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引言:

面對孩子的撒謊行為,想必很多家長都是怒不可遏。但是,深挖孩子撒謊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比家長通過一時的打罵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因為通過打罵,把焦點放在撒謊這個行為的制止上,而不是撒謊這個原因的話。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舉例來說

其實,不承認錯誤是撒謊的一種,並且往往使孩子陷入麻煩。孩子失手打破了他妹妹的洋娃娃。面對自己的錯誤,他矢口否認。家長很可能因為他的撒謊,而不是因為打碎東西本身更為生氣。

可是重要的是他應該認識到他犯了什麼錯誤。僅僅坦白並不重要。如果你強烈感到你的孩子犯錯誤後應該坦白,應採取輕鬆的方式。

“這個洋娃娃破了,我想知道是怎麼回事”這種說法比“你打碎了洋娃娃,是不是?你這個調皮粗心的孩子”更可能使他說出“我打碎的,對不起”。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分析:

如果你孩子確實承認了錯誤,那麼不是出於你的強迫,就一定出於他的自願,你一定要確保你不是用懲罰和生氣鎮住了他。

如果你想讓他告訴你他什麼時候做了“錯事”,就不能對他發脾氣。如果你大發雷霆,他下次再告訴你豈不成了傻瓜?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也會使孩子陷入麻煩。學齡前兒童往往不善於把現實和幻想、他們希望發生的事和已經發生的事區分開來。他們欣然接受如“復活節兔子”這樣的神話故事,他們也養沒有魔力的真正兔子。他們看不出兩種兔子間的矛盾。

如果你打算給你的孩子講神話故事,幫他欣賞聖誕老人,當他散步回來繪聲繪色地講述他遇到一隻獅子並且從它爪子上拔下一根刺時,你就沒有理由斥責他說謊。要欣賞他的故事。這樣的幻想在道德意義上不是謊言。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家長應當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撒謊行為?

1.得適時幫他搞清楚說真話的重要性。

有時候,成年人出於策略,善意,避免傷其他人感情的願望而說謊。孩子聽見了。他聽見你附和別人天氣太熱了,而你剛剛告訴過他你喜歡這樣的熱天氣。

除非你把這些無惡意的謊言解釋給他聽,你不能指望他明白為什麼他不能誇張,說假話,而你卻如果你的孩子在描繪自己的日常生活時,增添了許多故事細節,以致你不能確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父母時常抱怨他們的孩子好像乾脆不注重真實。他們無意中常聽到孩子隨意提到媽媽的新衣裳,實際並不存在;或者說自己昨夜病了一實際上並沒有病;或者告訴朋友們他們準備出去玩,實際上並不打算出去。

有眾多的理由解釋這種隨意的不準確的談話。可是其中一條主要的理由是孩子聽到他的父母這樣做。

3.不要又重提“撒謊即調皮”的舊話。你可以給他講“狼來了”的故事。

他會喜歡聽的。然後你們可以討論這個故事。向他指出如果你不能確定真假,你就可能不知道一些重要事情的發生,例如他真正病了。談話的用詞要使他感到你只關心他是否說真話,因為你關心他,希望確認以合適的方式照顧他。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4.另外,學齡前兒童對財權的概念和對說真話的概念一樣模糊。

家裡的東西,有的屬於大家;有的屬於某些人,但別人可以借用;還有少數是“私人財產”,屬於它的主人。家庭之外的財物區分也很複雜。從公園的樹叢中拾到一隻小皮球,你可留著玩,可是拾到錢也留著用可就不對了。把自己的繪畫從託兒所帶回家沒錯,可是把橡皮泥帶走就不對。顧客可以從商店拿走廣告單,可不能拿走一盒肥皂。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很明顯,你非常不讓孩子出現偷竊行為,因為別人可能對此說三道四。但是不要把學齡前階段的“偷竊行為”上升到道德議題,也許它倒是教孩子學規矩的好機會:不要不經允許從別人家帶走東西。

如果你想要什麼,一定要問大人是否可以。不要特別從道德的角度談論錢。如果孩子從你的手提包裡拿走一些錢,先問一問自己如果他拿的是一根口紅你將對他說些什麼,然後用同樣的話對他談拿錢的問題。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對孩子來說,拿錢和拿口紅是一樣的。錢是寶貴的,他知道錢有用,因為他聽你談過錢,也見你用錢換取好東西。可是對他來說,錢是你放到自動售貨機裡的那些東西。他還沒有真正的錢的概念。有的孩子老是拿別人的東西,舉動象鳥雀,收集別人的東西藏在最下層的抽屜裡。

小結

總之,這樣的孩子可能有情感障礙。他可能想象徵性地得到某些東西,但他又覺得無人給予他,這些東西可能是愛,可能是讚揚,他感到他缺乏它們。不要對他發火,不要使他難堪,也不要使他丟臉。你能不能盡最大努力把他需要的東西給他呢?

孩子喜歡撒謊,家長可以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如果你不能,如果他的偷竊繼續下去,你可能要注意向當地的兒童指導診療所尋求幫助。他們會冷靜地幫助你找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瞭解更多育兒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