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这个身居高位的惹祸精,把自己一路“作”进了坟墓

公元184年,钜鹿人张角纠集信徒反抗东汉朝廷,史称“黄巾起义”。在这场起义的冲击之下,本就腐朽的东汉朝廷,从此更加摇摇欲坠。

就在这一年,踌躇满志的东中郎将董卓,率领军队与黄巾军展开大战,却不胜而返,甚至因此被免去了官职。狼狈不堪的董卓并不知道,五年后的他将入主朝堂,甚至还得以位列三公。他更没有想到,在过了三年权倾朝野的日子之后,他便死于非命。在他死后,人人拍手称快,甚至连他的尸体,都被愤怒的军民点了天灯。

年轻时的董卓有勇有谋。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青年时期的董卓,骑马出征时会佩戴两副箭壶,并左右开弓射杀敌人。除此之外,他更是以豪爽之风,结交了很多羌族首领。正因为此,他才能在镇压羌族叛乱时势不可挡,并因此成为了镇守一方的太守。

综合董卓其人的行为,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个矛盾的结论。在他进入洛阳之后,董卓决定废弃平庸的皇帝刘辨,改立聪明伶俐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除此之外,因为宦官为害多年,许多大臣死于宦官之手。董卓在入朝之后不久,便和朝中高官商议,共同上书为这些无辜者平反。这些行为,虽然有些独断专行,但的确也是在为东汉朝廷考虑。

董卓:这个身居高位的惹祸精,把自己一路“作”进了坟墓

影视剧中的董卓,选了个看起来舒服的版本

然而,当董卓大权在握后,他的残暴本质便暴露无遗。董卓在朝中弄权无度,并以个人好恶任免大臣,甚至妄行杀戮。而在民间,他则对百姓施加无差别的暴政。为了掠夺财物,他乱加罪名,然后将富户全家杀死,甚至还挖掘先皇与大臣的坟墓。在这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下,他为朝廷所立下的功劳,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但说到底,董卓不过是个色厉内荏的家伙罢了。在迁都长安后,他修建了厚重的郿坞城堡,还积攒了可用三十年的谷物,自称“守此足以毕老”。若非担心招惹众怒,从而被人继续讨伐,又何必要做这样的准备?

依常理推断,董卓希望大汉朝廷长治久安,自己的权力也能得到巩固。但很可惜,他并没有做出长远的规划。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短视者罢了。

当短视者掌权时,帝国覆灭的号角便已经吹响,只待时间将其兑现

向来如此

(一)引狼入室的何进

东汉帝国摇摇欲坠数十年,向来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哪怕内有宦官、外戚专权,外有黄巾之乱,也未能将这个帝国彻底摧毁。

如果想要加速这个帝国的崩解,光靠董卓这一个短视者,那也是远远不够的。而屠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无疑是配合董卓,共同毁掉汉帝国的另一个短视者。

宦官专权已久,所以何进决定诛杀宦官。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决定下诏,派遣外兵进京勤王。这种做法,本身就有很大缺陷。

何进官居大将军,即为帝国的最高武官。凭借他可调遣的力量,想要将宦官全体诛杀,那简直是轻而易举。当他自己被宦官们反杀之后,他手下的袁绍、袁术两兄弟及其亲兵,便轻而易举地把宦官杀了个一干二净。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必要调遣外兵?

董卓:这个身居高位的惹祸精,把自己一路“作”进了坟墓

掌权的宦官“十常侍”

而他选择董卓进京的做法,就更要不得了。任何一个有见识的人,都清楚董卓是个什么样的货色。

早在中平六年。皇帝想要加封董卓为少府时,董卓便拒绝赴任。他的理由冠冕堂皇:因为他的手下都是羌胡士兵,朝廷向来不给他们发放钱粮,这些人为了讨钱,所以都在阻拦他上任。为了确保西凉安定,他必须留在那里安抚他们。

连皇帝都控制不了的人,何进又怎么可能控制他呢?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无疑暴露出了何进的短视。这个愚蠢的决定。最终招来了严重的结局。

而洛阳与长安的世家大族,根本没有想到。正是这一纸不起眼的诏书,为他们惹来了灭门之祸

(二)董卓的谋略

董卓刚刚走到半路,何进便被宦官砍掉了脑袋。此时的洛阳宫里,已经燃起了冲天的火光。董卓看到火光,顿时发觉情况不妙,于是立刻倍道行军,总算是成功迎到了皇帝和陈留王。无论如何,救驾之功先算是到手了。

