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有这么一位先生,他是钱学森的岳父、梁启超的学生、徐志摩的至交、蔡锷的同学、金庸的表姑父!

如果他不是过早逝于1938年,也不至于刷到他的朋友圈,才觉察这个人的不一般!

如果他能活的久一点,曾经说过的一句“战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就足以让他成为后世皆知的偶像人物。

他就是蒋百里,中国近代军事学家、战略家。

而他身上具有的文人气质和军事学识,造就了他坎坷起伏的传奇一生。

蒋百里(1882年10月~1938),

乳名福,原名方震,字百里。以字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惊百里”。1882年10月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大族之家。浙江硖石镇(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镇,故居吴家廊下79号)。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

父亲蒋学烺(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动作比较迟钝,自幼受家庭歧视,忿而弃家出走,途遇一位行医的师父执带回海盐家中,授以岐黄之术以继承医业。

(还有一个说法,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杨氏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1885年,百里呀呀学语时,母亲便授其方块字,随后年龄稍长,又绐他讲述《封神榜》、《西游记》的故事。他听得眉飞色舞,有时溜到镇上小馆里,爬在茶馆喝茶的桌上,大声讲述姜子牙登台拜将,孙行者大闹天宫,讲到情节紧张处,倏地把小圆眼一瞪,小辫子一抖,茶博士和茶客们部被逗得哄堂大笑。有时,他召集一班小儿编为两队人马,演习行军对阵,自己俨然是个发号施令的大将军。


1894年,百里的父亲病逝于海盐,蒋百里13岁,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无谋,母亲乃叫他回硖石,奔走请求于族人之门,得伯叔们公议,集田三十亩,母子依为衣食。其时,蒋氏家塾开课,百里时时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子侄授业

倪勤叔先生爱他聪慧,又知他家境清寒,便对杨太夫人说,愿领百里读书,不收束俸。从此百里就随勤叔读书。

1898年,蒋百里考中秀才。

1900年到浙江求是书院(浙大前身)求学,与钱均夫(钱学森父亲)同学,与竺可桢是好友。

1900年,已考取秀才的蒋百里,受维新思想影响,在桐城县令方雨亭的介绍下,进求是书院读书,这时他18岁。

在这里,蒋百里不但结交了很多优秀的同学,还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伯乐。

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吸引了很多优秀青年,蒋百里的同学中,

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著名医学家厉绥之、民国开国名将施承志等

蒋百里在求是书院求学期间,思想独立,见解独到,属于那种温和文雅中又带点不羁的个性。

有一次学院要求练习楷书,每月至少上交作业一次,蒋百里反对花费时间在表面文章上,于是,他抄写求是章程,故意把“是”写成“字”,讽刺学校不求是而求字。惹得同学哗然大笑。

蒋百里的思想和做派经常引得学校当局的不满,惜才的陈监院找到杭州知府林迪臣,说道:

“这学生在求是书院不能再呆下去了,不如送他去日本求学吧。”

于是,在林知府、陈监院以及方知县的共同资助下,蒋百里踏上了去日本求学的货轮。

这是1901年。

在三位伯乐的合力帮助下,蒋百里真正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1901年在地方官县令、知府、监院合力资助下,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

蒋百里到日本一年之后,求是书院老同学钱均夫、厉绥之,同鲁迅一起,考取官费生,也来到了日本。

那是1902年——中国在民国时期,赴日留学史上英雄辈出的绚烂之年。

1903年,厉绥之和蒋百里一起创办杂志《浙江潮》,亲笔撰写发刊词。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当时鲁迅也是《浙江潮》的忠实读者,每期都寄回国内,介绍亲友们阅读。

蒋百里到日本先入成城学校,学习语言和基础知识,1904年入士官学校第三期,同期的中国同学有李烈钧、张澜、许崇智、蒋尊簋等。

同期的日本同学还有在918事变中推波助澜的小矶国昭,后来成为日本大将,官至日本首相,在1945年被远东军事法庭审判,被判无期徒刑,最终死于狱中。

留学期间,蒋百里遇到了他的革命知音——蔡锷。对,就是和小凤仙缠绵爱情广为流传的爱国将军蔡锷。

在当时,蔡锷、张孝准和蒋百里号称日本士官学校“中国三杰”。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蔡锷(左)、蒋百里(右)

