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殘酷的故鄉:你稍不努力,就會斷子絕孫

在農村,沒有比“斷子絕孫”更惡毒的詛咒。然而,這詛咒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未來。甚至可以說,農民們拼盡全力,只是為了擺脫這個詛咒。

然而,中國男女人口性別比已經超過120(120男對100女),有的不發達省份甚至超過130。再綜合地域差距和貧富懸殊等因素,在財富和階層處於弱勢的城鄉底層人口,無疑將是這種畸形性別比最主要的承擔人群。

這種承擔是消極的,沒人會敲著你家窗戶提醒你要倒黴了,你只是娶不到媳婦或者兒媳婦,然後過不了幾十上百年,一家人的戶口、房屋包括墳墓,都會在地平線上滅失。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可以承擔現世的苦難,卻無法釋懷死後的寂滅。以鼓勵生育為圭臬的傳統儒家,更是鼓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人丁興旺,子孫滿堂”的憧憬,在中國農村早已不容絲毫質疑。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得越來越殘忍。


越來越殘酷的故鄉:你稍不努力,就會斷子絕孫

臘月二十七,我在南陽車站南路的一家旅館內,跟一個18年未再見面的高中同學老Z,聊了整整一天。這個賓館名叫“錦海之星”,聽上去比“錦江之星”還牛。

2000年高考,老Z考砸了,期望的二本淪為地區級專科。原因很搞笑,作為文科生,又逢鼓勵偏科的“3+2”高考制的最後一年,老Z字寫得太潦草了,這導致5門科目,他至少有3門(語文、歷史、政治)都會因為書寫而吃大虧。

當年,我曾經數次建議他好好練練字,他都一直拖延。直到高考閱卷被制裁,他才發覺,學校的任課老師平日裡認真批閱他的試卷,其實變相害了他。“他們一看字跡就能認出我,會認真看我答對了幾個知識點,到了高考閱卷,那老師一看你字寫得花裡胡哨就煩,隨手給你個分數,就低不就高,你找誰說理去?”

高考規則,是多數中國人在成年前後,遭遇的第一次大的人生關口。你吃透規則,揚長避短,服從之善用之,人生就是另一幅風景。可惜,太多像老Z這樣的農村孩子,就倒在這裡。

慘烈的競爭,不會因為你漫不經心就放過你。高考結束後,老Z在南陽師院——那一年剛專升本——讀了3年大專,畢業後又因為掏不起3萬元“上崗費”,而無法從教,只好去東莞打工,一去就是十五年。“要是我找親戚借了這3萬塊交上去,現在就活得舒服多了”。老Z難掩後悔之情。

東莞,曾經香豔很多年,老Z卻只記得他在赤貧中,如何一點點攢夠結婚的錢。人到中年,他挈婦將雛回到南陽市區,本想在建材城裡做點小生意,不成卻受累於經濟形勢和氾濫成災的“三角債”,賠了幾十萬,瀕臨破產邊緣。

老Z的故事,是中國鄉村無數70後和80後的縮影。他的打拼雖然難言順利,但終究娶妻生子,在南陽市區還買了一套小戶型棲身。對於90後甚至即將進入婚育年齡的00後男孩來說,生活水平在提高,日子卻更艱難了。

因為,可以嫁給他們的女孩,太少了。


緬甸媳婦,你是真的嗎?


老Z說,他實在想不通,姨媽為什麼要跟他翻臉。

姨媽家有三個男孩,老大年過三十還未婚,讓姨媽坐臥不安。她家在村裡只有一處院落,沒有轎車,也沒有在城裡買房,在相親場上,連二婚帶娃的婦女也不會多看她家一眼。


越來越殘酷的故鄉:你稍不努力,就會斷子絕孫

幾個月前,有中間人為老大說了一個緬甸媳婦,她不會漢語,但人看起來老實巴交,也不用走農村的繁文縟節,直接掏10萬元介紹費,就可以留下。

姨媽來不及猶豫,就拍下這10萬元,立即躋身於婆婆行列。接下來,她和閨女換班,24小時盯著這位緬甸媳婦,連她上廁所都候在門外,生怕她不辭而別。

這兩年來,方圓幾十裡內,花重金娶了緬甸媳婦又逃跑的案子,已屢見不鮮,姨媽非常害怕她將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尤其是,這個媳婦還沒給自己添孫子,這一跑,就真的是人財兩空。

老Z聽說此事後,就打電話問候姨媽,“我跟我姨說,這個緬甸媳婦有些古怪,不行你給她拍一張照片,我找做警察的朋友去查一下,看她是不是已經被立案通緝了……”

沒想到,姨媽劈頭蓋臉罵了老Z一通,甚至老Z的媽媽,也接到了她的辱罵電話,姐妹情分都岌岌可危。

“我本來想幫幫她,結果卻鬧成這。”老Z說。

“你是好心,卻做了錯事兒。”我說,“你覺得你姨不懷疑緬甸女人是來‘放鷹’的嗎?她那十萬塊也是求爺告奶奶借來的,她比你更心疼那錢。”