但如果日夜兼程,那么率先抵达宫中的,必定只有少数轻骑兵。而其余的大部队,则会被甩在后面。所以董卓刚到洛阳的时候,他的手下只有三千兵马。单单靠这点兵力,想要在京城独掌大权,基本等于痴人说梦。

于是董卓耍了一个小花招。每天夜里,他授意士兵悄悄出城,等到天亮时再进来。居住在洛阳的人,都以为这是董卓的西凉殿后部队。鉴于董卓的“后援部队”源源不绝,何进原先的部队,很快便归顺了董卓。而执金吾丁原在被吕布杀死之后,他的部队也被董卓兼并。在这番瞒天过海的操作之后,董卓的实力迅速增强,很快便被加封为司空,成功位列三公之一。

当权柄被牢牢握在手中时,这头吃人的豺狼,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本性

董卓废立皇帝,还可以视为替大汉朝廷考虑。但董卓在洛阳城之内,以“搜牢”为名,肆意滥杀贵戚和富户,以及在集市之上屠杀百姓,然后抢夺妇女和民财。这种残忍暴虐的行为,无疑激起了极大的恐惧与愤怒。

在这暴虐的政策之下,关东十几路诸侯集结到一起,并共同率兵讨伐董卓。当董卓的部将吕布等人战败之后,他被迫放弃洛阳,然后驱使军民迁都长安。虽然董卓掠夺了很多财物,但想要将这几十万人安顿下去,财政上的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于是董卓想出了另一个昏招。这个决定,不仅酿成了极大的动荡,还摧毁了东汉王朝的根基,更是搭上了自己的老命

人们想要补救一个错误时,往往会犯下一个更大的错误,直到无路可退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早在董卓撤离洛阳之前,他便把古代的铜器、铜人铸成铜钱。按照他的想法,铜钱终归是硬通货。有了这笔钱,想要安顿那几十万人,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董卓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废止五铢钱,而是推行既无轮廓,又无纹饰,非常容易伪造,而且还特别轻的小钱。当这种小钱取代五铢钱流通后,很快便爆发了通货膨胀。一石谷的价格,很快便涨到了一万钱。这让人们的生活无以为继,反对董卓的声浪也日渐高涨。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补。不得生。”将这几句童谣的字合到一起,指的便是名字里有“董”和“卓”这两个字的那个人“不得生”。这首童谣,被《三国演义》写成了一句谶语,看起来还有几分迷信。

但一切鬼神迷信,终归是取材于现实。说到底,不过是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所以编了首儿歌来咒董卓不得好死,仅此而已。

董卓酿成的祸患遗毒深远。在曹操统一北方后,他和儿子曹丕,都曾经尝试恢复五铢钱。但人们对铜钱已经失去信心,所以魏国的努力终告失败。比起铜钱支付,百姓还是更愿意以物易物。而较大面额的支付,则由黄金来进行。以谷帛和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的制度,最终被一路传承到了下去。

在此之后,作为黄金与谷帛的缓冲物,白银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成为了与铜质“通宝”并存的货币。在明代之后,白银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主流货币。在货币的推动下,旧的时代悄然远去,而新的时代则揭开了序幕。

连董卓自己都未曾想到,他的权宜之计,居然会对货币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

(四)掘墓人董卓

彼时的东汉王朝,宛如一栋摇摇欲坠的大厦。当时的世家大族垄断着权力,土地兼并情况也非常严重。而董卓的所作所为,无疑为这栋行将倒塌的大厦,加上了最后一块砖而已。

董卓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为自己招来什么样的结局。当吕布用矛刺向他的时候,人们发现,董卓的袍服之内,居然藏着厚重的铠甲。那个权倾朝野的太师,居然是个色厉内荏,随时惧怕别人刺杀的可怜虫。

董卓:这个身居高位的惹祸精,把自己一路“作”进了坟墓

影视剧中刺杀董卓的桥段

就算手握天下权柄,却整天提心吊胆,在担心被暗杀、被讨伐的恐惧中度过每一天。这样的生活,不知还有什么趣味?

色厉内荏的另一面,则是人人惧怕的狂妄暴徒。他并未替大汉帝国长远考虑,而是只肯迁就当下,只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但这种灭火方式,却将大火越扑越旺。最后连他自己,都被这场大火所吞噬。

我们并不知道:昔日那个纵横羌地,能左右开弓的健壮少年,是否预料到了后来惨淡收场的结局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