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文|愛子淘學-胡老師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1

“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贏得”孩子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這兩種品格都非我們所願。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2

自尊:一個容易造成錯覺的概念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予孩子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如果出現讚揚、快樂的小貼紙、笑臉以及讓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3

贏得合作

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記住,孩子們在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

贏得合作的4個步驟

a.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b.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c.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d. 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4

我們言行背後的感覺

我們說話的語氣往往最能準確地表達出我們言語背後的感覺,這比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

當一個人問“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時,既可以用一種責備和羞辱的腔調,也可以用一種表達同情和興趣的語氣。既可以營造出一種讓人感到親近和信任的氣氛,也可以造成一種疏遠和敵意的氛圍。

令人奇怪的是,居然有那麼多大人相信,在他們製造出距離和敵意而非親密和信任之後,他們能夠對孩子造成積極的影響?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5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a. 孩子是社會人

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麼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當他們“茁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的“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見第一章),而當他們處於“求存”狀態的時候(努力地想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

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做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b. 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歸屬。德雷克斯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有時候他們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後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好地說明為什麼有些大寶在二寶到來的時候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

“當阿黛爾(2歲)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院回到家裡時,阿黛爾發覺媽媽給予小寶很多的關注。糟糕的是,阿黛爾將此解釋為,這意味著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這並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於真正的事實。阿黛爾的目標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並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得像個小寶寶,因此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把臭臭拉到褲子裡,並且愛哭。結果,她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c.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

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

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成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d. 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德雷克斯常常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於,如果我們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們反而會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

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個清單,問問孩子:在家裡有哪些事情是你可以自己來做的?

e. 平等

平等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f. 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作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注意是“我們”,而不是“你”,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

g.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 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你想“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這幾個概念父母應該知道

“矯正錯誤的三個R”中的前兩個——承認與和好——為第三個R(解決問題)營造出一種積極的氛圍。在充滿敵意的氣氛中試圖解決問題絕對不會有好效果。

當大人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衝突(而且,任何衝突都至少是在兩個人之間發生的)承擔起責任時,孩子們通常都願意仿效大人作出榜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