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解讀戰“疫”中的中醫力量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中醫藥人快速反應、積極應對、全面參與、全程救治,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作為“中國方案”的亮點,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正在為國際社會防控疫情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湖北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解讀戰“疫”中的中醫力量


湖北省中醫院,是湖北省最大的定點中醫醫院,全程參與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戰疫經驗豐富。記者就此專訪了湖北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解讀戰“疫”中的中醫力量。


在“早”字上下功夫


記者:醫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做了哪些具體的部署?


何紹斌:我們做到了早部署、早動手。我們醫院從去年12月31號就按照上級的有關要求啟動了應急預案,制定了當時叫“不明原因肺炎”的防治工作守則,相關的組織、方案和部署安排都已經展開了。


醫院的醫務人員有2600多人,其中醫生有720人,護士1000多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最高峰的時候,我們投入的醫生是270人,護士是600人左右。


“疫情防控既要做好打硬仗的準備,也要在‘早’字上下功夫。”湖北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說,作為湖北省最大的防治新冠肺炎定點中醫醫院,在疫情暴發後,該院花園山和光谷兩個院區於1月11日就開設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至3月17日,這兩個發熱門診累計接診患者7217名。隨著疫情加重,該院最高時開設了包括ICU在內的12個隔離病區。


中西醫結合實現“1+1>2”


記者:您覺得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方面有哪些優勢?


何紹斌:應該說新冠肺炎,就防和治來說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從我們醫院的實踐來看,中西醫在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應該說各有優勢、各有特點。


中醫藥主要是在輕症病人的治療,特別是防止輕症病人轉重症、重症病人向危重症轉換等方面,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中醫雖然有優勢,但是也有不足或短板,就是在這次的救治過程中,體現比較突出的是危重症的患者治療。


從整體來說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應該是要中西醫結合,各發揮優勢、各發揮長處,實現“1+1>2”的效果。


中醫藥參與總有效率達90%以上



何紹斌: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醫院。我們醫院有4塊牌子,湖北省中醫院是我們的第一名稱。另外我們醫院還是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還有國家中藥臨床研究基地。


疫情發生後,按照省市衛生健康委及省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的要求,我院花園山和光谷兩個院區於1月11日起開設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至3月17日,2個發熱門診累計接診患者7217例。


隨著疫情加重,隔離病區由開始的兩個病區,逐步擴大,最高時開設了包括ICU在內的12個隔離病區,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566例。目前,兩個院區均沒有新冠肺炎患者,準備有序恢復正常醫療秩序。


具體來說,醫院在抗擊疫情和中醫藥參與方面,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中醫藥治療。我院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566例,在進行臨床分型後,均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藥參與的總有效率達90%以上,有效降低了輕症轉重症的幾率。


二是開展社區預防干預。1月30日,我院參與中科院院士仝小林領銜的隔離人群中醫藥干預與社區健康管理研究,派出醫療隊下沉到社區,進入隔離點發放中藥,進行中醫藥干預。目前中醫藥辨證施治指導用藥1034人,其中臨床診斷患者及確診患者468人,密切接觸人群566人。社區隔離點輕症、普通型患者,以中醫為主幹預的病情好轉率達88.46%,該模式被稱為疫情防控的“武昌模式”。


三是開設新冠肺炎康復門診。針對出院患者焦慮、失眠、抑鬱等心理問題,3月5日,仝小林院士等專家支持我院開設新冠肺炎康復門診,採用西醫的檢查手段、中醫藥湯藥、非藥物療法,如針、灸、火罐、刮痧、藥浴、食療、八段錦等體育療法及心理療法,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的瘥後防復階段提供精準服務,對病人康復比較有效。


康復門診可更好幫助新冠患者完全康復


記者:省中醫院開設了新冠肺炎MDT康復門診,請問哪些人可以去康復門診,康復門診主要使用怎樣的治療方法?


