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01“ 魔幻”薛憶溈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在讀《空巢》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作家薛憶溈的名字。

在讀過《空巢》以後,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於是上網去搜索了一下薛憶溈的其他作品,以及關於作者本人的介紹。

這一搜,又令我大吃一驚!

一方面是“驚”自己的孤陋寡聞,書讀得太少,居然連薛憶溈這樣優秀的作家都不認識。

而另一“驚”,則對我的震撼更大,這薛憶溈,居然是個男的!

《空巢》這本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一位80歲的“空巢”母親,在陷入電信詐騙的24小時內,她所遭遇的所有事情,以及她的所有心路歷程。

那些作為妻子對婚姻的體悟,那些身為母親的歡喜和悲傷,分明是隻有女性,而且是纖細敏感的知識女性才會有的心事啊。

但是,這些文字卻偏偏出自一位男作家的筆下,這讓我感到非常魔幻。

這種魔幻之感,也恰恰證明了,薛憶溈的寫作功力相當了得。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作家薛憶溈

《空巢》取材於真實經歷,詳細描繪了一位高齡 “空巢”母親生命裡最“魔幻”的一天,可是,魔幻的,又豈止這一天而已呢?

比如作者薛憶溈的人生,本身就處處充滿魔幻——

魔幻之一,工科男寫小說。

薛憶溈,先後獲得工學學士、文學碩士、語言學博士。

魔幻之二,“好文學壞運氣”(薛憶溈對自己作品的評價。)

薛憶溈著有文學作品近30部,包括小說《遺棄》(2012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出租車司機》(2013年“中國影響力圖書獎”) 、《首戰告捷》(2013年《南方都市報》“年度好書”);以及隨筆集《文學的祖國》、《與馬可·波羅同行》等等。

薛憶溈的作品在業內有口皆碑,受到劉再復、何懷宏、周國平等人的高度讚賞,他曾獲“年度小說家”提名,還曾獲臺灣《聯合報》文學獎。

這麼多的作品,這麼好的口碑,卻沒有多少人知道他。

魔幻之三,牆內開花牆外香。

薛憶溈是湖南人,後來移居加拿大蒙特利爾,在這座主要使用英法兩種語言的城市,他仍然堅持用母語寫作。

隨後,他的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意、瑞典、保加利亞等多國語言,並在國外收穫獎項和口碑。

……

不知道這種魔幻是薛憶溈刻意追求的體驗,還是他早就看穿了生活本質裡的魔幻,總之,這種魔幻的氣質,讓他的作品分量十足。

所以,很多人都說薛憶溈的作品很難讀懂。

因此,他的小眾,也就不足為奇。

我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空巢》,但是有一點我很肯定,就《空巢》的藝術水準,薛憶溈絕對算得上“當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原因有3點:第一,無結論的兩難結構;第二,半透明的雙層結構;第三,對人生況味的深度思考。

02 救救老人?

餘秋雨在《藝術創造學》裡開篇立論:一切偉大的藝術作品背後,都潛藏著兩大隱秘結構:無結論的兩難結構和半透明的雙層結構。

無結論的兩難結構是指,作品沒有清晰的主題思想,也沒有簡明的結論。

半透明的雙層結構是說,作品有通俗淺顯的外表,也有潛藏深刻的內涵。

這兩個標準,《空巢》恰好都符合。

《空巢》的主線故事是一位80歲的“空巢”母親遭遇電信詐騙的經歷,全書分為4個章節:大恐慌、大疑惑、大懊悔、大解放。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那麼,作者講述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要向全社會發出呼籲,救救老人?好像真的沒有這麼簡單。

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讓老人活得更輕鬆,更有尊嚴?這是個大難題。

至少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能夠誇口說,這個問題已經完滿解決了。

從個人層面來說,養老問題也從來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小說裡的母親其實是矛盾的——

“我知道如果我的孩子們沒有進過國內外的名牌大學,如果他們只是一個普通的出租車司機,而不是在倫敦和紐約的大公司工作,我會有多麼失望。

……我為自己的處境而羞愧。我想與我的孩子們有說不完的話,我想他們陪在我身邊。”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而身為子女,又何嘗不是矛盾的呢?