蒋百里与蔡锷同岁,都中过秀才,而且有着弃文从武的共同志向。这样的志同道合的一对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蒋百里又经蔡锷的介绍,结识了梁启超,自此保持了亦师亦友的情谊,蒋百里终身敬之如师。

1905年,蒋百里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按士官学校惯例,成绩榜首由天皇赐刀。令日本哗然。

有趣的是,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以为医治身体不如医治灵魂,愤而弃医从文;蔡锷和蒋百里,认为要革命笔杆不如枪杆,所以弃文从武!

尽管殊途同归,他们都怀着救国强民的极大抱负,奋斗一生。

1906年,蒋百里离开日本,载誉归来。

1906年留学德国。武昌起义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

从1906年留日归来,到1938年病逝,在蒋百里的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

蒋百里没有加入革命党,终生无党无派。诸侯们对其尊而不亲,至其无法施展抱负,也有这个原因。毕竟在政局利益交织中,蒋百里始终是个“外人”。

蒋百里郁郁不得志还有一个原因,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年代,蒋百里的革命理念和国防学识始终不融于只为个人利益的军阀们,真应了那句诗: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等到日本侵略在即,蒋介石北伐完成,国家既有形式上的统一,又存精神上的团结,蒋百里才开始找到自己的价值空间。

也许是忧国忧民在即,也许是英雄终有用武之地,蒋百里日夜操劳,再加上生活习惯不好,最终病倒。

蒋百里一生有两个最为高光的时刻:

一为履任保定陆军学校校长,

二为《国防论》的出版。

1912年,段祺瑞任命蒋百里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领少将衔。

这年他30岁。

有趣的是,该校原来为保定陆军速成学校,蒋介石曾于1906年入校,毕业后赴日留学。

这样看来,蒋百里反而成了蒋介石的校长,真是蒋校长见到蒋校长,喊了声蒋校长。

上任伊始,蒋百里豪情万丈,在就职演说中,面对全体师生,激动不已,立下豪言:

方震如不称职,当自杀以谢天下!

如此不留余地的话,你随便说说,别人也就随便听听,当不了真。

但是,蒋百里的书生气质,在这次显露无疑。

蒋百里到校之后,开展四训:

一是要求学生清洁和严肃,所谓的军容军姿;

二是保证厨房的供应和营养;

三是严格执行学校制度,保证学生的纪律性;

四是注重课程,淘汰不合格的教官,聘任一流教官。

仅仅三个月,整个学校焕然一新。

但是在当时的时局下,认真做事是建立在圆滑做官的基础之上的,关系处不好,事情就难办。

蒋百里无党无派,不依附任何权利后台,不结交任何政治关系,固然寸步难行。

正所谓理想遭遇现实,

要么为理想负气献身、

要么为现实低下身子。

很显然,蒋百里选择了前者。

事情是这样的,蒋百里为学校申请运营经费,电报北京,迟迟没有音讯,无奈亲身前往北京向部里交涉。

赴京无果后,蒋百里气着肚子回了保定,于是愤而向公府提交辞职,被驳回,接着向部里催款,又无音信。

负气绝望的蒋百里,给好友蔡锷写了一夜的书信,然后又给蒋母写好遗书,第二天早上,也就是1912年6月18日早晨5点,召集全校师生,情绪激动地说道:

我到本校后曾经教训过你们,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要我做的事,我同样也要办到。

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要责罚我自己。

现在你们一切都还好,没有对不起我的事,我自己不能尽责任,是我对不起你们!”

