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空巢老人瞞著兒女將13萬元存款轉到騙子賬戶,現實可恨又可憐

子宮是空巢,墳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記憶是空巢,想像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時間是空巢,世界是空巢/語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夢想是空巢。


——《空巢歌》


80歲空巢老人瞞著兒女將13萬元存款轉到騙子賬戶,現實可恨又可憐

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隨著老齡化加劇,產生了大量空巢老人。幾年前一條數據就已經顯示中國老齡人口1.69億,現在肯定遠不止如此。時代的飛速發展給老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困惑。擺在他們面前的“空巢”已不僅僅是空間上的空巢,更是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強烈反差所造成的精神“空巢”。

小說《空巢》便是一部反映孤獨老人精神“空巢”的作品。作者薛憶溈,湖南人,久居加拿大,潛心寫作比較低調,很少在作品宣傳上下功夫,因此他的作品在國內受眾不是很廣。實際上他的優秀作品有很多,包括《遺棄》《流動的空間》《出租車司機》等,已經被譯為多國語言出版,深受閻連科,周國平的推崇。

《空巢》講述的是一位80歲空巢老人遭遇電信詐騙的故事。整部書中濃墨重彩的心理描寫成為作品的一大亮點,這讓我想起馮驥才的短篇小說《啊》,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小說主人公都深受文革的影響,故事都由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引起,並且串聯起起主人公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活動,例如《空巢》以電話為主要線索,故事因一通電話而生,也因一系列電話而發展;《啊》則是以主人公吳仲義的一封檢舉信為線索貫穿故事始末。此外,二者的結局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通過主人公的強烈心理反差,展現了人性在強烈的精神壓迫下的扭曲與異化。

80歲空巢老人瞞著兒女將13萬元存款轉到騙子賬戶,現實可恨又可憐

那一代經歷過特殊歷史時期的人們普遍具有很強集體主義感,他們是伴隨著集體的成長而成長的。

推算一下,這位“空巢”老人應該是30後,國家的一次次重大歷史動盪幾乎貫穿她的“一生”,幼年曆經抗日戰火,青少年迎來建國、土改等重大歷史時期,等到結婚生子,又面臨文革的重創。她每一次人生轉折都伴隨著歷史的轉折,她的一次次變化也是因團體、組織的變化而變化。在那個集體榮譽、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年代,人們的自主權顯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他們對生活沒什麼概念,對愛情和婚姻更沒什麼概念,伴隨著大躍進運動,他與丈夫的婚姻也以一種“大躍進”的方式展開。兩人沒有感情基礎、更談不上互相理解,結婚那一刻起就已經為婚姻的“空巢”埋下伏筆。

婚後,老人才發現自己從未愛過這個男人,隨著深入瞭解,丈夫的種種生活細節也讓她心生厭惡。除了初夜之外,她的大半輩子都不曾從婚姻中得到應有的幸福和快感。從小被診斷心臟不好,母親特意叮囑她洞房夜要小心謹慎,她是在驚慌、拘謹中體會到婚姻所帶給她那唯一的一點美好,然而那是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之後由於她的保守,刻板,不解風情,和丈夫的距離越來越疏遠,那僅有的一點美好也蕩然無存。即便是丈夫出軌同事的妻子,她卻坦然接受現實,內心沒有絲毫波瀾,兩人長期的分居生活,早已讓她內心中對於婚姻的希冀煙消雲散。

老人第三個孩子即將出生時,正趕上文革,她再次陷入一場由團體主導的政治運動中,這次她是真的一點自主權都沒有了。階級矛盾降臨到個體頭上,變成了家庭矛盾。她嚴格配合上級指示,一封書信和家人斷絕了親子關係,之後便是27年再沒回家。與家庭決裂帶來的自責和傷痛一輩子都難以抹去。

80歲空巢老人瞞著兒女將13萬元存款轉到騙子賬戶,現實可恨又可憐

心理上的傷痛要比肉體上的傷痛更加深刻也更難復原。

正如心理學家弗雷德.阿德勒那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文革給那一代人帶來的不幸終將伴隨他們走完餘生。那種不幸不是經濟上的損失,也不是身份地位被肆意踐踏,而是錯把謊言當“正義”,親手毀掉自己至親至愛所導致的病態心理。你無法想象當一個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蕩然無存時,人格是多麼卑賤和罪惡,那是生而為人最不可原諒的痛。《啊》中吳仲義經歷過這種傷痛的洗禮,《空巢》中的老人也一樣。

是那個時代造就了這位“空巢”老人刻板、拘謹、膽小懦弱,不敢觸碰權威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徵。當騙子冒充警察給她打來詐騙電話時,她第一反應是向“警官”證明自己是多麼正直、清白。自己從教近40年,教書育人,一向都是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不曾有過任何汙點,又怎麼可能捲入違法犯罪?但是,強烈的自尊心和急切洗刷“罪名”的渴望,立即讓她不敢對“警察”存在絲毫質疑,實際上從她開始聽到“公安局”三個字起,就已經向權威低頭了。“積極配合”是她長久以來形成的處事準則,就這樣,她心甘情願的鑽進騙子設下的圈套,將兒女寄存的錢和自己的退休金共計13萬元打入騙子賬戶。中間有好幾次可以挽回損失的機會,她都一一錯過。她執著地相信騙子的話,而不相信兒女、妹妹以及銀行工作人員的質疑,看似荒誕可笑,但又赤裸裸地真實。

80歲空巢老人瞞著兒女將13萬元存款轉到騙子賬戶,現實可恨又可憐

對於自尊心極強的老人來說,接受受騙的事實是個艱難的過程。焦慮和恐慌一次次將老人從她內心的空巢中驅逐出來,狠狠地拍打在現實世界裡。故事的結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從恐慌到疑惑,再從懊悔到最終的精神解放,老人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那是一位知識女性扭曲的“一天”,也是一位知識女性“異化”的一生。

《空巢》這部小說取材於真實故事,書中老人經歷的故事,正是作者母親所經歷的。作者通過寫《空巢》,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母親,也更加理解了中國歷史上的那一代人:他們在青春期迎來了新社會,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耗盡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他們又在一個浮躁的社會遭受著最後的病痛和孤獨。白巖松曾說,真實的歷史潛藏在一個個真實的記憶碎片中。我覺得《空巢》就是一個真實的記憶碎片,想了解那一代人歷史的讀者,一定讀讀這本書。同時,也希望看過書中故事後,我們可以給父母更多一些理解和關愛,即便他們大多數不會遭遇電信詐騙,但是他們也在面臨著其他的各種困惑。有些心結,恐怕也只有兒女才能幫他們解開吧……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