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生活苦、前途無望的時候,就該讀讀曾國藩

歷史上道光十二年,科舉放榜之日,曾國藩第六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只中了佾生。

第七次科舉才中了秀才。可見,曾國藩天資魯鈍。


當你覺得生活苦、前途無望的時候,就該讀讀曾國藩

曾國藩是實打實的中人。

首先長相上就不是一個天才的樣子。

晚清時,清朝方宗誠見到晚年的曾國藩後評價說:寬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師耳。

一個總督和將領,竟在晚年時被稱作老教師。

後來的英國人見到曾國藩時,也甚是失望:曾國光卻是中等個子,身材肥胖,臉上皺紋密佈,臉色陰沉,目光遲鈍,舉止行動表新出優柔寡斷的樣子。

晚晴還有一名臣左宗棠,傳說其一目十行,記憶力極好,是個天才。曾國藩在湖南練兵時,曾左二人第一次見面討論兵事,之後,左評價曾: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


當你覺得生活苦、前途無望的時候,就該讀讀曾國藩

左宗棠

其次,曾國藩,確實天天資不好,“才具稍欠開展”。

就連曾國藩自己也說: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

關於曾國藩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一天深夜,還是少年的曾國藩在家讀書,想背誦一篇文章,背來背去,背了半天也沒有背下來,只好邊讀邊背,忙的不亦樂乎。

這可急壞了潛伏在他家屋簷下的一個小偷。這個小偷原本想等曾國藩家人睡了再去行盜。結果左等右等,結果見曾國藩一直在那裡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就是不去睡覺。

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聲罵道:“就你這水平,也能讀好書麼?”於是接下來,在曾國藩的驚訝中將那文章從頭到尾背誦了一遍,然後輕蔑地嘟嘟嘴,揚長而去。

背了一晚的書,還沒一個小偷背得快,想來,七次才考中秀才,也在常理之中了。

曾國藩還是有名的軍事家,不過他帶兵打仗也是一樣沒有天分。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母去世,曾國藩在家中丁憂,因曾國藩是湘鄉人,皇帝命曾國藩在湖南建立軍隊帶兵打仗。

曾國藩帶出了一支艱苦卓絕的湘軍,然而他信心百倍,帶領自己湘軍第一次打仗,卻吃了敗仗。

沮喪羞憤之下,曾國藩一心要投水自盡,最後還是被左宗棠罵醒,又繼續操練起軍隊來。

緊接著連續打了勝仗,將士皆驕,是軍事之大忌,本該稍作休整,任憑幕僚怎麼勸說,曾國藩都不聽不管,結果吃了敗仗。

此外,在打仗方面,曾國藩只會結硬寨,打呆仗。避開正面交鋒,修築壁壘。

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雖然這樣穩妥,不過效率也低。若是偶爾冒險,仗或許一年能打完,但這樣打呆仗,他要打兩年。

可見,曾國藩確是中人。

雖為一箇中人,曾國藩卻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後一個聖人。

因為他自律。

曾國藩是一個其極自律的人。

但在30歲前,他和我們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都是常事。

入京為官之後,曾國藩看到周圍優秀的人才、朋友,曾為自己制定了一個日課,每天都要早起,寫大字一百,溫習經書,閱讀史籍,還要寫詩作文,但這個日課並沒有嚴格執行。

翻開他的日記,全是這樣的:

應酬稍繁之際,便漫無紀律......

心浮不能讀書......

晏起,則一無所做,又虛度一日,浩嘆而已......

由此看來,曾國藩不過普通人,也會散漫,也會放棄。

可曾國藩又是一個鑽牛角的人。

為了完善自我,曾國藩首先做的就是立堅定不拔之志。

他要做完人。做完人就是做偉人,做聖人,這一志向驅動他不在小誘惑小目標前止步。

其次就是執行力。

普通人做不到自我實現最大的原因在於沒有執行力,容易出現停頓和倒退。


當你覺得生活苦、前途無望的時候,就該讀讀曾國藩

但要做至大至艱之事,

開頭一定要提起全力,有股衝勁,“猛火”痛燒一段,否則絕難成功。

曾國藩讀書也是如此,一句未讀完,斷不看他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這個辦法在現代來說其實並不科學,但對天資魯鈍的曾國藩來說,效果甚好。

雖然定了規矩,但曾國藩也是凡人,也會有散漫的時候。但每次不按照自己的規定走,他都會一一甄別出來,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曾國藩平時喜歡社交,有天上午他去了朋友家拜壽,原本想想下午回家學習,卻在朋友的勸說下去了另一個朋友家玩耍,看朋友下圍棋,但內心進行著激烈的“天人交戰”。

一方面想放縱一下自己,反正上午也沒學習,一方面卻又不斷想起自己給自己定的規矩,最終,觀棋未了,他就戰勝自己,匆匆回家了。

前期他日日執行自己的日課,後期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改造自己。

並且,曾國藩做事,持之以恆,終生對“恆”最為用力。求恆最為痛苦,絕大多數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

但曾國藩說:極耐得苦,方得為一代之偉人。

對於持之以恆這件事,他終生攻伐不懈,雖然這個過程極其痛苦。

逝世前四天日記裡還在寫:

餘精神散漫已久,凡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惶悚漸郝。

正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恆這個原則,才讓他成為了一代聖人。

人要成長,必須有一個吃大苦的過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遠完不成脫胎換骨的。

張宏傑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中這樣評價他:

曾國藩之於後人最大的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箇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

在面對現實的挫折、平凡的天賦,而又不甘於就此沉淪時,我們需要學習曾國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