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死》│再读《求是》原副总编遗作,对生命的三点感悟

《如果我死》│再读《求是》原副总编遗作,对生命的三点感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多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卢梭认为,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爱默生则回答道,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可见,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有一千种答案,因人而异,并无定论。

但在这次疫情期间,宅在家看书的时候,不禁翻到原来收藏的一篇文章,再读后,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体会与感悟。

这篇文章叫做《如果我死》,作者为《求是》杂志原副总编朱铁志。文章不足两千字,却因为是朱先生生前最后一篇作品,而受到广泛传播。

《如果我死》│再读《求是》原副总编遗作,对生命的三点感悟

朱先生 2016 年自杀辞世,时年 56 岁,令人叹息。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得了抑郁症,也有人说他和诗人海子一样,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撕裂,但这不是我今天想谈论的主题。

稍微了解一些朱先生的话,就知道他还有另一重身份——著名杂文家、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代表作有《固守家园》、《思想的芦苇》、《精神的归宿》等等。

他的文字深刻地体现了杂文"杂而有文"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战斗性和论辩性,并且在说事说理中展现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是真正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如果我死》,深深吸引我的,便是他在简短而凝练的语言中,蕴含着对生命长度与宽度、评价与荣辱、死亡与升华的深刻思考。本篇文章也仅从生命情感的角度进行探讨自己的感悟,不对人物作过多臧否。

《如果我死》│再读《求是》原副总编遗作,对生命的三点感悟

01.长度与宽度

"都说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而我以为,那是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

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地对人生命的长度作了概括。

的确,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人类通过基因的不断遗传、变异和进化,目前已是我们认知范围内拥有最高等智慧的生物,凭借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对自然和其他物种都能产生很大影响。

但生命的最终消逝,仍然不可避免。可能是年龄增长的安稳离去,也可能是无法预测的"人祸天灾"。甚至每当亲友离世,我都感到有些"宿命"的味道。

虽然生命的长度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大概感知。据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的平均寿命为 76.7 岁,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人,清末民国初期的李庆远,也不过 256 岁。

所以,朱先生写道:"对个体生命来说,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不论你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不过咫尺之间"。

《如果我死》│再读《求是》原副总编遗作,对生命的三点感悟

既然生命的长度无法改变,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朱先生的答案是: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要去经历、去做社会有用的事,不断拓展其厚度。

朱先生作为杂文大家,通过自己的文字启迪了很多人,他的作品对推动社会向上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应该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去做更多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在社会价值中让自我价值得到提升和彰显。

02.评价与荣辱

"做赞美者赞美的奴隶,做诋毁者诋毁的奴隶,不是非常可怜又可悲么"?

朱先生在文章中说,如果自己死去,最不愿意的事情就是别人给自己"树碑立传",因为他的优秀与不足、好与坏,用一生的行动就可以来说明,并且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别人过多的评价,不会让"荣"多一分,也不会让"辱"少一毫。

说得真好,多么深刻的现实警醒。

《如果我死》│再读《求是》原副总编遗作,对生命的三点感悟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面临很大的压力,也无比渴望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常常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结果容易没了自己的主见,慢慢迷失自我,变得随波逐流。

我以前有一个好朋友,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所有老师和家长提到她都是用不完的"溢美之词",这也让她感受到鼓励,并将他们的评价看作是自己前进的动力。

但上高中后因为课程多、学业压力大,高二的时候成绩开始有所下滑,很多老师开始对她没有了夸奖,父母也多了几分严格,这让她感到难过和自责,人也变得自闭了许多,最终高考时也发挥失常,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学校。

朱先生说,"乞求高评价,说明缺乏底气,没有自知之明,无异于自取其辱;假作谦虚状,显得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也不免贻笑大方"。

所以,很多时候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保持独立的人格,学会宠辱不惊,才是生命的真谛。

03.死亡与升华

"不少人一辈子没活明白,有一室的房子时要争两室的,有了两室的又争三室的,一生这样争啊争的,其实最后大家都复归'一室'"。

在这篇文章中,关于死亡,朱先生讲了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如果自己是患了癌症,那么不希望领导和同事采取一切办法救治他。因为即使救活了他,只是成全子女了的孝道和医生的人道,他却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他将选择用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二个方面,如果自己死去了,那么不希望单位和亲友为他开追悼会,因为那只是形式上的纪念,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还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喜欢我的人早把我留在心里,讨厌我的人巴不得我早点儿滚蛋"。

第三个方面,如果自己死去了,希望家人能把他身体里有用的器官进行免费捐献,能帮到其他遭受疾病的人的话,他将感到莫大的快慰。

最后一个方面,如果自己死去了,希望家人将自己火化,并且不要买骨灰盒,不然既浪费钱也会吓到孩子,只要把他的骨灰撒到某棵树下就好,还能做肥料。

《如果我死》│再读《求是》原副总编遗作,对生命的三点感悟

读到此处,我心中难掩佩服与慨叹。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不同的是人的心态。有的人"向死而生",有的人"向生而死",我觉得朱先生一定是前者,所以生前才对自己生命的消逝作了如此通透的安排。

不禁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很平凡,但在自己生命垂危之时,毅然决定将自己的眼角膜或者脊髓进行捐赠,用于帮助更多的人。疫情期间,也有很多的"白衣天使",因为无私救助患者而自己受到感染失去生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死亡中让生命再次得到升华,或许就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