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是一部有關同性戀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7歲的小男孩和一個24歲的男博士之間的戀情。當然,今天我想談論的不是同性戀的話題,而是關於這個男孩的父母是如何對待孩子性取向的問題。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請以你的名字呼喊我

現實生活中,對於孩子出現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選擇責罵、阻止等暴力方式。而影片中,對待自己孩子出現的“生理異常”問題,小男孩的父母對小男孩的行動“不阻止,不責罵“,而是“讓孩子去體驗和經歷”並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自己會一直在。小男孩父母處理這樣事情的方式,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們對於小男孩的尊重、理解、包容以及最真摯的愛。也許,這是父母對待孩子出現的問題時最應當採取的一種方式吧。

1. 讓孩子去經歷和體驗

從一開始小男孩反感男博士,到後來小男孩與男博士產生強烈的情感,小男孩的父母一直都看在眼裡。但是,他們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去經歷和體驗這種美好的情感。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小男孩一開始也不知道自己是個有同性戀取向的人或者叫做雙性戀的人。處於青春期的他,內心充滿著騷動。影片開始不久,他還幻想著和喜歡他的小女生髮生性愛。而且後來他和那個喜歡他的小女孩確實也發生了性關係。這說明,他也喜歡女孩子。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請以你的名字呼喊我

當男博士來到小男孩所在的小鎮時,小男孩因為男博士的無禮而感到反感。但是,男博士卻深受歡迎,特別是深受女孩子們的歡迎。小男孩也因此而嫉妒男博士。到了後來,自己卻也被男博士的特質所吸引。後來,他和男博士和解。再後來,他就再也無法抑制自己對男博士的衝動和愛。

男博士一開始是拒絕的,可是後來男博士也無法控制自己,兩個人都選擇去面對和經歷這段美好的感情。他們戀愛了。兩個人一起騎著山地車去了很多地方。兩人一起遊山玩水,一起聊天談心,一起體驗衝動與激情,一起享受性愛。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請以你的名字呼喊我

然而,兩人的情感並沒有能夠持續,他們最終也沒能在一起。男博士離開那天,小男孩去火車站去送他。當男博士登上火車時,小男孩徹底承受不住了。他們在一起經歷了那麼多的美好時光。但男博士離開了,小男孩無法承受這種離別與傷感,最終選擇讓自己的母親來車站接他回去。

離別後,兩人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沒有聯繫彼此。大約一年半後,男博士突然打電話給小男孩。小男孩問他是不是結婚了。男博士回答他,他已經有了女朋友,而且很快就要結婚了。雖然,小男孩有點傷感,但還是坦然地接受了事實。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請以你的名字呼喊我

2. 不阻止,也不責備

從影片的片段和最後的劇情,可以看出,小男孩的父母並非不知道他和男博士到底經歷了什麼。然而,他們並沒有去阻止。男博士離開後,小男孩被媽媽接到家裡。這時,爸爸點上煙,和他暢談了一番。隱隱約約的告知小男孩,他們事實上是知道他和男博士之間發生了的事情。

小男孩的爸爸說:“或許換做其他父母,我們會責罵你,阻止你,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再發生。但是,我們不是這樣的父母。” 他們選擇讓小男孩為自己的人生做主。他們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感覺這份情感十分的美好。並且,他的父親還為小男孩用這樣的勇氣而感到驕傲。因為,當年的他,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但是他卻猶豫,彷徨,沒有勇氣去經歷和體驗,現在留下了遺憾。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請以你的名字呼喊我

沒有責罵,沒有阻止,讓孩子去經歷那份美好的情感。他們知道,他和男博士不會有結果。但是,他們還是選擇讓孩子去體驗和經歷。他們不怕孩子經歷痛苦,因為美好和痛苦同在。體驗了美好的情感,身體和心靈就得到了滿足,以後不再有遺憾;經歷了這段沒有結果的愛,痛苦會讓男孩自己得到昇華,經歷了就會成長。

3.告訴孩子自己一直都在

小男孩在男博士離開的那段時間內,很痛苦。但是,經歷了這種痛苦,自己成長了,接納了自己,也接受了男博士要結婚的事實。他能夠順利走出這段痛苦的時光,和他的父母有太大關係。他們引導孩子走出了痛苦。

男博士離開後,小男孩的父親告訴小男孩,如果自己感到很痛苦,也不要嘗試去快速抹去痛苦。而是讓這種痛苦與美好的回憶同在,面對它,感受它,體驗它,並接納它,讓它自然流走。在他看來,“為了快速癒合傷口,我們會將自己弄得傷痕累累”。他還告知小男孩,“如何生活,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請記住我們的身體和靈魂只會真正被給予一次”。“對於我們的身體,當我們不再關注它時,它便開始癒合”。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請以你的名字呼喊我

小男孩的父親最後告訴男孩:“請記住,我會一直都在。”也就是說,不管發生什麼,作為父母的他們會一直都在身邊陪伴他,守護他,支持他,愛他。

現實中,在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父母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阻止,責罵,打擊。不尊重,更不能理解。然而,這種方式只是在宣洩自己的氣憤情緒,表達對孩子的不滿,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他們沒有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任何的尊重、理解和愛。或許,孩子會因此作出更為偏激的行為。

孩子,我們一直都在

那麼,以後我們發現孩子存在諸如早戀這樣的問題時,是否也可以“不阻止,不責罵”,“讓孩子去經歷和體驗”,並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爸媽會一直都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