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空巢老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空巢》: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空巢老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網絡

你有過勸爸媽不要買保健品,卻被他們的固執打敗的經歷嗎?每次看到爸媽購買一堆沒用的保健品,或者是有害無益的保健品,是不是覺得很心塞?是不是看著爸媽亂花錢,卻一點辦法也沒有,而為此感到萬般無奈?

很多時候,我們對爸媽的行為感到不解,比如爸媽連剩菜都不捨得倒掉,卻捨得花幾千塊錢買毫無用處的保健品。比起身為兒女的我們,爸媽似乎更願意相信售賣保健品的銷售員。為什麼我們與爸媽的隔閡越來越深,而理解越來越少?

在《空巢》這本書中,作者薛憶溈用文字深度剖析父母輩的心理,去探尋空巢老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他們為何如此固執不聽勸,以及作為兒女該如何重新看待父母和理解父母。

《空巢》這部小說是薛憶溈根據母親的親身經歷加以編寫,他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對母親那一代人的“心理分析”。小說選取的是第一人稱“我”的視角,用詐騙的故事來貫穿母親的一生,薛憶溈著重描寫母親的心理特徵。

《空巢》講述的是身為人民教師的“我”,經歷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電話詐騙。在接到騙子的電話後,“我”深信不疑騙子就是“警察”,並且毫不懷疑地按照騙子的計劃,將銀行存款轉賬到絕密賬戶。然而,這一切在二十四小時後,“我”徹底明白是一場詐騙,而存款也不翼而飛。

當聽到父母被詐騙電話騙取錢財時,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跟我一樣,首先是感到憤怒,追問父母損失了多少錢?緊接著,對他們就是一頓責罵。其實,我們是想表達“下次不要再輕易相信陌生人了”,但說出口的卻是難聽的話,甚至沒想過去關心一下父母被欺騙後的心情。

《空巢》這本小說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描寫,是想讓更多的讀者深入瞭解父母一代人的心理想法,他們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東西,而作為女兒又能給予他們什麼東西,這些都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探究。

《空巢》: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空巢老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網絡

01.所有外在的強大,不過是對孤獨內心的自我保護

《空巢》裡的主人公是個八十歲的老太太,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師,養育了兩個兒女,他們分別在國外生活和工作。自從老伴過世後,老太太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巢老人,守著空蕩蕩的房子度過餘生。

老太太的一生看似光彩,但她的人生可謂是糟糕:青年時期,為了丈夫的前途,老太太不得不與有產階級的原生家庭脫離關係;中年時期,丈夫屢次出軌,好不容易盼來退休生活,與丈夫共度晚年,不料丈夫身患重病很快離世;晚年時期,兒女定居海外,老太太獨自一人留在國內生活。

對於原生家庭,老太太被迫與之剝離,實屬無奈之舉;對於婚姻的不幸,丈夫出軌後迴歸,老太太表現出冷淡的態度;對兒女的不順從,女兒常常與之頂嘴,老太太則表現出一副尖酸刻薄的樣子。

在《空巢》的故事裡,老太太給讀者一種要強的感覺,而老太太的內心獨白多次出現“清白”“丟面子”等字眼。老太太為了守住自己的面子,為了不讓女兒詬病自己的行為,在被騙子騙走錢財後,她先想到的是如何瞞著兒女,不讓他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丟臉的事。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理解老太太的想法,甚至認為只顧著面子的行為很愚蠢。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是報案儘量挽回損失。可是,細讀故事會發現,老太太是個非常孤獨的人,她那麼顧及所謂的“清白”和“面子”,其實是出於人性的弱點:自我保護機制

自我保護機制指的是,當人陷入緊張焦慮的狀態時,潛意識裡會主動開啟自我保護機制,來減輕或免除內心的不安與痛苦,以此更好地適應生活。這是一種潛意識裡做出來的反應。

《空巢》: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空巢老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網絡

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潛藏著這項特點,只不過沒到緊急關頭,潛意識不會輕易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恰恰相反,在危機時刻,自我保護機制能夠使我們敏感而脆弱的內心,獲得一些安全感,表現得堅強一些。

自我保護機制的本質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是長期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就會讓人陷入自我的舒適區,對自我保護機制產生過度依賴,而失去對身邊人的信任,甚至變得頑固不堪。

就像《空巢》裡的老太太,她長期獨自生活,身邊既沒有可依賴的親人,也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遇到問題也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這種情況下,她潛意識裡的自我保護機制會主動開啟,以此保護弱小的自己不受外界的傷害,這也使得她在被欺騙之後不敢對兒女講述事情的真相。

在老太太看來,所謂的“清白”和“面子”是唯一能夠保護她內心不受傷害的東西。所以,她寧願損失錢財也不願露臉到警察局報案;寧願自己承受錢財損失,也不願跟女兒講述事情的真相。

老太太在兒女面前表現出要強的樣子,一副不需要任何人幫忙的態度。事實上,這是老太太的潛意識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弱小的內心渴望受到保護和認同,而女兒對她常常表現出苛責,這使她的自尊心嚴重受打擊。於是,她乾脆屏蔽對兒女的信任和傾訴。

