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橫亙的祁連山,攜帶著崑崙的武威堅毅,像一個巨人跨立在中國的西北版圖,她直指蒼穹的頭顱,綿延起伏的身軀,叫停茫茫的黃沙,挽留住多情的太平洋季風。於是這有了千年不化的雪,於是有了一條條奔突的河流,於是名叫河西走廊一條狹長的綠洲出現在祖國的原野之上,於是便有了先民的蹤跡。靠著這山、這水、這土地,一代代繁衍生息。藉助祁連山冰川、河流與綠洲做墊腳石,這佛陀的梵音渡過了沙漠,與天山握手相接了,華夏的子民在這山的護衛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爾高原。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雜木渠首

物阜民殷歲有秋,武威大邑古涼州。”高峻的這山給涼州別樣的詩意,縱橫的大漠、蔥意昂然的盆地、冰雪覆蓋的高山。富有情意的涼州人質樸保守卻又堅定執著、怯懦內斂卻依然不失陽剛粗獷、傳統卻又時尚;他們用這樣似乎本身複合的矛盾的思想中過著真真實實的日子。武威城南25公里外——古城,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一)窯城

沿一干河溯流而上,到了上古城,過了橋,沿著泥濘的巷道一直向前,就到了傳說中的傢俬窯了。

平整的場院中,一個5米多高的土黃色建築立馬竄入眼前,這便是傢俬窯。窯身下面呈圓柱體,因其窯口處略微內收,整個形狀頗似馬蹄形;3米多高的窯身上方有2米多高的尖頂,常年的高溫炙燒,尖頂露出赤紅色;窯口正後方,有一個5米的煙囪高高矗立。隨手撿起腳下散落的瓦片,大部分灰黑的胎褐色的釉面。這麼空蕩蕩的場院,這麼粗劣的陶片,孤寂的院落中還有人家屋頂上留著殘損的陶片;怎麼也不會讓人相信這竟然是當年西夏的瓷都。秋日的午後,遠處的果園中彩葉繽紛,一個小娃,推著鵝頭車笑著走來。

精神矍鑠的梁大爺應我之邀,熱心為我講述開來。他說這窯至少也有百年了,他小時候便早已建成了,他今年都八十有六了。這個場院原來就有五口窯,再加上遠處的四五處,規模也算不小。這個地就是窯城,聽祖上說這窯城最多時有48口窯,大大小小的窯依賴著山裡的白土營生著自己的日子。梁大爺平靜地說,早些年他們從白土溝挖出陶土,用騾馬馱出來,粉碎,過篩,漚水,一道道工序才製成胚,再曬乾、裝窯、封窯。煤火不停地燒,待一週左右,煙囪裡也噴出烈火才方可歇下來,再揮汗水如雨地出窯。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雜木總幹

他記事起,這個地就叫傢什窯,主要燒製碗、盆、罐、缸、壇、酒瓶等日常生活用品,50年代上古城傢什窯成立了武威縣古城公社陶瓷廠,工人最多時達到二三十人;70年代在又下古城政府住地建立了古城陶瓷。據梁大爺講,傢俬窯興盛時,武威城南的好多商戶都到這邊拉貨、車馬穿梭,好不熱鬧。哪知九十年代起,銷量一路下降,窯廠早已倒閉。這些年來人煙稀少,門前冷落,鮮有人問津,就連村口的道路常年沒人修啦,雨水沖刷坑坑窪窪。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傢什窯

我隨手起地上的陶片,抹去灰土仔細查看。梁大爺又拉開了話匣子。上世紀70年代平田整地前,八五村黃家莊地頭西夏殘瓷堆積如山,人們稱其為瓦渣骨堆,在平田整地中被墊於深溝亂崖頭。有些地方殘瓷成堆成片深埋地下達四五米厚,還有的地方疊壓厚度在十米以上。他說,甘溝山坡上有一座瓷窯被山上流下的雨水沖塌半邊,露出一窯黑釉瓷碗,每年上山種地秋收時,他就取出窯中碗,用衣襟抹抹,吃飯喝水,吃完一扔了事。莊子上人在建房、挖窖、修渠時,常有大量瓷片出土,有的人家宅屋十米以下還是瓦渣片。早些年,河灘裡面澆水、取土時常常發現廢窯,窯裡時不時有些黑色的爛碗等物件。有一年,他也曾在一地裡挖出過一個兩個黃膠泥碗碗和一個黑瓷壺,碗沒幾天就讓娃娃們不小心打掉了,黑瓷壺原本盛油,後來硬讓文物部門三塊錢收購了……

