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以三家分晋为标准

进入春秋后期,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却逐渐衰落了。原来,这个时期晋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君实权落入了势力不断增强的六大家手中。这六大家是:韩家、赵家、魏家、范家、中行家和智家。他们是国君手下的卿大夫,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相互攻打,相互倾轧。中行家和范家先后被消灭,只剩下智家、韩家、赵家和魏家。四家当中,又属智家势力最大。晋国大权落在智氏手里。智宣子的儿子智伯瑶企图消灭其他三家的势力,废掉晋国国君,以独霸晋国。可要达到这个目的,对韩、赵、魏三家只能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如何削弱他们的力量呢?侵占土地。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以三家分晋为标准

智伯瑶对三家的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两国夺去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们应该每家献出一百亩土地和一万家户口给公家。如果三家答应了智伯瑶,那么智伯瑶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三百亩土地。魏桓子和韩康子畏惧智氏的势力,乖乖交出了土地和户口。而赵襄子却不答应。赵襄子曾多次被智伯瑶羞辱,智伯瑶还干预赵氏的家政,两家的积怨很深。赵襄子愤怒地斥责智伯瑶,说土地是祖先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听后,立刻翻脸。如果三家都不交出土地和户口,事情就不好办了,现在只有赵家不从,正好先攻击他。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以三家分晋为标准

公元前445年,智伯瑶亲率中军,由韩家的军队率领右路军,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军。三家人马浩浩荡荡杀向赵家领地,合围晋阳城。智伯瑶向韩、魏许诺,一旦灭掉赵家,三家平分他们的土地。哪知道,赵家早有防备,赵襄子命令打造刀枪弓箭,坚决守城,不许交战。晋阳城城池坚固,粮仓充实。三家围攻了3个月,仍然无法攻破晋阳城。智伯瑶决定改用长期围困的办法,筑坝拦河,等到夏天山洪爆发,决开河堤,水淹晋阳城。洪水涌进晋阳城,城内的人们只好吊起锅子来做饭。粮食吃光了,只得易子相食。就这样,赵襄子带领部众坚守了3年,实在有些招架不住了。智伯瑶很高兴,他认为赵襄子已支撑不了多久了,即使不投降,也会饿死在城里。赵襄子手下的大臣张孟谈献计说,韩、魏两家与智家其实是貌合心不合,如果说服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智家,危难就可以解除。

这时候,智伯瑶正在视察水情,他得意洋洋地对魏桓子和韩康子说:你们知道洪水的威力了吧,用水就能灭掉赵氏。魏、韩二人听了这话,心头一紧。魏桓子的根据地紧邻汾水,韩康子的根据地靠近绛水。如果有一天智伯瑶也用同样的办法对付他们,那就太恐怖了。于是,这两位暗地里商量起防范智伯瑶的对策来。与此同时,赵家的大臣张孟谈前来策反魏、韩。张孟谈开门见山说:你们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现如今智伯瑶带领你们来攻打赵氏,赵氏亡后,智伯瑶就会收拾你们。这句话一针见血,戳到了魏、韩二人痛处。权衡利弊得失后,魏桓子和韩康子答应与赵家联合,反过来对付智伯瑶,他们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密谋之后,双方约定了行动时间。深夜,魏、韩二人带亲信来到晋河北岸,在河堤上掘开一个大缺口,大水立刻涌进智氏军营。与此同时,赵襄子率精锐兵士出城,从正面杀向智氏军营。智军被水所淹,已乱作一团,又遭到魏、韩两家的左右夹击,更是溃不成军。智伯瑶从梦中惊醒,慌忙逃出帐外,乘坐木筏逃跑,谁知刚到河边,就被赵襄子埋伏下的人抓获,将他杀死。赵、魏、韩三家尽灭智氏之族,瓜分智氏的领地,这样一来,晋国出现了三家大夫鼎立的局面。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以三家分晋为标准

公元前437年,晋哀公去世,他的儿子晋幽公即位。晋幽公根本不能号令赵、魏、韩三家。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这时国力贫弱、无力驾驭诸侯的周威烈王,看到分晋已是既成事实,也就顺水推舟,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公元前349年,韩、赵两国杀了晋君,晋国从此灭亡。这之后,东周进入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