然而,這恰恰體現出老太太內心的渴望,她渴望得到兒女的信任和認同。但是,自尊心如此強烈的老太太是不會主動開口跟兒女講述自己的需求,這也是老太太生活多年,卻一直感到孤獨的原因。

《空巢》: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空巢老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網絡

02.所謂的依賴,不過是內心渴望獲得溫暖和情感信賴

在《空巢》的故事中,老太太多次提到與女兒的關係,她覺得女兒是個不順從的孩子。每次打電話說不到兩句話,就開始說老太太的不是,從來不會考慮她作為母親的感受。

與其相反,老太太很喜歡賣保健品的銷售員小雷,認為她是個貼心的孩子。每次見面,小雷都會關切的拉著老太太的手問她的身體狀況,耐心聽她講述身體出現的異常情況,還會不定期給她一些免費的保健品,推薦她去聽免費保健講座。

過年過節的時候,小雷會登門拜訪,陪伴老太太過節,就連老太太的生日,小雷都牢記在心上。在老太太心裡,她已經把小雷當成自己的女兒。在小雷身上,老太太感受到來自女兒的體貼和周到。所以,老太太覺得“不管花了多少錢,這些錢花得開心,花得值得,因為它是為小雷花的”。

其實,老太太知道小雷接近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推銷保健品,但是她依然願意花錢,願意為小雷付出的那份真情花錢。與其說老太太在為小雷花錢,倒不如說她在為自己的情感需求花錢。

雖然老太太養育了兩個兒女,但是女兒的脾氣並不好,沒聊兩句就會吵起來。稍微關係好一點的就是兒子,但是兒子娶了媳婦之後就很少顧及到母親了。

老太太常年獨自生活,身邊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就連找兒女聊天,還要算好時差才能給他們打電話。這種空巢的生活,使得老太太的內心特別渴求依賴,而她的情感需求也特別強烈。

《空巢》: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空巢老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網絡

情感需求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橋樑。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排列,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人是社會性動物,而情感需求是作為人最基本的需求。每個人內心都渴望獲得愛與被愛、被關注、被尊重,但是老太太的一生似乎從未感受過被愛。

對於婚姻,老太太至始至終都覺得那是人生錯誤的開始。就算髮現婚姻是場錯誤,她依然沒有提出離婚,甚至隱忍丈夫出軌,在外面另組家庭。在老太太看來,空巢生活從進入婚姻那一刻就開始了,她早就習慣有丈夫卻沒有愛的家庭。

情感需求就像一顆糖,從沒吃過糖的人,不會想念它的甜。一旦嘗過糖的味道,就會不斷地想念甜的味道。對於老太太來說,小雷的關懷就像那個久違的糖一樣。

當小雷對老太太施加一點點關心與問候,她就會覺得特別溫暖,恨不得對人掏心掏肺,而小雷也成為老太太生活上的依賴。所以,故事的最後,老太太發現小雷是詐騙團伙的一員時,她的內心是奔潰的。

《空巢》: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空巢老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網絡

03.對於空巢老人,作為兒女該如何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

小說的最後,老太太經過二十四小時後,終於明白自己掉入了騙子的陷阱,而存款也不翼而飛,最令她難受的事情並不是錢財的損失,而是她覺得一生的清白還是沒保住。

當兒子告知她要去警察局報案,看看能否挽回損失時,老太太身心都在拒絕踏入警察局,因為進警察局報案會碰到鄰居,到時候大家都知道她被騙的事情,她不想在大家那麼丟臉。

聽到母親如此抗拒報案,電話那頭的兒子都快氣炸了。但很快,他平復了心情,跟母親好好分析騙子的陷阱,以及騙走的錢財可能會用來做什麼事情。經過軟硬兼施後,老太太終於妥協了,願意到警察局去報案。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樣,認為這個老太太要面子,太要強。仔細想想,會發現老太太的身上有著父母那一代人的影子,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像老太太那樣愛逞強呢?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父母的倔強,卻不理解父母為什麼要那樣固執。其實,身為兒女的我們都還不太理解父母的經歷和想法。

父母那一代人經歷過時代的變革,曾經獻身於革命事業,全心全意為國家、為家庭、為兒女付出,他們的大半輩子都在為別人付出,卻很少顧著自己。

如今,他們到了退休的年紀,最渴望的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然而,社會發展得太快,不再是子承父業的年代,很多年輕人不甘心一輩子只待在家鄉,便選擇外出打拼,而很多老人就成為典型的空巢老人。

我們很難感同身受地去理解父母曾經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但那並不妨礙我們多花點時間瞭解父母的現在。其實,瞭解父母不需要特地花時間陪在他們身邊,當然能夠陪伴更好。如果做不到,那就試著傾聽,耐心地聽聽他們想表達的內容。

當我們試著走進父母的世界,會發現他們的需求很簡單,不過是希望兒女多花點時間聽聽他們的嘮叨,多花點時間來陪伴。我們偶爾也跟父母說說工作上的事情,說說朋友之間的八卦,讓他們也瞭解我們的生活,讓他們有融入感,而不至於覺得被社會拋棄。



我是@愛讀書的橙橙,歡迎關注,一個喜歡閱讀寫作的讀物博主!以上文章為原創,盜版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