秋日的午後,太陽暖暖地照著大地,一群神鴉齊刷刷地落在果園裡。田野裡,幾隻小狗在冬麥地裡來回奔跑。那推鵝頭小娃,深深淺淺地喊著爺爺。

(二)磨咀子

四月的涼州漸漸才有了春的足跡,二幹河畔的楊柳也吐出新芽,大片的冬小麥在陽光下搖曳著新綠,雜木河裡雪水漫過石頭緩緩流淌著,不時傳來喜鵲喳喳叫聲,偶爾也有斑鳩在林中咕咕聲。“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幸福山莊院落裡,大群的鱒魚如黃金條在水中溜來溜去;塔爾灣滑雪場孩子們踩著積雪,尖叫著呼嘯而下……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磨咀子

春風裹著土在飛揚,光禿禿的磨咀子依舊靜默著,她身邊的楊家山也灰頭土臉,慵懶地睡著。即使五壩山旁那排秀頎挺拔白楊樹聲聲呼喚,她也還是面無表情,依舊沉睡著。這些年來,她寧可讓世界忘卻自己的存在,寧可讓所有人不曾知道他,寧可讓人覺得太暮氣土氣。“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有故事的人常常是沉默的,她的故事藏在她與世無爭的靜默裡。這祁連山的風兒,一吹就是幾萬年,吹出了滿山的林木,吹皺了這土地上的男人女人俊俏的臉。

磨咀子從不嫌棄每一個她的子民,一輩輩在她懷抱裡誕生、成長、結婚、生兒育女、老去,也依舊接納著他們的皮囊。高高的臺子、鹼性的土、石蕊物質參與、常年的乾旱,居然將這演化成了一個傳奇,讓這成了名符其實的文物寶庫。甘肅省博物在1955到1959曾在此挖掘37座漢墓,其中18號墓出土了一根木竿鳩杖,竿頭上鑲有一隻木雕的鳩鳥,出土時,鳩杖平置在棺蓋上,鳩鳥伸出棺首,木杖上還繫著10枚東漢明帝時期頒發的王杖詔書令木簡,後來據此次考古出土木簡編成《武威漢簡》;1972年又清理了35座漢墓出土了有銘文的毛筆硯臺;1981年來這兒又出土了“王杖詔書令”,最終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金錢誘惑著慾望,愚昧鼓動著狂躁的心,老實巴交的鄉鄰也曾瘋狂盜墓,他們眼裡只有金銀,陶土罐罐木頭片片,他們是看不在眼裡的,破碎的瓦片、濃濃的煙是愚昧狂妄的夢魘;所幸如今五壩山、楊家山、磨咀子都有了常態地保護。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武威漢簡

“見多了不怪”,這方土地的人也是冷漠的、甚至有點麻木。即使孩子歷史課本上說,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左右馬家窯文化,他們也決不會想到曾在這裡我們的祖先曾活動過,他們在這黃土中留下彩陶缽、舞蹈紋彩陶盆等這些國家一級文物;書上說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他們或許不會想到他們腳下的泥土裡就有一個強悍的漢朝。即使多文廟裡文物到處寫的是磨咀子,他們依舊不會欣喜;假使小解衝出一枚古錢,最多也不過莞爾一笑。

農活閒下了,把持著農家的女子,放下羞怯,隨著音樂搖擺腰肢,臺下黑壓壓的男男女女,喝著採、鼓著掌。爺爺摟著孫子,幸福地展望……

磨咀子依舊靜默,“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三)水母三娘娘

冷龍嶺的雪水匯聚成一條條小溪,沿著毛藏衝出峽谷,日夜兼程滋潤著一方方土地,雜木河就這樣誕生了。“雜木”藏語,意為石縫裡的水,雜木河這母親的河養育了一代代古城人。每逢二月二,古城人總要拜祭水母三娘。 說到水母三娘,有好多的傳說,我在兒時曾聽到這樣的版本。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水母三娘登仙地