“可是,你姨除了娶緬甸兒媳婦,還能有啥機會抱到孫娃兒?她家那條件,老大要是打光棍兒,老二老三哪還有希望結婚生子?只要你情我願過日子,能給這家添個一男半女,別說一個女騙子,就是女殺人犯,你姨恐怕都不會在乎吧。”

“所以,你說你要把她兒媳婦照片發給警察,以她的生活經驗來看,你很可能會招來警察,帶走她兒媳,這不害她斷子絕孫嗎,隨便換個農村老太太,都會跟你翻臉吧。”

聽完我這一席話,老Z重重嘆了一口氣。

是的,什麼都無法阻擋一個想抱孫子的老太太。從老Z的姨媽看過去,老家遭遇緬甸媳婦“放鷹”的家庭,很多隻有幾里之遙,但還是前赴後繼跌進大坑,並不是他們太蠢,而是他們沒得選,只好打賭自家會成為一個幸運的例外。

越來越殘酷的故鄉:你稍不努力,就會斷子絕孫

在我老家,一個男孩娶緬甸媳婦,聽上去可能比入贅好聽那麼一點點。我沒有歧視入贅的意思,但我也無法阻止農村千百年來對於男人入贅的偏見。不過,近年來,歧視入贅的人也越來越少,因為入贅也不是那麼容易了。

即使在農村極為罕見的獨生女家庭,也想把女兒嫁給一個更有本事的男人,而不是一個只有靠入贅才娶得到媳婦的窮小子。在農耕時代,上門女婿能為家庭貢獻勞動力,現在這種需求微乎其微。

於是乎,相親戰場上越來越慘烈。娶到媳婦的家庭,恨不得把媳婦供起來。還沒娶到的,只能動員所有可以動員的親戚鄰居,像笊籬和篩子一樣,把潛在的相親對象過來過去。

不娶緬甸媳婦,是一個農家最後的倔強。

你爹有錢,但你有出息嗎?


我曾寫過一個上吊的中年男人,我還見過他兩面。那是2017年,他最著急的時候,大兒子時年26歲,小的24歲,家裡卻只有一座樓房,一部汽車。

這家是有點錢,卻不夠在鎮上買一套20多萬的三居室,就轉而求其次,在村裡求宅基地。村幹部說,整個村裡20多歲的小夥子,超過一半婚事都沒著落,大家搶宅基地打破頭,村委可不敢承許你啥。

沒辦法,他鋌而走險,準備在村邊的玉米地裡蓋房。他拎著禮物,在村民小組裡走老訪舊,徵得每一家都同意。他不顧什麼輩分,一句話掛在嘴邊,“你今兒要是不點頭,我就給你跪下……”

很快,他便得到了各家不會鬧事的承諾。畢竟,缺宅基地的不止他一家,如果他闖關成功,其他人家也都可以並過去蓋房。

充滿希望,他平地、劃線、打地基,砌牆,一直到澆築圈樑,都沒事兒。直到往上摞二層的時候,土管所派來一輛鉤機,三下五去兒便將工地搗成一堆廢墟。

那天晚上,他就尋了短見。至於他的兩個兒子後來娶到媳婦沒,我至今沒敢打聽。

在鄉村,沒人會反思窮一生之力傳宗接代,究竟有什麼價值。存續香火、流傳姓氏的權威,不容任何辯駁。

女孩太少,男孩們只能搶破頭。這個春節,見到的親友隨口一盤點,都發現大部分村莊裡,20歲到30歲的男孩中,都有超過一半的還沒婚配。其中,超過25歲的男孩已經被佛系,成為相親中的邊緣人。真正的競爭,在18歲到25歲的男孩之間展開。

你家要是沒錢,缺房少車,趕緊靠邊站!你家有點錢,那也要看錢從哪裡來,你最好是個富二代,但你也得會一兩門技術,有獨立成為富一代的能力,否則也會被認為撐不起一個家庭。你不但得有技術,還得有口才,坐到人場裡,半天憋不出幾句得體的話,也會大大減低勝算。

就是相親這關過了,這一家人也得經得起打聽。家世清白嗎?三代以內有沒有出過坑蒙拐騙、燒殺淫掠的事兒?公公婆婆身體好不好,沒啥遺傳病吧?公公威望咋樣,還能出門打工賺錢不?婆婆脾氣如何,讓她看兩三個小孩能放心不?這男孩有兄弟嗎,會不會以後跟他爭家產?

那些能在25歲之前,過五關斬六將,贏得美人歸的男孩,都恨不得過年上墳的時候,給老祖宗們多磕幾個響頭。然而,要不了幾年,他們也將和父輩們一樣,為下一代的學習成績和謀生能力操心,再過一二十年,也將繼續為娶兒媳婦焦思竭慮。

就這樣,子生孫,孫生子,子子孫孫,但求煙火不絕,“無窮匱也”。這樣的人生,真的有意思嗎?

