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大家好,我来自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有鱼米之乡之称的竹基乡恩谷村,我们是一个连续4代以酿酒为业的家庭,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酿酒的工艺和品质:

一.选料:我们用的玉米都是我们本地延续了几千年的非转基因玉米,鲜嫩的玉米更是颗粒饱满,香甜可口。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二.我们所用的水:在酿酒过程中所用的全是山泉水,曾经有山泉水公司去我们村做过实验,要在那建个山泉水基地,现在已经在筹备中了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这就是我们从小喝到大的水,清澈透明

三:用山泉水清洗和浸泡玉米,清除玉米杂质,保证酒的品质

四:1、初蒸

将玉米上甑蒸粮,干蒸玉米先以大汽,以求玉米柔熟,不粘手,防止汽小外皮含水过重,一致焖水时产生淀粉流失。干蒸好的玉米,表皮有0.5mm左右的裂口。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2、煮粮焖水

干蒸完毕后,加入温度40-60度的水,水量淹过其面1-1.5尺,先以小气把水加热至呈微沸腾状,待玉米95%以上裂口,手捏内层已经全部透心为宜,即可把水放出,待其滴干以后,将甑内表面玉米抛开,装入谷壳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3、复蒸

玉米蒸焖好后复蒸,蒸料的时间一般为3-4小时左右,蒸好的玉米手捏柔熟,起沙,不粘手,水气干利为宜。蒸料时,防止小火小气长蒸,否则玉米外皮粘皮含水过重,影响配菌与糖化。

4、出甑、摊凉、下曲

春冬两季摊凉至34-35摄氏度、夏秋两季摊凉至25-30摄氏度左右,加曲0.5%--0.6%

5、 糖化

搅拌均匀后装入缸或桶内,糠化24-36小时即成甜味浆液。

五:发酵

整个发酵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发酵开始

发酵末开始时,原料和水(总称为发酵醪)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动静如死水一般;醪液也是清彻透明的。发酵开始后,醪液面有小泡,但数量不多。

2、发酵旺盛

发酵旺盛。液面小泡变大泡,而且数量很多;发酵醪在翻滚,好似水开沸腾;二氧化碳强烈,旺盛冲鼻,发酵醪液由清变为浑浊,有酒香味。

3、发酵衰退

泡沫减弱,二氧化碳味减弱,最大特点是原料由发酵容器底浮在液面,其数量约有总量的1/5。

4、发酵完毕

漂浮于液面的原料又沉入下去,发酵液由浑浊变清,整个发酵醪又处于静止状态,这证明已经彻底发酵完毕,这种现象就叫作发酵完毕的标志。

发酵期的长短决定于温度的高低。温度高,发酵期短;温度低,发酵期长。不能说发酵期越短越好,当然也不能说发酵期越长越好,如何适当地掌握这个发酵期的长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环节。

发酵结束的直观判断:

1、原料:

当漂浮于发酵液面上的玉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发酵液由浑浊变青,而且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窜动时,就说明整个发酵过程已完毕,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了。

2、颜色:

就是看发酵液的颜色变化。从投料起至发酵开始冒小泡时的这段时期发酵液是清亮、透明的。

发酵常识性问题:

实践证明,适当延长一点发酵时间,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1、要延长多少时间才能算适当呢?

当发酵液由浑浊变清,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时,再延长一二天发酵时间。

2、为什么要延长一二天发酵时间呢?

因为酒的芳香物质,是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经生化反应而成为芳香物质。这个生化反应。

发酵与温度:

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与时间和温度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发酵时间长能保证完全彻底发酵;发酵时间短可能导致不完全发酵。

温度与发酵期的关系是:温度高,发酵期短;温度低,发酵期长。具体说来,温度在20~25℃时,发酵期一般是15~20天,温度在25~30℃时,发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温度在30~40℃时,发酵期一般为8天左右。

实践证证明,熟料酿酒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 20℃以上和40℃以下。高于40℃者易产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难以发酵。最佳发酵温度为25-35℃之间,同时要适当延长一点发酵时间,以保证原料的完全彻底发酵。