相傳水母娘生在雜木灌區四壩的中畦,水母三娘乃張家外甥苗家女。這三女子天生麗質,待到二八年歲一個個如花似玉,好多人家紛紛提親,幾個地主也多長爭先恐後地前來提親,三姑娘沒有一個人想嫁給地主。為了消除提親的煩惱,她們三人足不出戶,夜以繼日地捻毛線。剛開始用家中的羊毛,漸漸地家中羊毛用盡,他們又借親戚家、周邊鄰居家的羊毛,到了後來周邊出沒有可捻的羊毛。她們於是收集所有周邊能見到的毛髮,牛毛、馬毛、狗毛甚至自己的秀髮。姐妹三個就就這樣捻呀捻,轉眼間三年三月三日過去了。月色如水,到時了。三姐妹將燒火棍插在院外空地,繫上毛繩一頭,拉著另一頭,乘著月光,沿著雜木河一直向河腦。

晚上二老做夢忽然聽到女兒的聲音,說她們三姐妹都已成仙,請父母不要擔憂;如不相信可以看看院中的燒火棍。二老嚇得趕緊醒來,四處尋找。天高時分,只看見院外的燒火棍,已長出嫩綠的新芽,毛線的另一端依舊牢牢繫著。二老跟著毛線,過了一個村又一個村、穿過了一塊地又一塊地,終於在雜木總幹塔兒灣村向西300米處有座名叫“獨山子”的石山看到了繩子的另一端。山上只有三個空空的洞。

後來三姐妹掌管著雜木灌區的水系,人們就叫她們是“水母三娘”。為了紀念水母三娘就為她們三人塑了泥像,並按照三人修行時的座位妹妹在中間姐姐在兩邊擺放供奉了起來。聽說即使在現在,每逢張家澆水,天定然會大雨驟之至,讓張家的人不曾因水而煩惱。

兒時曾聽說過當時挖洞的鏟子還插在洞頂,這個鏟子只能搖晃得動,可是怎麼都拔不下來。這個國慶我驅車前往塔兒,在老鄉的指引下看到了傳說水母三娘當年修練的地。只見在山下距地面30米處有三個人工開鑿的石窟室,遠望眼睛和嘴的樣子頗像萌萌的孩兒臉。深情遙望雜木河日夜奔突。沿著陡峭的山坡攀援而上,發現看到每個石窟室高1.5米,寬2米、深1.5米左右,石窟室洞壁人工開鑿的一鑿鑿痕跡清晰可見,其室內剛好可容納一個人,石窟地面平而光滑,窟頂為弧線形;空蕩蕩的窟裡空無一物。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秋日的上河

“昔人已乘鶴,此地空餘黃鶴樓。”放眼遠去,靜謐地村落只剩下殘壁斷垣,移民搬遷後的鄉鄰,在他鄉是否想起這方土地,是不在夢裡出拜謁過水母三娘。

(四)塔兒灣

水,人類的命根子。從東方到西方,人們都驚人地選擇臨水而居。因它常流不息,為了心中海勇往直前,面前不論是高峻山巒、還是幽深的峽谷,他都一路向前;忽而濁浪滔天,忽而溫潤如雨,含情脈脈滋潤著萬物。順境她開懷高歌,逆境她明媚地享受平淡的日子。

水是塔爾灣的魂,雜木河的水千百年來一直唱著曲子在流淌;她日夜不停地奔向東北,歡樂與憂愁、痛苦與寂寞、大開與大悟,都在江水中游走。她不在乎土地上是手拿石器的先祖,還是茹毛飲血的韃靼;她不在乎是驍勇的匈奴,還是威武強悍的漢;她不在乎是尊崇著佛陀、盤踞涼州的党項人,還是那殺人如麻的蒙古王爺,她傲岸雜木河東岸的山坡及二級臺地上,睥睨著雲捲雲舒。在即使有殷紅的血、倒塌的軀體,一抔黃土便依舊堅強地重複昨天的日子。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滑雪場