说罢,掏出手枪愤而自杀,还好及时被勤务兵夺了一下,子弹打偏,没有伤到心脏。

蒋百里自杀一事震动朝野,责难四起,北洋政府压力巨大,段祺瑞也急了,亲自到日本公使馆找最好的外科医生给蒋百里医治。

自杀事件当然显示了蒋百里的崇高气节和理想,但是也透露了他的书生意气,正如章士钊在蒋百里死后的挽诗中说道:

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正是恰如其分。

走到这一步,蒋百里的校长是没法当下去了,

奇人必有奇运,蒋百里竟奇迹般生还,在差点丢了性命之后,却迎来了一生的爱情,人生命运曲线,真让人唏嘘。

蒋百里养伤期间,日本公使馆派来一个叫佐藤的日本护士进行护理,意外的是,佐藤护士的悉心照顾,让蒋百里不禁动心了。

刚经过两个星期的相处,蒋百里就动情地对她说:

我依你的话不再轻生了,但以后遇到生死难关,没有像你这样的人在我的身边,谁来提醒我、鼓励我的勇气呢?


也许从未有嫁给中国人的想法,佐藤护士面对蒋百里的爱意左右为难,便以其母生病要归国照顾为由,躲回到日本。

但是蒋百里仍然不放弃,写信给她:

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我马上到日本,要死就死在你的家里。

经过蒋百里一封又一封书信的传情下,最终,佐藤护士抛下了心里的枷锁和复杂的心情,嫁给了这个不一般的中国人。

看来,在爱情面前,蒋百里也是极具书生的浪漫气质。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蒋百里、蒋佐梅夫妇

因为喜欢梅花,蒋百里给其取名蒋佐梅,二人生了五个女儿。

蒋佐梅曾经说过一句话:

我二十二岁在日本死了!

她从不教女儿们说一句日本话,她的女儿能操英语或德、法语,却没有一个认得日本字的。

抗日战争初始,蒋百里作为蒋介石特使,对意大利和德国进行外交游说,争取支持,蒋佐梅在家里为前线战士制作衣装、组织捐款,她还奔赴抗日前线,护理伤员。

在蒋百里病逝之后,作为一个日本裔女子,一时承受了很多外界的压力,蒋佐梅依旧尽心操持家庭、支持抗战,为国人所敬佩。

1978年蒋夫人逝世,遵照遗言,墓碑上刻着蒋佐梅”——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妻子的名字。

其实,在和蒋佐梅邂逅之前,蒋百里遵照母亲意愿,于1910年德国归来时,与一个叫查品珍的女人成亲。

蒋百里并不喜欢这个女人,完婚后,随即北上出任清廷的禁卫军标统,二人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尽管如此,查品珍则侍奉婆婆在硖石过日子,终身没有生育,直至蒋百里1938年病逝后的次年,查品珍悄然离世,年仅59岁。

用现在的话叫做: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我喜欢你,我喜欢你与你无关。

作为一个民国时期的传统女人,查品珍用另外一种方式捍卫着自己的爱情。

本来,查品珍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后来,她的一个远房侄子甚是有名,他就是武侠大家金庸先生。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金庸(1924年—2018年)

金庸接受采访中,谈到这个备受冷落的姑母时,却为蒋百里辩护说:

查夫人是百里先生留学前奉父母之命订下的婚事,迎娶也是迫不得已的。就像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郭沫若的原配夫人张琼华一样,都是父亲攀交情、母亲讨媳妇,而不是丈夫讨妻子,所以这是不足于为百里病的。


蒋百里迎娶蒋佐梅之后,生了五个女儿,拥有了温暖幸福的家庭,这也许让蒋百里变得成熟起来。

虽然依旧辗转旧军阀之间,颇有怀才不遇之感,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重的书生意气。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蒋百里夫妇与五个女儿


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16年袁世凯称帝,蒋百里入川佐老同学蔡锷讨袁。袁世凯死去之后,又陪蔡锷去日本就医,蔡去世后为之料理丧事。1917年回国,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军事著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21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为之作序,写了5万多字,跟原书的字数都差不多了,梁氏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将这篇长序改写、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百里作序,可算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

1923年,蒋百里又与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几年后蒋百里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感情充沛、容易激动的志摩还背起铺盖,喊着要进去陪他坐牢。

