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单调沉闷之后——观影《X射线营地》

昨晚在人人视频意外刷到《X射线营地》,一个宁静夜晚找到了她的归宿。


漫长的单调沉闷之后——观影《X射线营地》


“最好喝的水就是白开水”,用这句话来描述这部电影的感觉最合适不过了。


这是一部一定程度上被译名耽误的好电影,《X射线营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X战警》、《攻壳机动队》这类科技硬核商业片之流。相比来说,它的其它译名《代号X营》、《关塔那摩X光营》都更优一些。


《X射线营地》是彼得·萨特勒执导的剧情片,由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佩曼·莫阿迪(该片是佩曼·莫阿迪出演的第一部英语电影,他出生于美国,五岁时回到伊朗)主演,2014年10月7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被分配到关塔那摩湾的女士兵可儿,与一名被关押的囚犯阿里产生了“特殊友谊”。


点开这部电影的最初动力是主演“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除了暮光系列,小克一直在走独立路线,这次出演作为一个看管恐怖分子拘留犯的士兵,让人十分好奇她的可能性。看完全片你会觉得,她的确适合出演这部影片。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剧情,故事发生在营地甚至没有一颗子弹的声音,影片的一切都靠男女主角丝毫不差的表现出来,认真耐心看完才会知道。

911事件,反恐战争,穆斯林,阿拉伯,关塔那摩……这是故事背景。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是个残酷严肃的故事。

自由与规则


每个人都是环境的囚犯。


这部影片80%的镜头都固定在一个10个小囚室对着的走道上。牢笼内和牢笼外形成对比,耐人寻味的是不知道这个对比是正比还是反比,因为隔着一层牢笼,镜头打向一边,无法知道究竟谁在牢笼内谁在牢笼外,而被关押者男主重复说的”我们都被关在了这里,哪里都去不了“也暗示了对究竟谁被监禁的深沉思考。


在影片播了一个小时之后,出现了几个镜头频繁切换,虔诚的穆斯林被关押者拿着古兰经,他们跪着向真主祷告,而美国大兵集结在一起,面向着美国国旗敬礼,还一面叫着口号“fight for freedom”。这让人不禁反思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的区别,让人反思囚禁与被囚禁的区别,让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让人反思什么是宗教。


或许影片宣扬了美国自由主义人权至上的意识形态,但向往自由确是人类永恒的大主题。

抗争与服从


看守的士兵与被拘留者,这是一对立场对立的双方。谁是应该服从而又真正抗争的一方?谁又是拥有自由的选择权而实际上却处处服从的一方?

电影里是这么表达的:

“你把我们关了这么多年,为了什么?为了让全世界知道你们是好人,我们是坏人?”

绝食要求跑步机,有了却又不用。

“你们总是说: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就让你看电视。但是如果我遵守了,那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我同意你有权利给我制定规则,对吧?但是你们没有这个权利!你们没有权利给我制定规则!因此,我绝对不会顺从你们的规则!绝对不会!也许,你会觉得我很傻,也许,你的想法是对的。”

“我不想死在这里,可无论如何我都会死在这里。”

“他知道我是无辜的,但我还是不能回家,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座城市,没有一个人会带我,就因为我来过这里,我没有地方可去。”

“你们掌控了一切,你们告诉我们吃什么,什么时候睡觉,甚至连我们不想吃的时候,你们也要逼着我们吃。这是你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生活!!!”

一次女主看守男主471在铁笼中踢球,她告诉他听话的犯人可以被允许到真的球场上踢球。471说,你们答应给我们更好的待遇,但是代价是要符合你们制定的规则,符合你们的价值观,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我想要捍卫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自由。

——被拘留者


“12小时轮班,每三分钟自杀监视一次。别让这种惯例降低了你的警惕心,他们比你们更清楚这里的规则。他们会考验你,他们会打败你。不许出现任何差错,这里就是战场。即便他们没有炸弹,我们也没有F16,这儿还是个战场。”

“从现在开始你称呼他们拘留者,不许叫他们囚犯(因为囚犯受日内瓦公约管辖,而拘留者不是)。”

“为了道义,为了捍卫自由”。(卫兵们被集体训话时喊的口号)

“(飞行常客计划:每两小时挪移一次房间)这就是目的,让他睡不了觉啊”。“这可真残忍。”“你以为这是红十字会吗?”“不,我只是说,有点残忍。我想让你们知道,我觉得这么做很棒。我只是觉得,有点太刺激了”。

“你喜欢这儿吗?你喜欢在关塔那湾工作吗这儿吗?”“是的,先生”。“我讨厌这里,这种地方不是军人得赏的地方。但即便我说了我讨厌这儿,我依然还在这儿。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之所以还在这儿是因为我的指挥官命令我来这儿”。

“(三角楼有个警卫差点自杀)真离谱啊,他居然会想要自杀。我是说,我能理解任务艰巨,但不至于吧?那只是个工作,不需要那么认真吧。”

“我知道,对有些人来说很困难,这里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黑白分明。我不知道他所期待的这儿会是什么样的,但我确定一定跟他所期待的不同。”