人總是在外面尋自己,卻全然不知自己本身就是個傳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92年下半年和1993年上半年對塔爾灣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裡主要為西夏——元代遺址,但是在山腳下及山坡上的西夏遺址下層發現有少量的新石器時代遺蹟和遺物。由於遭晚期遺址的破壞,新石器時代遺蹟所存極少且多殘破不堪。還出土了完整和可修復的瓷器200多件,器物中最大的高49.5釐米,口徑16.5釐米;這些陶器造型粗獷、花紋樸拙、用筆簡潔洋溢著豪放質樸的美感。2008年8月9日,文物專家孫壽齡,在塔兒灣西夏瓷窯遺址進行考古考察時,意外的在一土崖深層處發現了一件西夏豹斑浮雕瓷馬頭。這隻馬頭長3.5釐米,頭寬2釐米,頸長2.5釐米,頸寬2釐米,耳長8毫米。整個馬頭為白釉底色,黑斑點綴,馬的黑眼炯炯有神,活靈活現,造型十分精緻。或許某一天,塔爾灣又有驚人的發現;但這好似與古城人沒有一點關係,甚至好多古城人壓根就不知道有這麼會事,他們依舊在外撲跳著自己的日子。

深秋的塔兒灣,料子(野草名,暫且擬作此寫法)瘋長成一堆堆棉花團,密密地擠在路道旁、坡底下。狹長的麥田裡,秋收後灑落的麥粒早已生根張葉,翠綠的莖葉快已掩蓋了灰黃的秸稈。兩頭黃牛,一頭靜臥,一頭佇立,一隻敢出生小牛犢在地裡面撒著慌。不遠的村落裡到處是殘壁斷垣,一大爺從孤零零的莊門出來。大爺講述著全村人搬遷他鄉的無奈與心酸,大爺指著牛黯然地說:“過哈,牛賣掉我也過去啦。”順著老人的指引下,我也遠望著那神秘土堆——塔爾遺址。不過一個平平常常在大土堆,竟然包裹著如此厚實的故事。

“牆內開花牆外香”,塔爾灣滑雪場、塔爾灣小鎮藉助“塔爾灣”名號,在與塔爾灣八竿子打不著的點,如火如荼點亮著鄉村旅遊的春天。

(五)校二營

多情的祁連山,給古城圍了個圈,讓涼州暖陽靜靜地流淌,又怕這單調孤寂,一條水兒常年唱著小曲兒。沿著磨咀子,傍著河灘,沿著山灣,沿著狹窄的水泥路,從小河到中河,再到下方寨子,隔著雜木河遠眺傳說中的塔爾莊;再折回過一二公里,跨過大橋,你可以看到“雜木河渠首”矗立在天宇;秋日的雜木水一片寧靜,清澈的河水如翡翠在蠕蠕移動;過了傢什窯,過了雷巷,就到了校二營。

王其英先生曾在專著裡寫道:“古城,漢唐時曾設有屯兵戍邊之城池而得名;校尉,古時曾設有校尉營而得名。”校尉這個在我眼裡分外親切的詞,古時是僅次於將軍的武官,據史料記載漢晉時專門處理羌組事務的高級軍官護羌校尉就駐涼州。與朱家屯莊一樣,校二營也有強家屯莊子,屯田制這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取得軍糧、稅糧供應的制度依舊在邊塞的鄉音裡傳承。2004年撤鄉建鎮後,校二營已納入古城鎮了,就像在人家長大的孩子即使爹孃多了一份情感,但你還覺得生分,校二營的人依舊說自己是校尉人。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果園

