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读,你来听,“布衣院士”卢永根

文|北洋之家(ID:bypm2016);

音|心儿圆圆明心子

“布衣院士”卢永根

“布衣院士”卢永根,从香港富二代到家徒四壁的大学校长,裸捐880万的"布衣院士"走了,卢永根,他本是一个香港富家子弟,却跑到内地大学学农业,他是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更是院士,却极尽节约、家徒四壁!

在2017年,87岁的他患上重症,却不顾被癌症折磨得孱弱的身体,在老伴儿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入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

接下来,卢老的一个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泪流满面!他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缓缓地取出里面的十多个存折,交给银行工作人员。

当了一辈子老校长的卢永根,要将一辈子一分一厘攒下的880万9446元整,全部赠给华南农业大学,同时,他跟妻子一起签下一份协议,两人身后捐献自己的遗体……

2018年3月,已经是癌症晚期的卢永根在病床上,接受了“感动中国”的奖杯。

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我来读,你来听,“布衣院士”卢永根

衣食无忧的香港富二代 选择成为地下党,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父亲是一家英国律师行的高级职员,他在家中排行老四,自小生活条件优渥,是一个衣食无忧的“香港富二代”。

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年幼的卢永根经历了东躲西藏、衣食匮乏的逃难生活,更目睹了日军的凶残……当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年少的卢永根深切地感知到:没有强的国,何来强的家?唯有读书,才能救国!

他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愿接受英式教育,而是选择到坚持爱国教育的香港培侨中学学习,在学校,卢永根瞒着父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是身份保密的地下党!

在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巨贾大亨南下跑到香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为得到一个“香港人”的身份。当时,19岁的卢永根,本可以留在香港富裕的家庭里,踏踏实实地当他的公子哥,他却抛弃了别人求而不得的身份,毅然奔赴内地。

他告别了父母兄妹,告别了香港身份,作为地下党奔赴广州,成为岭南大学农学院的学生。

“假如那么一天到来哟,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人人有饭吃,我们的生活啊,就是诗境。我们的语言啊,就是音乐。”这是卢永根写的一首小诗。

华南农学院里,他关心民生的疾苦,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的学生。在华南农学院,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丁颖。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丁颖教授就是水稻育种领域的大家!在丁颖的影响下,卢永根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

丁颖年长卢永根40多岁,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但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入党,这在当时知识分子中引起极大反响。上世纪60年代,卢永根还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跑到山间田野去搞研究。他淡泊明志,最崇尚吃苦精神。卢永根带领学生,小心地保护着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许多珍贵的稻种,都是他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这些种子成为日后育种工作最宝贵的资源。


我来读,你来听,“布衣院士”卢永根

2001年,已经70多岁的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他立即动身前往。山上本无路,还布满荆棘,可他愣是拖着垂垂老矣的身躯,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后来学生们劝不住,只好架着他到了现场。

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见到野生稻很开心,卢永根一生从事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提出了“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

199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培养更高产、高质的水稻品种,他奉献了一生。我们吃过的米饭中,也许就有卢永根的贡献。若不是因为患上癌症,卢永根绝对舍不得离开科研第一线,他的学生回忆说:“生病住院之前,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在探望已经病重的母亲,在美国生活的亲人们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他说:我是中国人,现在的祖国正需要我。

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一上任他就大刀阔斧改革。他顶住巨大压力,破格晋升提拔优秀青年教师,人事改革力度之大,曾轰动全国!当时,五个年轻人由助教直接晋升为副教授,打破了大学里论资排辈的风气。 为了人才,他更不怕得罪人。评选珠江学者时,有人认为年轻学者刚回国不够格,卢永根反问:“从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已是爱国表现,哪能以回国时间长短论成败?”这是怎样的魄力和胸襟?

当时回国收入低,科研条件差,连实验台都是水泥砌的。为了广纳人才回国,卢永根就一封封信写给海外学者,很多学者都被他感动!这又是怎样的气度与执着?