因此,室温在20℃以下时,要采取保温和升温措施,温度超过42℃者要降温。

六:蒸馏

1、蒸馏的原理: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中国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发酵好的母糟,乙醇含量约5%,另还含有数量众多但含量甚微的香味成分,需经过蒸馏,才能将其中所含的乙醇及香味成分提取出来。所谓蒸馏,就是利用母糟中各液体组分挥发性的不同,用加热、汽化及冷凝的方法,将母糟中所含的乙醇及香味成分提取出来,并排除有害杂质的操作,俗称:“烤酒”。符合以下基本原理和定律。

(1)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指出:混合溶液中,蒸汽压高(沸点低)的组分,汽相中的含量,总是比液相中高;反之,蒸汽压低(沸点高)的组分,在液相中的含量,总是比汽相中高。

(2)挥发系数与精馏系数

以A%表示乙醇—水蒸汽中乙醇含量,以α%表示乙醇—水溶液中乙醇含量,则两者之比值称为乙醇的挥发系数,通常用KA表示,即:A/α=KA 。

2、固态甑桶蒸馏

(1)蒸酒过程

蒸酒的主要过程是:在甑内蒸汽上升时,工人手工将母糟轻缓装入甑内,边上汽,边装料,直至满甑。甑内蒸汽与母糟充分接触,汽体与液体进行冷热交换,乙醇和其它香味物质不断汽化,不断冷凝,层层浓缩,最后将母糟中5%左右的乙醇浓缩为65-70%vol的风格特殊的白酒。

装满母糟后的甑桶可视为一个填料塔,装入的母糟既是被蒸馏的物料,又是填料。整个甑桶内的物质交织在一起,形成液相、气相、固相同时存在的复杂界面关系。因此,上甑时,轻撒匀铺、探气上甑,就能使甑内母糟疏松均匀,蒸馏界面增大,提高传热传质效率,为乙醇和其它香味物质的挥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2)各种成分的馏出规律

由于各种成分自身的挥发性能不同,同时挥发性能还会受到乙醇浓度的影响,因此不同成分在蒸酒过程中被蒸馏出来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蒸馏过程中,乙醇浓度不断变化,馏出物的乙醇度随着母糟中乙醇的减少而不断降低。

酒头中含有较多的酯、高级醇、醛、酸、甲醇等,使得酒头香,辣味大;酒身比较协调;酒尾中的酸特别是乳酸较多,酒尾甜,但杂味大。所以蒸酒时,应注意除头去尾,酒头、酒尾应分别贮存,有时可作勾兑酒用。

一些沸点较高的难挥发组分主要是通过雾沫夹带而被拖带而出,如乳酸及其乙酯、甘油等,因此,它们多集中于酒尾。

(3)不同馏段、等级原酒感官特点

白酒蒸馏流酒时,随着蒸馏温度不断升高,流酒时间逐渐增长,酒精浓度则由高浓度逐渐趋向低浓度,而按照质量要求则需要中、高浓度的酒精分离开的一种工艺操作过程称为摘酒。摘酒的过程中,一般将原酒的馏分分为酒头、前段、中段、尾段、尾酒、尾水。

传统工艺操作上是“断花”摘酒。“花” 这儿是指水、酒精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溅起的泡沫,通常称为“水花”、“酒花”等。酒精产生的泡沫, 由于张力小而容易消散,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酒精浓度逐渐降低,酒精产生的泡沫 ( 酒花 ) 的消散速度不断减慢。这时,混溶于酒精中的水含量逐渐增多,因为水的相对密度大于酒精,张力大,水泡沫( 水花 ) 的消散速度慢。现在工艺的改进,通常摘酒是开始流酒时,适当摘取酒头,根据酒质“量质分段摘酒”。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地窖库存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密封的陶瓷罐库存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云南师宗恩谷青酒,好喝不上头

目前家里地窖里面库存5年以上好酒,50吨,请大家关注我,有需要的给小俊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