母親回憶起年輕時,在特殊的政治運動中,為了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不得不寫下絕交信,和“出身地主”的父母斷絕了往來,儘管和他們相隔只有85公里。

即便是在生活多元化的今天,父母的晚年,自己的前程,對於很多人來說,依然很難兩全其美。

我們為了求學,為了工作,背井離鄉,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一切彷彿剛剛安定,父母卻已經老了。

舉家搬遷回故鄉,回到父母身邊?還是讓年邁的父母學習適應異鄉的生活?

左右都是難。怎麼選,可能都是錯。

《空巢》的結局是:母親看到了自己的媽媽,媽媽對她說,“你過來,孩子,我帶你走。”

或許作者認為,現實中已經沒有完美的辦法可以“救她”,所以讓早已經去世的媽媽來帶走了她。

其實這是個很悲情卻又很現實的結尾——唯有死亡可以解決問題,因為它帶走了一切,也就帶走了問題本身。

這也正是《空巢》的“無結論兩難結構”的突出表現——我們都知道要救救老人,可是怎麼救?真的很難做到、做好。

03 “清白”重要嗎?

《空巢》表面講述的是母親經歷了一場電信詐騙。

單是這樣一個情節,對讀者的吸引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個人一聽開頭,就知道了結尾。

作者深厚的敘事功力,體現在故事的雙線推進,明線是在講主角受騙的一天,實際卻是在敘述這位80歲“空巢”母親的坎坷一生。

在這24小時內,主角每接到一通電話,都會引發她一番思想鬥爭,這其間有分析、判斷、決定,當然,更多的是回憶。

這每一通電話,乃至身體的每一種應激反應,都會激發起主角的一種情感體驗,似曾相識的感受,自然又勾連起了曾經的過往。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這些回憶串起來,就是主角的一生——

早年令母親與父母幾乎反目的“政治運動”,最終還是結束了,人們的生活再次步入了正軌。

母親與父母的決裂,現在看起來,就像是個笑話。

若干年前,母親在銀行和保險公司兩位業務經理的“強烈推薦”下,購買了一份的“回報極高”的“理財產品”。

結果呢?當初投進去的20萬,現在賬面上只剩下了不到5萬。

母親接到假警察的電話後,很是恐慌緊張,本能地想要給小雷打電話,由此可見,母親對小雷的信任和依賴。

小雷其實是個賣保健品的女孩,常年圍繞在母親身邊噓寒問暖,順帶推銷各種保健品。

故事的最後,母親在兒子的電話勸說下,去派出所報案遭遇電信詐騙,卻意外地在審訊室看見了因詐騙被捕的小雷。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這樁樁件件合起來,就是母親活在謊言中的一生,就連她在“空巢”時光裡的最後一點依戀和溫暖,也都是假的。

而這一天與一生的對比,還遠遠夠不上“半透明的雙層結構”。

潛藏在這個短故事(一天)和這個長故事(一生)背後的,其實是作者更深的思考:母親為什麼會受騙?

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所有像我母親那樣遭受過電信詐騙的‘空巢’老人,那一天的羞辱摧毀了他們一生的虛榮。”

我注意到了“虛榮”二字。

《空巢》裡,母親接到詐騙電話後本能的反應就是“一生清白”被毀了,她在整個過程中,想得最多的,也是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

這其實是母親這一代人,特有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的表現,如果這一切都是虛榮的話,那麼,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作者其實也不知道答案,他只是體會到了人生的幻滅感,並通過這個故事的講述,表達了自己的這種體驗。

世界大部分是未知的,人生的大部分也是未知的。未知才是藝術永恆的主題,

04 比“空巢”更空的是?