1994年,《南方日报》刊载了卢永根写给女婿的一封信。信中,他实实在在地写道: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这更是怎样的谆谆教诲和期盼?

当校长期间,卢永根常把这四句话挂在嘴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在校长任上,他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作为专家学者也是如此,他不图虚名不图利。

从2004年开始,不愿当“挂名博导”的他主动停招学生,改为协助自己的学生辈带研究生。正是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比葛朗台还抠门的他硬是攒了880万。2017年3月14日下午,已经是87岁高龄卢永根,不顾被癌症折磨得孱弱的身体,在老伴儿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入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 卢永根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缓缓地取出里面的十多个存折,交给银行工作人员。

在银行柜台前,每一笔转账都需要他输入密码和亲笔签名。他随身带着尿壶,拖着孱弱的病躯,坚持了近两个小时,才将存在建设银行的近20笔存款,约 693万元 转入华南农大的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之后,他和夫人又前往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将剩下的所有积蓄都转出来,在学校同事和工作人员和劝说下,才又带回了一本活期……

当了一辈子老校长的卢永根,将880万9446元整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奖励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用来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学校讲座……为了攒下这笔钱,卢永根老两口不容易,从存款记录上看得出,这十多个存折上的一笔又一笔存款,是他们一年年、一块块攒下的。

此情此景,在场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红了眼眶……


我来读,你来听,“布衣院士”卢永根


卢永根夫妇都是大学教授,他本人还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但他和老伴一生只有一套房子,直到80多岁,他们还得爬五楼上下。可当人们去了这位大学校长的家里,都不禁傻眼了、惊呆了!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谁也没想到,这位业界泰斗、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里摆设竟然如此简陋,一屋子全是旧家具,破旧木沙发,老式电视,还有几张椅子破了,居然是用铁丝绑了又绑。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满是书本文献的书桌上,一个用得发暗的台灯和一部发黄的白色座机,就连收音机也是用了十几年,坏了不舍得扔,修了再修……

在卢永根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照片里,他竟穿着同一件绿色毛衣……他穿着它做实验,穿着它谈笑风生……捐出巨款的那一天,他仍穿着这件绿色毛衣……华农的很多教师都曾经目睹,卢永根常挎着一个简单的购物袋,步行前往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他们夫妇两人从来没有请过保姆,都是自己在家中做饭。

后来因为年纪增大,行动不太方便,卢永根就和夫人一起去食堂吃饭。两位知名的科学家,在拥挤的人群中,和学生一起排队打饭。或者拿一个半旧饭盒,拼个一荤一素的菜再加二两米饭,卢永根会把饭吃到一颗米都不剩,然后,再给老伴儿打包一份回去!

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最看不惯的就是浪费粮食。他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而在近乎“小气”的节约背后,卢永根却对教育,豪掷千金,出手阔绰。

除了2017年捐赠的880万元,早在2015年,卢永根就和夫人一起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来的两间价值100多万的商铺,捐赠给了罗洞小学。面对全校师生,卢永根勉励家乡的孩子们:“一定要认真读书、刻苦读书、努力读书!一个国家强大了,我们作为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才更自豪!”

我来读,你来听,“布衣院士”卢永根


卢永根和老伴对自己吝啬到近乎苛刻,80多岁的两人常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回趟老家也是从大学门口倒几趟公交,再坐颠簸的长途车……可攒了一辈子的880万和两间祖宅,老两口眼睛眨都不眨,说捐就捐了!

布衣院士卢永根,感动了中国,2018年颁发了“感动中国”奖杯,2019年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

35年前,在1984年的一个夜晚,年轻的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卢永根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卢永根动情地对学生们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35年后的今天,卢永根用他对祖国的爱,用那团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爱国之火,一丝一毫都不予保留地把自己燃烧至烬……


我来读,你来听,“布衣院士”卢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