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天空》:選擇逃亡荒漠,是否愛情就踏上了死亡之旅?

《遮蔽的天空》是美國作家保羅·鮑爾斯的著名小說。講的是二戰後,一對夫婦離開繁華都市,來到非洲沙漠,企願尋找到他們所需要的安全感。

保羅·鮑爾斯的文章“看似無望的探求中尋找精神家園。”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在沙漠中接連發生一串串離奇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中,愛情終就走向了死亡。是什麼“遮蔽”了“天空”,“天空”又寓示著什麼?小說作了深刻的闡釋。

《遮蔽的天空》:選擇逃亡荒漠,是否愛情就踏上了死亡之旅?

一、關於愛情,史上美麗的故事難道只是傳說?

自從有了伏羲和女媧、亞當與夏娃,愛情便就此誕生,離合和恩怨便有了妥妥的依附和無盡的說辭。

中國古代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許仙與白娘子、牛郎與織女、孟姜與杞梁四大愛情傳奇,國外也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菲斯與尤麗黛、埃及豔后與安東尼、藍瑟與吉娜薇等經典愛情故事。

悲悲喜喜,分分合合,之所以能百世流芳,千年傳唱,是因他們恪守著對愛情的忠貞與不屈,哪怕是以身殉情,也在所不惜。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

這些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和唯美的詩篇,浪漫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愛情的無限憧憬。

曾幾何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為情淺義薄的夫妻們找到了對婚姻不忠不貞的藉口和託詞。因“大難”難以擔當或難以解決,而“迫不得已”“各自飛”,或有一絲勉強說得過去的“理論根據”。

當看完《遮蔽的天空》,有那麼一剎那間,感到這句話很有道理。沃爾夫在導讀中說到:“他們決定在北非遊蕩,但這卻是個錯誤的選擇。”

北非,是一望無際的沙漠。

走進荒漠,與男主人公波特·莫斯比結髮12年的妻子姬特在他生前背叛了他們的愛情,在他臨死前棄之不顧,獨自逃亡。

他們愛情的死亡,是因選擇了這片沙漠?

《遮蔽的天空》:選擇逃亡荒漠,是否愛情就踏上了死亡之旅?

二、愛情始於美好,裂變於責任缺失帶來的不安全感。

相信在最初相識時,一如絕大多數的飲食男女,波特和姬特堅信姻緣,堅信愛情的美好。小說的開頭便說到,“他們的婚姻已有12個年頭。”民間說的七年之癢已平安度過。

這對夫婦在物質上是豐裕富足的,但精神上卻無所皈依。或許是因戰爭給他們心靈造成了創傷,不安全感在這對原本兩情相悅的夫婦之間慢慢地滋長。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讓他們有安全感。”由此蔓生的互相懷疑、猜忌、嫌棄、埋怨像一隻臭蟲一點一點地啃蝕著他們的靈魂,希望對方理解自己,希望對方負起全重,希望自己在愛情裡無所擔當,無憂無慮。

“看著他一絲不苟的鋪開地圖,姬特覺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惱火。”

“波特很不耐煩,他希望趕快出發,以免被姬特和特納撞見。”

……

誠然,之後的姬特對愛情的背叛顯然令人不恥,但伏筆在他倆各自的身上早已埋下。

為了尋找安全感,他們索性選擇了流亡,一直的逃亡。最終選擇了寂靜空曠的北非,那片一望無際的沙漠,想用與世隔絕來拾揀他們想要的安全感,但實際上他們的不安全感源自於內心對對方精神和情感上的不信任和無所寄託。

《遮蔽的天空》:選擇逃亡荒漠,是否愛情就踏上了死亡之旅?