薛憶溈被人稱為“作家中的哲學家”,他的作品以富含哲理見長,《空巢》當然也不例外。

《空巢》的哲理高度,就體現在書名“空巢”二字的含義上。

空巢的本意,是指子女長大離家,老人獨自生活。

尤其是小說中的母親,連老伴都已經去世了,自己獨居,是一種更純粹意義上的“空巢”。

但是,在母親心目中,自己生命裡更大的“空巢”,不是現在的獨居生活,而是婚姻裡的孤獨。

“錯誤的婚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空巢’。那是時間填不滿的‘空巢’,那是懊悔填不滿的‘空巢’……”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而這也並不是空巢的邊界,有時候,連同生命本身,可能也只是一個巨大的,無邊無際的空巢。

比如母親的舅舅,一個前途無量的物理高材生,在大學裡結交了左翼文藝青年,因為朋友的犧牲而理智失常,然後在一場政治運動中被驅趕,最後不知所蹤。

作者用寥寥數筆就寫完了舅舅倉促的一生,文字間卻瀰漫著漸漸濃郁的悲涼,一種對命運無可奈何的悲涼。

而舅舅曾經一讀再讀的那首《空巢詩》,分明就是他自己命運的“判詞”——

“子宮是空巢,墳墓是空巢/生命是空巢,死亡是空巢/記憶是空巢,想象是空巢/孩子是空巢,老人是空巢/語言是空巢,沉默是空巢/思想是空巢,夢想是空巢。”

細細讀來,我們就會有些恍然,這不僅僅是舅舅一個人的命運判詞,“空巢”似乎是每一個人都難以逃脫的命運窠臼。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比如,《空巢》裡的母親,“一生一事無成”是她心裡反覆迴旋的念頭,所以她才會覺得,“清白”如此重要,因為這是她生命存在的唯一價值。

這份“清白”,在另一些人看來,例如她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份沒有任何用處的“虛榮”。

而母親也在這場“清白保衛戰”裡最終敗下陣來,因為“受騙”對自尊的打擊,更加證明了她的“一事無成”和“一無用處”。

生命巨大的魔幻和虛無,自此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這種幻滅就是宿命,根本無從掙脫,那麼,我們該何去何從?

作者提供了一種選擇的可能,那就是小說裡母親的媽媽,一個篤信佛教、每天誦讀《心經》的女性的活法。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母親的媽媽這一生苦難重重,在時代鉅變的狂潮中,經歷了數次“非自然”的家破人亡:

弟弟先發瘋後失蹤;父母先後死於監獄中;家被抄後,被迫住在豬圈旁;自己配藥流產,把最後一個孩子(3個半月的胎兒)拉在了豬圈旁的糞坑裡;大女兒寫信與自己決裂……

可是她沒有被壓垮,命運給予她的一切,她都“若無其事”地接受了,她一直活到了93歲,走得時候平靜而安詳。

“我母親在那幻滅之後已經看到了絕對的‘空’,與絕對的‘空’相比,‘空巢’實在太過平庸,因為它還牽掛著‘巢’,而她自己早在六十年前就被‘掃地出門’(抄家)了,就已經沒有‘巢’了。”

大約這種絕對的“空”,就是《心經》裡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正是這種對“空”的領悟,給了母親的媽媽驚人的勇氣,這份勇氣,即使在她過世後,仍然激勵著她身邊的人。

小說中的母親在陷入騙局恐懼害怕時,就一再地在幻想中和自己的媽媽對話,她感嘆媽媽才是一個真正的強者,“她是環繞在我餘生的精氣”。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小說的最後,是媽媽說要把母親帶走。

從小說的哲學意蘊出發,我們或許也可以理解成,媽媽所信仰的佛教,是對人生虛無的一種解答。

《空巢》:周國平高度讚賞的作家,文字還原母親最“魔幻”的一天


05 人生就是終極難題

也許,《空巢》故事背後的深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一讀再讀,一悟再悟。

因為好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講,都是對人生的思考,而關於人生的種種命題,從來都是我們面臨的終極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