1923年同胡适组织新月社。1925年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

1930年,蒋百里因为唐生智反蒋失败,受到牵连,被蒋介石请到了牢里。

之所以是请,是因为考虑到蒋百里的名气以及遍布各地的军官学生,蒋百里却是被软禁起来的。并且允许家人自由探望。

于是蒋百里夫人每天带着孩子早晨入狱探望,晚上出狱回家,探监比上班还规律,因为探监没有星期天。

蒋百里当初做过保定陆军军校的校长,当时的军官生都尊其为师,再加上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时的士官系同学,蒋百里的门生故友满天下。

因此,蒋介石想杀他也不能杀。

唐生智本就是蒋百里在保定军校时的学生,这个曾经三次反蒋均失败、并且连累恩师的军人,最终还是归附在蒋介石手下。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唐生智主动请缨,愿做守城主帅,并立下军令状,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一时为众人刮目。

最后,南京城破之际,唐生智北逃,蒋介石并未追求其城破之责,唐生智也心生退意,从此退出时局,在家乡闲居。

这是后话。

蒋百里入狱,举国一片震惊,但是第一个跳出来说话的不是他的学生和部下,而是一个柔弱的文人——诗人徐志摩

蒋百里同徐志摩是好友,二人曾一起创建新月社,一听说蒋百里入狱,徐志摩卷起铺盖,夜宿蒋百里狱中,当然,徐志摩只住了一晚就被蒋百里劝离了。

当时的文学青年流行一句口号:陪百里先生坐牢去。看来,书生文人确实有浪漫而真挚的情感和性格。

因为蒋介石,徐志摩陪蒋百里坐了牢,想不到的是,六年之后,因为张学良,蒋百里不得不也陪蒋介石坐了牢。


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

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

1936年,作为蒋介石的高级顾问,蒋百里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国后受蒋介石电令,到西安当面汇报考察情况。

蒋百里到达西安时,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到机场迎接,在西京招待所稍做休息之后,前往华清池向蒋介石作了汇报。

当时,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没有异样。

然而,恰逢汇报结束的第二天,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以及所有官员贵客,蒋百里同其他政府大员一起,一时失去自由。

蒋百里惊诧之余,还打趣道:

昨为座上客,今作阶下囚

张学良很敬佩蒋百里,扣押蒋介石之后,谈判一时无果,张学良心急如焚,每日都去找蒋百里,向其请教。并且想让蒋百里劝说蒋介石接受和谈。

于是,兵变第五天,蒋百里见到了蒋介石。

因为蒋百里非其亲信和属员,仅是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蒋介石对他比较客气,最终在蒋百里的居间斡旋下,蒋介石同意派蒋鼎文去南京。

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的亲笔信飞抵南京,信中既是蒋介石下达的“停止轰炸西安三天”的手谕。

之后的故事,广为人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自此,蒋介石对蒋百里又多了一分信任和亲切,毕竟也是一同坐过牢的兄弟了。

而之后,抗日战争在即,蒋百里终于赢来了他第二个高光时刻。

1937年9月,他以蒋中正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回国后发表《日本人》及《抗战基本观念》,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困顿于军阀之间无法施展抱负的蒋百里,终于迎来了他的智慧井喷之势。

这一年,以蒋百里文章汇集成册的《国防论》一书出版。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在这本书里,蒋百里除了断定中日之间全面战争不可避免,更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字句: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同年,蒋百里发表文章《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文章最后一句话: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国防论》问世于全面抗战前夕,蒋百里是第一个提出“抗日需打持久战,并且最终中国必胜”的人。

他提出“未来的战争,不是军队打仗”,而是“国民拼命”,“不是一定时间内的彼此冲突,而是长时间永久的彼此竞走”。阐明中日战争将是长期持久的全体性战争。

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1938年病逝广西,被追授陆军上将。

1938年8月,蒋介石任命蒋百里为陆军大学校长,嘱托其为中国抗战培养军事人才,这是蒋介石对蒋百里的定位和肯定——你是一个军事学家,好好培养将官吧。

也许在蒋介石心中,蒋百里的才华不在于将兵,而在于教育。

其后不久,在陆军大学迁校途中,蒋百里积劳成疾,病逝于广西宜山。

蒋百里死后,蒋介石追封其为陆军上将,

黄炎培的挽联这样写道: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章士钊的挽诗:

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

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

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邵力子先生挽联: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对于后人来说,遗憾的是,蒋百里先生未能见到抗日胜利的一天,亲证自己的先见之明。

而对他自己,终其一生,并未有真正指挥过一次战役,不知是否为蒋百里一生最大的遗憾和不甘。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去世前的生活,精研佛学,书金刚经以自娱,易其号曰淡宁,其视富贵如浮云。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2015年9月,《蒋百里全集》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和左梅(佐梅)夫人生有五女。她们都曾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都会两种以上外语,受父亲蒋百里影响,都喜欢西洋古典音乐,看外语原版书,也都喜欢喝咖啡、葡萄酒。她们都很有个性,有独立思想,独立见解。

大女儿蒋昭因患肺结核病早逝。

二女儿蒋雍,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抗战开始后按照父母的劝导回国参加救护队,为伤员服务,后定居美国。

三女儿蒋英,幼年时曾过继给钱均夫,蒋英漂亮活泼,越长越出挑,后来,蒋百里不舍,又给要了回去。

但是谁想到,多年之后,已是教授的钱学森迎娶了这个小他八岁的美丽姑娘蒋英,钱家终于还是换了一种方式,再次要走了蒋百里的三女儿。

蒋百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奇人生

钱学森与蒋英夫妇

钢琴家和歌唱家,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音域宽广优美,是德律风根公司的十年唱片签约歌手。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授。2012年2月5日上午11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四女儿蒋华,定居比利时,曾筹办欧洲中山学校,为华侨教育做出重大贡献,在钱学森回国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

少女时代的蒋华,随父母从北京迁到上海,就读于一所教会女子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蒋百里突发心脏病,长逝于广西宜山。不久,蒋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只身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1946年,蒋华获得哈佛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出任震旦大学教授和生物系主任。在回国的船上,她认识了魏儒仆。魏儒仆是一位工程师,也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魏辰组是同盟会创建者之一,孙中山第一届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次长,曾任驻比利时大使等职。四十多天的旅途,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回国不久,魏蒋二人结婚。1951年,蒋华一家移居比利时,她白手起家,开设了当地第一家正规的中国餐馆――明园餐馆。

深受家学熏陶,蒋华也特别注重中国文化的延续。有了经济实力后,她在比利时致力于华人后代的教育事业。她于1965年,花了100多万元比利时法郎,买下布鲁塞尔市区的一座三层楼的花园洋房,开办了比利时第一所中文学校。

蒋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她是比利时自由党的亚裔分部总召集人,为华人进入比利时主流社会牵线搭桥。在她多年努力下,2003年华人终于步入了比利时国会,开始与主流社会沟通。

2006年,蒋华回到祖国,定居北京。

五女儿蒋和,幼年就曾随父亲环游欧洲,解放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因为她的身份受到严格审查。蒋和傲然不屈,在写交待材料的纸张上写道——“陈伯达是杂种”,吓得审问人员张口结舌,不敢将材料上交。

百里与晚清金石大家厉良玉的三个儿子(老大、中国近代西医学教育先驱厉绥之,

厉绥之也不简单,被浙江大学尊为浙医之父

他与鲁迅是刎颈之交,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一起学医,鲁迅入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而厉绥之就读于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关于遗传学方面的医学毕业论文,就是厉绥之帮他写成的。

厉绥之去日本留学之后,和蒋百里一起创办杂志《浙江潮》,当时鲁迅也是《浙江潮》的忠实读者,每期都寄回国内,介绍亲友们阅读。

钱学森和蒋英的结合,媒人就是蒋百里的同窗厉绥之。厉绥之一直对钱学森欣赏有加,没少帮助和教导钱学森,二人情同父子。

1946年,钱学森回国探亲,看过父母之后,第一个去探望的就是厉绥之,他跪拜跟前,动情地说:“伯父大人,没有你当初的照顾,就没有我钱学森的今天。


老二、抗日名将厉尔康,老三、教育家厉麟似【《国防论》不署名作者】),钱学森之父、教育家钱均夫,既是亲戚,也为挚交。好友还有厉家女婿、民国名将施承志。施承志长子、新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之一施锡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