。

以前在北京时,去掉房租水电等固定开销后,我一个月手上还能余个两万左右,再加上没有在北京买房的奢望,花起钱来手头没什么顾虑。

曾经,我洗脸的货主要集中在ysl、雅诗兰黛、兰蔻这种档次;包包嘛,coach, MK, 偶尔来个经典款LV啥的问题也不大。

这些消费品,请朋友从国外或者T3日上捎回来,价格完全OK。

回到家乡后,虽然住在家里不用租房了,房租一个月能省好几千,可是收入却断崖式下跌,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消费习惯来,根本不够花。

粗略计算了一下,去年处在试用期的我,全年工资现金到账的还不到9万块钱,可支配收入只有原来的一半。

原来用习惯的那些牌子,在小城市的商场比T3还要贵出30%,再也不敢痛快地跑到商场去刷卡了。就连双11蹲着抢了一瓶小棕瓶也肉疼了好久。

现在,我的护肤品已经完全过渡到了悦诗风吟这个档次,至于包包?别提了,快两年没买包,我现在背的MK已经开始脱皮了!

还有,在北京的时候,跟朋友约个海底捞、小酒吧什么的完全是常规动作,曾经的我,根本不在乎一顿饭钱。

而现在,我就连团购吃个普通火锅都要想半天。城市虽小,消费却不低,随便一顿饭就能吃掉月工资的1/20,我还是乖乖回家吃饭吧。

哦呵呵,还有出国游,之前我穷游过包括日本、捷克、英国在内的几个国家,现在是不敢奢望了!

最近打算带父母去一趟黄山,算了算要花2个月的工资,还好以前的存款还剩一些,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从30w年薪的外企跳槽到去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02

关于工作方式:

工作方式原始,效率超级低下

我来到机关上班的第一个神奇的体验,就是:他们竟然都不用邮件通知工作的吗?

有什么事要通知时,要么挨个打电话,或是在微信群里@所有人,简直太原始低效了!打电话太麻烦,微信又隔段时间清空聊天记录,回头什么也查不到了。

我给单位领导提过善意的建议,隆重介绍了用邮件通知和抄送的便利性,对方却只是淡淡一笑,完全没往心里去。

还有一点,令我更加理解无能:

在外企时,工作效率放在第一位,开会直接说事,领导安排工作,下面人挨个汇报,说完散伙干活。大家都干脆利落,整个会议节奏非常快,恨不得一秒钟解决。

在机关倒好,所有人都慢腾腾,把1分钟能说完的话掰成10分钟来说,翻来覆去地揉碎了讲。听得我既厌烦又困倦,还必须得乖乖坐着听,简直是对生命的浪费。

(我曾经有一次忍无可忍,中途离席回到办公室去工作,结果被科长抓来教育,说我不遵守规矩,任性妄为。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了。)

而且,越是忙碌的时候,会议反而越多,不是传达学习文件精神,就是领导提工作要求。大家都习惯了,很是淡定,一开就是2小时以上。

去年有一段时间,单位里的会议尤其密集。每周都有六七个会!大量会议的时间挤占了正常的工作的时间。

白天用来开会了,为了完成工作,我和同事们不得不晚上和周末加班干活。这才换来领导悠悠一句表扬: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加班很多啊!

我就纳闷了:明明少开会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浪费时间,然后让大家白白加班呢?


从30w年薪的外企跳槽到去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03

关于单位状况:

年轻一代和老一代,贫富差距明显

在外企时,待遇差距很大。刚进来的毕业生一个月才5000块,而要是能干到部门经理,一个月拿3万也不在话下。

这巨大的差异,释放了一个明显的信号:

刚工作穷点没问题,在这个行业里,只要你足够优秀、肯拼,用不了10年,你也可以拿那么多,亲眼看到自己的努力化为物质奖励。

而在机关单位,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首先,各等级的极差很小。作为科员,一年八九万;科级干部,一年也就十二三万;就算是整个单位里最大的唯一局级干部,一年能有十六七万就不错了。

另外,至于什么权力啊潜规则啊,反正我们清水衙门一个,我目前是没发觉有。而且现在查得严,犯不着为了一点利益葬送工作,所以这点可以忽略。

所以,当老前辈们鼓励我努力往上爬时,我经常感到迷茫:晋升的意义在哪儿呢?为了一年多的那区区四万块钱?还是为了听上去更风光?

但是,这却并不影响单位里的老一辈和年轻人的经济差异巨大。

最大的原因不在工资,而在于老辈子们享受了时代最大的红利——分房。

拿我们单位举例,从2000年到现在分了2次房,面积都在120平-160平不等,而且房子处在当时开发的新区正中间,区位非常好,现在也都是学区房了。

就这两套房子,已经升值了不止6倍。当时3000左右,现在二手房随便都得2万以上了。单位里的前辈们手持这些房产的,随便一卖变现就是300万左右。

300万,是什么概念?年轻人上30年班的工资。再是拼命干,那也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啊!

就算是不卖,前辈们凭着房子所在的学区,也可以给孩子、孙子全市最好的学校。而那些学校,我们年轻人挤破头也送不进去,除非斥巨资买房。

所以,呈现在我面前的现象非常光怪陆离:

老一辈手握优质资产,信心满满运筹帷幄;年轻人埋头苦干,既焦虑又惶恐,满脑子存钱攒首付。

这两代人,虽然在一个单位工作,工资也差不了多少,却由于财富积累的天差地别,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平行宇宙中。


从30w年薪的外企跳槽到去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04

关于近期心态:

不用担心失业和欠薪,日子很稳很踏实

上面几点都是不好的体验,最后说个令我感到欣慰的吧。

今年一场疫情,打乱了经济秩序。我原先所在的行业同样受到很大打击,市场萎缩得厉害,并且前景一片灰暗。

这段时间,我在跟北京的不少老同事闲聊。

他们有职位在我之上的,也有曾经被猎头抢着挖的,而现在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大多面临薪水拦腰斩断、公司快要倒闭、没处跳槽这一类困扰。

相比之下,能够全身逃离这波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觉得自己就是被幸运女神眷顾过的宠儿。

光就这一点来说,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我现在工资虽低,却丝毫没有受到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每个月雷打不动地打在我账上。

工作也非常稳,稳到失业的可能性为零。即使我现在马上怀孕生子,或是生一场大病,也绝对不用担心会丢掉工作,并且还有相对完善的医保。

人到中年,这种安稳的踏实感,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所以,虽然时常发点小牢骚,我却仍然无比珍惜我的工作,领导安排任务时也尽量乖乖配合。

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从事一份或许没什么前途但也没有风险的工作,也挺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