或許有,或許沒有。更或許,這幾千年來懷疑過這個問題的人,都沒留下子孫。能遺傳到現在的基因,求生欲就是這麼強?

“讀書無用”的年代,更要努力


根據我的觀察,農村90後男孩娶妻,比80後難。95後的又比90後的難。究其原因,1990年代起,農村抓計生越來越嚴。農民生育觀又傾向於重男輕女,所以有限的生育額度,尤其是“超生”的機會,都更多留給了男孩。

不敢算,那些年的中國農村,究竟少生了多少女孩。我們能看到的是,在十幾二十年後,“娶妻難”已成農村最熱門的話題。

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16.9:100。有5個省的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30:100,最高的海南省是136.64:100。按照這個比例,到2020年,中國婚齡男性比女性多出3千萬到4千萬。

考慮到城市人口的生育沒那麼“重男輕女”,所以農村的男女性別比,將比以上統計數字更高。

中國男女選擇配偶的不同標準,也為“娶妻難”雪上加霜。中國男孩娶妻,很少在意妻子能賺多少錢補貼家用,賺錢被視作男人的第一要務,所以農村女孩通過讀書和打工進入城市之後,只要不是太挑剔,都比較容易找到階層和收入高於自己的丈夫。

另一邊,被設定為必須有出息的男孩就慘了。不是每一個男孩都能賺大錢還八面玲瓏——也可以說,不是每一個男孩都必須如此——然而代價就是他們無法滿足相親市場上的期待。跟同齡女孩不同,男孩也可能娶到學歷和收入超過自己的媳婦,只是機會小得連自己都不敢相信。

“有剩男無剩女”,正是這種反差所必然導致的現象。認知和收入不斷增高的女性,要麼選擇不婚主義,要麼調高擇偶標準,總之,哪怕自己剩下來,也不願遷就那些“剩男”。

“娶妻難”就這樣難上加難。男孩們之間的競爭,從村裡有房,出村開車,蔓延到必須在縣城買套房,做“去庫存”大潮中的接盤俠,已成宿命。

在我老家,娶妻成本一般包括村裡一套房,20萬,彩禮嫁妝最少10萬,最流行的廣汽傳祺某一款車,也得10萬,縣城裡一套房哪怕按揭,首付也早超過了10萬。這還不包括相親和婚禮的開支。滿打滿算,一場婚結下來,沒60萬元預算,你想都別想。

最保守的估計,僅這60萬,就會淘汰超過1/3的家庭。大家一樣去相親,家族的命運卻判若雲泥,思來讓人悲哀。

即使順利娶妻生子,卻又如何?正值青壯年的農民工,在媒體上被稱為“二代農民工”,他們小時候幾乎全部都是留守兒童。在空心化的村莊中土生土長,他們的學習成績,並不見得比物質條件匱乏的父輩小時候更好。


越來越殘酷的故鄉:你稍不努力,就會斷子絕孫

又因為缺乏父母的庇佑和家教,他們的認知和交際能力也頗為堪憂。幾位在老家教書的同學告訴我,除了極少數尖子生可以獲得重點關照,大部分學生的學業,只能聽天由命。村辦小學和鄉村中學,不斷被撤併,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被塞進寄宿制私立學校,接受更貴,但據說“更好”的教育。

越來越殘酷的故鄉:你稍不努力,就會斷子絕孫

與城市孩子比,他們的學習時間更長,強度更大。我家鎮子上的初中生,早晨四五點就得起床,晚上十點還在寫作業。街上為中小學生開的眼鏡店,比隔壁的手機店還賺錢。

城裡人在鼓吹“讀書無用”和“階層固化”,老家的師生們卻在誇耀,我們鎮辦初中的成績一直在全市(縣級)名列前茅,連城區的中學都趕不上我們。

這些孩子之所以在農村受這些寒窗之苦,只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當年無力逃離鄉村。現在,成績更好的那群孩子相信,每做對一道試題,都會離城市更近一步。

莫說“讀書無用”,那你告訴他們什麼更有用?在焦慮的年代,人們只會選擇更有確定性的道路,跟打工學技術比,好好讀書對農家孩子來說,顯得更穩妥更有性價比。

這並不難以理解。就像很少有城市家庭從孩子十幾歲,就鼓勵他輟學進汽修店當小工。家長們都很清楚,從一本線拼殺出來的學霸的成材率,絕對高過一個未成年便開始擺弄扳手的學徒。

莫說“娶妻難”與城裡人無關。城市男孩看起來更容易娶到媳婦,也要區分是他自己有出息,還是爸媽爺奶留下的房子和存款,能幫他找到沒他家有錢的媳婦。

可是,祖上的餘蔭能庇護他,還能庇護他的兒子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