何紹斌:康復門診的對象是已經出院且隔離14天以後仍然出現不適的患者。比如失眠、焦慮、胸悶、氣短、乏力、痠痛等患者,都可以通過提前預約到醫院新冠肺炎康復門診就診。為了方便患者就診,我們開設了預約熱線,號碼是18171299474。


到康復門診就診的患者,需佩戴口罩,攜帶相關資料和證明,先評估,再進行CT、血液檢查、心理狀態評估、肺功能檢查,專家一對一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其中包括中醫藥、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包括膳食指導在內的康復指導建議、心理干預等。


湖北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解讀戰“疫”中的中醫力量

醫生正在查看康復患者的肺部CT


我們會給就診患者建立檔案,對回家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瞭解患者康復進度,進行居家康復指導,並提醒重症康復患者複查。


目前,康復門診已運行兩週時間,共接受患者電話諮詢1000餘人次,接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240餘人次,其中有不適症狀、需要進一步康復治療的患者佔2/3左右。


咳嗽、胸悶氣短、乏力、焦慮失眠、盜汗,是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較為多見的症狀,針對這些常見不適症狀,康復門診採用多學科合作模式,有感染科、肺病科、神志病科和針灸科等相關科室專家坐診。


湖北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解讀戰“疫”中的中醫力量

湖北首家新冠肺炎康復門診掛牌


在接診治療中,我們發現,中藥對於促進新冠肺炎康復患者肺部陰影的吸收,防治肺部機化和纖維化的優勢很明顯。中醫藥方劑能有效改善患者身體的不適症狀。針灸、足浴和中醫傳統功法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也是幫助患者康復的特色療法。為更好幫助新冠肺炎患者完全康復,康復門診將在一定時間內持續開診,成為常態。


如何看待部分人對中醫存在的偏見


記者:如何看待部分人對中醫存在的偏見?


何紹斌:中醫藥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基礎。經過我們歷代中醫藥名家的探索,我們歷史上有《傷寒論》《黃帝內經》等專著。這些經典專著,對中醫藥的理論基礎做了深刻的闡述。我們中醫藥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各種瘟疫、傷寒、瘧疾、天花,等等,在這些流行的過程中,中醫應該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這次新冠肺炎輕症時期的救治中,中藥可以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力,同時在後續的康復中會有明顯的作用,所以現在中醫藥也受到了人民群眾越來越大的擁護和歡迎。


建議從小培養公眾防護意識


記者:公共衛生、重症醫學人才培養很重要,在學生教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有什麼建議?


何紹斌:從這次疫情的情況來看,我們也有很多反思,我們今後在醫院的學科建設上,還要加大公共衛生方面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


公眾防護意識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所以應該說從小時候就要抓起。現在不僅把公共衛生當做我們一個專業人才教育,我個人建議也應該當做我們全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從我們的小學生到中學生應該都要設公共衛生防治知識的課程教育,把它做成大眾化的、科普化的教育,設置在我們的中小學課程裡面。


重症人才的培養確實很重要,也希望高等院校在學科調整方面要加大重症醫學人才的培養,國家也應該建立專門的重症人才培養基地。


我們的應急力量還不足


記者:您認為我國在疾病防控方面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間?


何紹斌:從這次經驗和教訓來看,我覺得我們國家還是要加大法治化進程,重點要做好《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宣傳和落實工作。


具體講,第一就是政府在今後要重點發揮指揮作用,落實高效的指揮和調度;第二是決策,要按照法律的要求,根據我們疫情的形勢實時做科學的決策;第三是政府要做好建設。當前,從這次疫情的考驗來看,我們的應急力量還不足,整個力量還是有薄弱的地方。


何紹斌有著30多年衛生行政管理工作經驗,負責應急管理工作15多年,非典時期他任湖北防控指揮部農村組副組長、汶川地震他任湖北支援汶川醫療隊總隊長,這些工作經歷讓何紹斌在此次疫情中敏銳地做出了提前研判,讓中醫院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慢郎中”,準備工作走到了新冠肺炎的前面。


此次疫情,中醫體現出來的治療效果讓我們看到,中醫學的發展之路未來可期。中醫學數千年的歷史,必然孕育著屬於自己的未來。


何紹斌院長介紹

湖北省中醫院院長何紹斌:解讀戰“疫”中的中醫力量

何紹斌,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湖北省中醫院黨委委員、湖北省中醫院院長(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湖北省中醫聯盟理事長)。主持醫院行政全面工作,負責行政日常工作;分管院辦公室。


曾先後擔任湖北省衛生廳醫政處副處長、農村衛生處處長,湖北省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處處長、規劃信息處處長,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湖北省中山醫院)院長、黨委委員等職。從事衛生管理工作30餘年,具有豐富的行政管理工作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