“拜托,根本没那么糟糕,这些人很多一点儿伤害都没有。我凭什么或有愧疚感?没有的。你根本不该感到内疚,这些混蛋是911的主谋,所以现在才坐牢,就这么简单”。

“那些造就911 的主谋都死在了战场。”

“你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吗?你跟他们聊太多了。他们给你洗了脑,你忘了你其实有多幸运了。我们有可能会去伊拉克,我想跟子弹相对比,你宁愿躲避在鸡尾酒吧。”

“不”。

“随你便”。

——看守拘留者士兵

关于信仰


片中有一段令人心生敬畏的祷告。那些平时暴力,反叛,暴躁的拘留犯,在祷告时竟能如此安静虔诚,即使在活动自由的地方他们也不会趁机暴动,在祷告声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圣和不可触犯。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男主阿里(代号471)在第一次搭讪未果后、用泼shi的方式挑衅女主可儿,在这个行为之前,阿里和其他阿拉伯籍拘留者用阿拉伯语大声交换意见,这些被关押在不同囚室的拘留者几乎同时开始用白色毛巾包裹住他们共同的信仰圣经——《古兰经》。暂且不论他们每个个体是否是罪恶滔天的恐怖分子,在信仰面前,他们亦知道哪些行为是肮脏可耻的、不能被真主得见的。精神信仰,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

善与恶


影片的弊端是女主从未怀疑和质疑471。

所有的交流都是“关押者”和“被关押者”的一个狭小空间内,彼此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了解对方有限的一面,而这“有限”的一面是狭隘的但也是真实的。

导演采用了最保险简单且无关痛痒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敏感的故事。关于471是否真的蒙冤无辜,影片始终没有明确交代,而是以含混的方式,从男主自身的角度去诉说。所以,471真的是无辜蒙冤的“好人”吗?真相不得而知。“好人”和“坏人”的标准和定义又是什么?

片中男主自杀前与女主的一段对话尤其值得细细品味:

“你学会了什么?啊?告诉我。我相信你一定学会了些东西,当我向你丢shi的时候。你学会了什么?或者,当我们集体绝食自杀时,你说也学会了什么东西,那么告诉我,学到了什么?我想知道,你学会了什么?你自以为明白了不少,但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一点都不了解我。你和我,我们在战争中。“

“我不是这样看待的。”

”那么你是盲目的。”

我们不知道真相,不知道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他曾经是“坏人”现在是“好人”?这些我们通通都不知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含混不清、略显复杂的电影,亦如人性同样复杂和含混不清。

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善与恶。

不论真相如何、是否无辜,他们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抛开关塔那摩监狱及其承载的政治意义和“9·11”的背景,该片其实是个严肃的爱情故事。但没有普通爱情故事常涉及的相遇、相恋、矛盾、冰释前嫌等通俗段落。

即便是高潮阶段,其戏剧性也没那么强。阿里企图自杀,经过双方漫长的僵持和挣扎后,阿里最终放弃了自杀,可儿从小窗里伸进手去,阿里颤抖的手递过玻璃片,然后可儿紧紧的抓住阿里的手(这是她第一次没有戴手套接触对方),两个人隔着铁门,痛哭。所有的理解、支持与同情在这一刻,都汇聚在这个紧握的动作里。

片子的开头和结尾出现的哈利波特,以及男主关于结局、关于斯内普是否是好人的追问,是个首尾呼应很好的线索,也是个很有意思的梗。我们不去纠结和讨论男主是否拿斯内普来映射自己是否是好人的这个点(看到了结局的人都知道,斯内普才是终极大城府,他是好人),可儿离开的时候,她给了阿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他苦等了两年多的第七部,可儿在扉页留言:“我不知道斯内普是否是一个好人。但我知道你是。——爱你的布兰妮”。那一刻,他拿着那本书,书中的每一个字一定都带着自由的风,这足以让阿里重燃希望继续活下去。这是全片升华时段,她会平淡而又猝不及防地打开你并不发达的泪腺。

不论真相如何、男主是否无辜,都不妨碍他和女主之间产生爱情这一事实的存在,即便他们的身份立场相互对立又如何?!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灵魂彼此看见对方,理解、尊重和支持对方,这就是爱情发生的表现啊(这里吐槽下,百度百科等平台上关于影片官方介绍的资料里都把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定性为“特殊友谊”,为什么就不能大方承认这就是爱情呢)。相比其他含有大量肢体接触的爱情电影来说,男女主角全程无接触却碰撞出中量级火花,这样的表达形式和力度更为深刻。

最好喝的水就是白开水


最后,想说说整体的观感,这是一部气质沉闷、枯燥乏味的电影,全片时长约2小时,没有高潮迭起的剧情。但是,直到看到最后10分钟,你就会明白前面那冗长的110分钟都是为什么而存在。正如“最好喝的水就是白开水”。此片尤其适合一个人在深夜静静观看,她会让你的宁静夜晚找到美好归宿。


人生大抵也是这样吧,那些最精彩的瞬间,往往都藏在平淡无奇的沉闷日常里。但是,没有前面那110分钟的耐心品味与等待,何来最后10分钟的美妙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