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压岁钱”了吗?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不少企业开始返工,这个年也仿佛才算终于过完了。


今年过年少了走亲访友四处串门的环节,估计不少同学也少了一笔“压岁钱”的进账。


小时候东北过年,记忆最深的几句话就是,有叔叔阿姨来家做客拿出压岁钱,都会说:别撕吧,给孩子的。

今年,你“压岁钱”了吗?

然后我爸妈会无奈的说:“那收着吧,快谢谢阿姨/叔叔”。

然而等到亲戚们走了之后,爸妈还会回头跟我说:“拿来先帮你存着,等你长大了给你。”


压岁钱在我手里捂了一下,还没热乎,倒是上交得自然而然。


当然,随着我长大成年,这笔钱好像也无影无踪,再没人提起了。


而说到压岁钱,各位家长一定也不陌生。终于有一天,当我们从“收压岁钱”,转变为“给压岁钱”,仿佛才理解了以前大人们为什么不怎么爱过年。


今年,你“压岁钱”了吗?


“侄子要xxx,侄女也要xxx...还有小外甥女,今年刚上小学...哦对了,也不能忘了大外甥,人家父母每年都要给我娃好多压岁钱... ...”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家给了多少,“还回去”的时候就一定不能少,不然人情就是没做好。


这样的“人情债”早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常态,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时甚至还会通过这样的人情做出攀比,借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既要面子充足,又要不动声色。


今年,你“压岁钱”了吗?


就像《奇葩说》的某一期辩题:毕业后混得很normal,要不要参加同学会?


对此,傅首尔在辩论中微微一笑:混得normal更要去,吃好喝好还不用买单——因为买单一向是同学会最有仪式感的炫富环节。


无论喜欢以否,适应与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早已经被裹挟在这样的交际洪流中,不自觉地追求社会认同,不自觉地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今年,你“压岁钱”了吗?


孩子也是如此。


考试成绩,老师评价,甚至是吃穿用度,父母家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孩子们之间,“同辈压力”的来源。


我们无法要求孩子完全不在意外界的声音,就像我们也很难真正说服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此,不妨采用于龙老师在帮助我们学习《影响力》这本书时所讲的方法——


一,和孩子分享自己是如何被社会认同影响的,分享自己所面临的同辈压力和社交压力;


二,倾听孩子期待的社会认同和孩子正在面对的同辈压力。


今年,你“压岁钱”了吗?


正如于龙老师所说:当父母把压力、困惑甚至软弱分享给孩子的时候,以对家人的信任和依赖的角度分享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但不会认为家长不够好,更多地会感受到被信任和被依赖。


进而转变为相互信任和依赖。


不要畏惧自我反思,不要抗拒与孩子分享,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父母,但我们可以与孩子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