我曾在《校尉老家》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校尉地形狹長,頗似一條絲巾在祁連山下在高低起伏著。或許正因為此地名多灣,如李家灣、唐家灣、白灣、東山灣。畢竟有雜木一干的呵護與哺育,各種樹木在水渠邊,河灘上,田埂上樂滋滋地長著,忙累得好多的喜鵲在這方天宇下走親訪友。而山呢,光禿禿的確乎讓你已經失去了想象的激情與空間。別急!雨過天晴,祁連山仙雲繚繞;長嶺與新路一下子抖擻起來,如兩條巨龍蜿蜒盤旋,爭先恐後地衝向冬青頂,似乎隨時便要騰雲而起。雪後初霽,祁連山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雪浪峰濤,層層疊疊,如大海被狂風捲起的雪浪,一望無際。富有生活氣息的校尉人自然也忘不了給這些地加上個名字,這山丘便有奶頭山、照面山、柴敖包山,這溝便有了狼溝、墳溝、菜籽溝、樹兒溝、栒子溝,這灘便有了馬蓮灘、芨芨灘、黑黚窟灘。聽老人說過去天年好、雨水廣,人們便趕著犁牛,種些大麥、穀子、糜子之類的,’天一半人一半’,竟也常常有好收成……”

校二營的厚土裡長眠著我的祖父祖母,還有我的父親。我從這土地上出生、長大;即使城市待了這麼許久我夢卻依舊是那兒, 校二營收藏了一個少年的歡樂與追求。我依舊嚮往夕陽下、石壩旁,一個人一本書……

(六)後記

古城一個有歷史溫度的地方,但依舊如黃土一樣默默無語,我很少看到專門為她的文字,這是我後來想著點東西初衷。從有了寫的念頭,一直到動筆其實經歷至少一年多,這三個月我參與大量涼州河西走廊的文獻、閱讀《甘肅歷史》《涼州府志備考》《涼州文化散論》《涼州春秋》《古詩話涼州》《武威史地綜述》等書籍,查閱課西夏、陶瓷、移民等專題,多次驅車實地查勘了相關點,我也曾通過從我父親述說了解不少。我三舅當年曾在弘化磚廠親歷過五壩山漢墓挖掘,在電話中他娓娓講述了當年工地上為文物部門勞作時看到棺木、骸骨以及錢幣在瞬間氧化成灰土情形,他還給描述說那些墓主異於常人的脛骨;他給我講了外祖父打高莊子得事,他風趣幽默說,高莊子一蕩筐一蕩筐滴加高,然後專業人士腰裡系死死綁在院內石滾子上繩子上,一鍁鍁剷平……前期其實在提綱中還有很多,像千佛塔、雜木寺、上古城、下古城、蓮花子……後來只寫了一部分,後期慢慢再續吧。

其實在這裡有一個關於蓋藏城的文字,但我沒有親眼目睹古城城遺址,即使有很多想法也沒有贅述一句。文字在徐老師支持下及時推出,我第一時間發個身邊的親友,大家都給予我鼓勵支持;中午時分妻擔憂地又給一條信息:磨咀子是新華的。其實在我眼裡現在區域劃分擋不住歷史真實,五壩山、磨咀子山、楊家山,乃至新華與古城間臥佛山都是一個文化整體。我的曾祖輩從九五來到了校二營,我至今從沒有去過那個村子,我也是在父親講述中略略有了影響,多少年來,我總在想這樣情形――馬蓮花藍汪汪地開滿路旁,兩頭毛驢馱著壽房,一個孤零零的孝子、兩個提著籃籃娃,沿著老一干河一路向西,這兩娃一個是我爹一個是我姑,他們都是七十多的人。時間過了沒有百年,我也是後來在百度上才認的確曾祖母老家的纏山具體寫法,這春秋古城何嘗有不是呢?古城這方靈性的地方,其實不缺歷史、不缺故事,缺少的是支撐這個故事體系;相信天涯赤子心,大力發展旅遊攻略今天,古城人會厚重遺址說話,讓陶土文化說話,讓別樣地理地貌說話。“遠遊武威郡,遙望蓋藏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祝福古城,祝福古城人!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果園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滑雪場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秋日的上河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水母三娘登仙地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武威漢簡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磨咀子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傢什窯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雜木總幹

古城牛不牛?看哈武威博物館土文物就知道了——古城散記

塔爾灣出土的西夏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