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折射以他者自居的狂傲

近来,一本方方日记在国外出版,瞬间点爆网络,这是压抑已久的文化觉醒。我一直在想用一个怎样的词汇来形容方方之流们呢?前日偶阅一文,“西奴”跳入眼帘,对,就这个了,恰入其分,

因为他们已在文化上被西方奴化了,就是文化上的西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不难理解方方之流们的诸多可耻行为了。

方方之流们使用的概念、叙事框架等已经解释不了鲜活的、日新月异的现实,尤其在中国崛起的新时代,他们越来越感到泛力,所以就只好用“硬套”、“硬扣”、“硬掰”之类的方式来进行反驳,他们对反对者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说词,就是“极左”,如果说反对他们的人都是“极左”,那么他们吃里爬外又是什么?他们常常以一种狭隘的所谓独立思考为晃子,以悲天悯人的样子来博取大众眼球,实际上是自私的个人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是与大爱大义逆向的,是极其虚伪的。但是他们伪装得很好,要彻底批判他们,就需从文化上剖析,扒下他们的画皮。

骨子里透出以外在于中国的自居与鄙夷

通过方方(原名汪芳)女士及其“方方日记”所引发的现象,细心的观察者很快就能发现很多年轻一代开始讨厌方方。理由有很多,包括方方在“日记”中造谣以及谣言被揭穿后的强词夺理,包括对特权的炫耀、沾沾自喜,包括“两个绝对”表态,包括日记在美国出版后表示捐出版费等,都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在社交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对你讲话,从内容上说似乎滴水不漏,但她一个细微表情,比如嘴角一丝幸灾乐祸的微笑,很可能就令你立即感到厌恶。方方的“日记”也是这样。 方方女士在行文中已经下意识地流露出来:以外在于中国的他者自居,以及无法掩饰的鄙夷中国的情绪。

方方和那些支持她的、八十年代成名的“文学”大咖,共同分享了这样一个话语框架,即“传统/现代”、“落后/先进”、“愚昧/文明”=“中国/西方”。多少年来,他们就凭借这套框架,以启蒙者自居,这套话语框架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并成为他们的潜意识。一方面,他们用这套话语框架解释一切,另一方面,离开了这套框架,他们就完全丧失了话语能力,这就是他们最根本的悲哀。

以启蒙自居的话语框架产生的历史原因

1972年小球乒乓球转动大球,中美跨越广阔的太平洋进行了世纪握手,尼克松访华之行表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被打破。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门徐徐打开,

西方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社会,与中国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清贫简朴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这使知识精英阶层产生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反传统、反体制、解构革命文化,逐渐成为潮流。

西方世界出于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目的,对这一潮流进行不遗余力的加持,在国内得到一切不满中国革命的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并和中国100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所遗存的买办知识分子传统形成共振,一时蔚为大观,遗祸至今。中国打开国门,是因为要融入世界之林,是要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来影响世界,然而很多方方之流们就产生了错觉,认为中国文化不行了,全面拥抱西方,甘愿被洗脑,个人为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将中国舍身取义的文化内核摔在地上,还要踏上一只脚。

方方日记折射以他者自居的狂傲

多少文化精英受益于西方话语,已经很难精确统计。 曾经多少导演靠在银幕上诠释这套话语拿到金熊奖、金棕榈奖;还有莫言靠用小说阐释这套话语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又有多少老百姓看过他的文章?又有多少人认可他?我相信很少;还有陈忠实靠这套框架令文学价值很低的《白鹿原》俨然以“名著”自居,在人民大众心中,与《平凡的世界》相比,差太远;还有更多的人靠这一套话语成为总编辑、作协主席、代表、委员,等等,风光无限,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就是。

方方日记一出,犹如一根稻草,支持她的人本能地意识到,保卫“方方日记”,就是保卫自己的光环、话语权和地位。抓住这跟稻草,他们才能重返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日子,否则就可能一去不返。

部分市场化媒体加持的方方之流们的恐慌与挣扎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改制,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包括个体经营者企业。由此,媒体也催生出很多市场化媒体,有些自带倾向。那些媒体对方方之流们的话语进行了加持,于是就形成了方方日记大行其道的现象,最后却在美国出版的行为彻底暴露了他们虚伪的本质。

那些市场化媒体加持的方方之流的整套话语框架,从一开始就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揆诸今天的现实,就更显得荒诞不经。

在熟悉西方世界的年轻一代看来,这套框架根本就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歪曲,世界是平的,美国并不在山巅,中国也不是洼地。

这套框架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力,而其间散发的鄙夷自己祖国、鄙夷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气息,简直令人作呕,类似一种小便失禁的老棉裤所发出的气息,大咖们嗅之欲仙欲死的神情,也令他们大为惊讶。

年轻一代规模宏大、朝气蓬勃、有着无限广阔未来,国家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将带动文化上的话语权转移将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方方之流们开始显得慌乱,于是就表现出了冷血、旁观、自私的竭斯底里。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危险性,于是极力想把这场争论纳入“改革开放”VS“极左”的框架,以确保自己可以在政治正确的保护下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官方主流媒体就是中国與论的定海神针,囯家不会因他们的思想而改旗易帜,但是他们会毒害相当一部分人。随着国家建设的推进,我们年轻一代也在迅速成长,年轻人拥有足够的国际视野,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明白足够的事实,也拥有足够的自豪。但是也有自己的困局,那就是“话语的贫困”,他们还没有一套圆润如“普世价值”那样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的成就,但这是可以解决的,只要贾以时日。这就是方方之流们深为忧虑的,表现出来行为透露出内心的恐慌与挣扎。

方方之流们虽然拥有暂时的所谓“文化话语权”,但他们却是“事实贫困”。他们霸占着话语权,但事实坚定地反对他们,于是他们只好靠编造事实、无视事实来自圆其说,这就是方方日记道听途说、还振振有词的缘起。

方方日记折射以他者自居的狂傲

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必将埋葬方方之流们腐朽的自私的话语框架

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成绩斐然,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与人物,这次新冠疫情又一次证明了中国是有担当的,主流媒体是有担当的,他们才是文化的中流砥柱。唯物主义辩证规律告诉我们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等不同阶段,这些方方之流们所奉行的个人主义思想如腐朽的尸臭令人唾弃,他们所奉行的自私的话语框架必将被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所埋葬。未来是属于尊重事实、热爱祖国的年轻人的,中国文化旗帜必将高高飘扬在全世界!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