第一次背叛是在去波西夫的火車上。波特選擇與萊爾母子坐車前往,讓姬特與同行的特納坐火車前往。特納“身材壯實,帥得驚人”。在火車上的酒後,姬物和特納發生了性關係。

第二次背叛是在波特生病瀕臨死亡時,姬特不堪忍受心靈的恐懼,棄之不顧,選擇獨自逃亡。在獨自逃亡的途中,遇見阿拉伯商人貝爾卡西姆,最終淪為他的禁臠。

三、愛情即便選對了人,也會因環境的變化產生異變。

在面對婚姻危機時,男女雙方有一條大差不差的定律:聚的主因是我,散的主責是你,更有甚者把原因歸結於外部環境。

去北非荒漠遊蕩是導致波特和姬特夫婦愛情死亡的主因嗎?不是,但它確也加速了他們愛情的死亡。如此說來,愛情即便選對了人,也會因環境的變化產生異變。

不可否認,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指腹為婚、從一而終的封建式婚姻已一去不復返。

追求自我、互為選擇已成為現代婚姻的主流意識,更有叫響“寧願單身,絕不遷就”“合得來就過,合不來就散”的口號,委實讓一紙結婚證少了許多的神聖感和約束力。

愛情的儀態有千萬種,但堅貞的信念、真心的相待、赤誠的信任是維繫愛情美好的密碼。反之,愛情終歸會走向墳墓。尤其是當環境對婚姻帶來不良的衝擊時,是選擇不離不棄還是各自紛飛?這裡面有對愛情的認知成分,但更多的是涉及人性和道德問題。

《遮蔽的天空》:選擇逃亡荒漠,是否愛情就踏上了死亡之旅?

應該說,波特和姬特夫婦在走進荒漠之前,潛意識裡對人生、對愛情的認知已經產生了錯位和偏離。

懷疑和猜忌佔據了他們思維的全部,逃離或者說是背叛成了他們思想的主基調。走進荒漠是必然的選擇,即使不是北非這片荒漠,還會有另外一個讓他們覺得值得逃亡的去處,但無論這個去處是怎樣的一個自然狀態,對他們早已荒蕪的精神家園來說無異都是荒漠。

從懷疑環境到懷疑彼此的忠貞,由表及裡地演繹了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最終導致了愛情的死亡。

四、愛情的本質,基於堅貞和信任,表現在付出和負重。

自由意識是文化強化於我們的幻覺,他毫不留情地侵蝕著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節節敗退地抵抗,終究會上演一幕幕時代的戲劇。

自由戀愛,婚姻自由,自由成了眾生一致的託詞。從追求自由,到自主意識的覺醒,再到自我意識的膨脹,它在一步步蠶食著人性和道德的戒律。

堅守或是放縱,始於一念,毀於一事。冷眼旁觀活在其裡的真實原由,都無法給出一個確確的評估,一如讀完《遮蔽的天空》讓我產生這樣的感嘆:

“天地的荒漠是靜謐的、蒼涼的,所謂的美好限於旁觀者,或存在想像的世界;精神的荒漠是貧瘠的、醜陋的,所謂的美好是難填的欲壑,是行屍走肉地苟活。”

《遮蔽的天空》:選擇逃亡荒漠,是否愛情就踏上了死亡之旅?

錢鍾書在《圍城》有這麼幾句至理的名言: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當著心愛的男人,每個女人都有返老還童的絕技。”

“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誠然,長久的婚姻確實少了初戀時的熱乎勁,婚姻需要經營,需要經營的技巧。有了這份心思便就沒有失掉這份情,這份真摯的愛,如磐如初。

而當我們把物慾作為擇偶的籌碼,把攫取當作愛情的方式,把享樂當作幸福的評判時,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是否偏離或是背離了愛情的初衷?

物質上富足的波特和姬特夫婦為了尋找所謂的安全感,不是用心經營他們的婚姻愛情,來撫慰或因戰爭帶來的心靈創傷,共克時艱地重新構築他們美好的愛情。而是一味地選擇逃離,逃離現實生活,在揣揣不安中尋找更為偏離的不確定的安全感,最終導致姬特當上了愛情的叛徒,一步步走向不堪的虛無,也留給我們深深地反思。

《遮蔽的天空》:選擇逃亡荒漠,是否愛情就踏上了死亡之旅?

經典的魅力在於揭示人性最真最深的本質,小說深度揭曉了人生的虛無意識與渴望真實活著的對立統一。人生的矛盾和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活著、渴望真實地活著是小說倡導的主旨,也是人性的本質追求。

現實的生活往往會強加給人性自由發展過多的“苛捐雜稅”,束縛和羈絆常常給心靈帶來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壓抑感,但任何脫離或是超越現實的努力,都終將是失敗的。走進荒漠,逃避不了現實矛盾和困難的影隨,豐盈自己的心靈,才會讓生活綻放炫麗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