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凤鸟纹”

商周时期,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故在奴隶主使用的玉器和青铜器上,凤纹的刻划,突出地表现统治者的「天命」观念。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一派勇武健硕的情态。如殷墟出土的玉凤,青铜器父丁卣腹部和父乙觥腹部的凤纹其式样都具有代表性。

当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凤字,也完全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征,这时的凤纹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

最富有神话气氛的形象是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人凤合体」玉饰纹样造形与其他玉凤相似,但凤头改作人头,头上置高冠,圆眼,菱形眼框,又有耳,凤体双钩冠羽纹和云纹。

还有一类「龙凤合体」的玉饰作蘑菇形羽冠,双圈圆眼,长翅举翘,足分三爪,凤体是双钩阴线翅羽纹,勾云纹。在凤背驮着一只卷状长尾的龙。龙有蘑菇形角,并刻眼目纹、重环纹、斜方格纹等。

关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凤纹的主要形式特征,中国考古界的具体的看法是:这些凤纹都是鸟的侧面形象,在青铜器上往往作对称式的排列。凤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勾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作鸟体或鸡体型。长短的比例常常根据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花冠凤纹都作卷体式,凤的首尾相接,主要装饰在壶和簋一类器物上。凤纹最富有变化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形式。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夸张的手法令人赞叹。长尾或凤鸟纹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们主要流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凤纹尾羽较宽作下垂状,称垂尾凤纹,盛行于西周中期。较晚的凤鸟纹因构图变化,使尾羽和凤体分离,即是分尾式。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于西周中期。

商周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而见胜,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战国时期是百家诸子争鸣,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凤纹展现了新的风貌。如湖南长沙出土的「彩绘三凤漆盘」和「彩绘双凤漆盘」上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多姿;湖北江陵出土的龙凤九彩绣衾上的凤纹长冠长翼,婉转翩翻,姿态柔美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