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區探索跨村聯建黨支部 跨界“聯姻”創造“1+1>2”功效

破局

源於鄰村面臨相同發展困境,基於歷史同源、文化相同、資源相近等特點,建立聯合黨支部融合發展

效應

聯合黨支部夯實了組織基礎,促進了產業抱團發展,凝聚了基層治理合力,更創造了“1+1>2”效應

春日暖陽裡,走進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古崖墓、古柏樹、古院落點綴其中,散發出恬靜自然的古風古韻,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曾經,界牌村地理位置偏僻、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是巴州區典型的高山村、旱山村和偏遠村。為破解基層發展難題,進一步抓好黨建促脫貧,實現強村帶弱村抱團發展,近年來,巴州區探索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脫貧攻堅和基層治理組織體系,走出一條貧困地區後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新路子。

打破組織界限 跨村聯建激發活力

“下山靠腳板,搬運靠揹簍,掙錢靠打工”曾是界牌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與之相鄰的通江縣楊柏鎮沙泥坪村同樣面臨這一困境。2018年9月,基於兩村歷史同源、文化相同、資源相近等特點,兩村共同組建成立中共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沙迴坪聯合委員會。

“自從聯合黨支部建立後,支部的凝聚力增強了,幹群關係密切了,村民生活大變樣……”在界牌村村支書李榮華看來,聯合黨委建立健全了黨委工作制度、黨員掛聯產業園區制度,提出了“黨建強村、文旅興村、產業富村、治理活村”戰略構想,創新了“基層組織一體構建、產業發展一體規劃、基礎設施一體實施、公共服務一體推動”的工作思路,夯實了組織基礎,為兩村融合發展找到了“主心骨”。

同樣,巴州區曾口鎮在秧田溝村、壽星村和椿樹村推行村級聯合黨支部治理模式,聯合組建了東溪河黨委,通過充分吸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能人等,依託專業合作社設立4個功能性黨支部,構建以黨委為核心、支部為支撐、產業為依託、黨員為骨幹的新型組織體系和發展模式,把黨員的力量聚集起來,把零星的產業鏈接起來,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村級聯合黨組織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打破村域界限 抱團發展產業興旺

豆瓣醬、手工泡菜、酸水豆腐……這些出自界牌村和沙泥坪村兩村村民家地地道道的傳統農產品,依託何九江等6名返鄉大學生創建的電商企業,註冊“優土農”“施小廚”農產品電商品牌,暢銷全國。

隨著農特產品越來越暢銷,如今,兩村更是建立了老臘肉、芽菜、煙燻豆腐乾等傳統農產品加工基地,配套建立傳統農產品加工廠,專注於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常年帶動100餘戶村民增收致富。同時,充分利用兩村土地集中、租金低等優勢,引進產業,連片種植櫻桃、蒲公英、花椒等作物,實現兩村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曾口鎮椿樹村地勢偏僻,山高坡陡,住居分散,交通落後,村民的年收入一直在貧困線附近徘徊,村裡年輕人連對象都難找。而位於山下的貧困村——秧田溝村,靠與鄰近的壽星村發展果蔬產業逐漸擺脫了貧困。東溪河黨委成立後,通過整合資源要素,實現強村帶弱村,椿樹村發展起果蔬、藥材、水產等產業3000餘畝,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園區務工等多種方式,實現增收致富。

打破思維侷限 基層治理凝聚合力

“矛盾變少了,相處融洽了。”李榮華說,針對兩村村民中存在相互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俗,沙迴坪聯合黨委堅持將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水平。通過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廢除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開展文明之星、最美兒媳(公婆)評選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村民在濃郁的文明鄉村文化薰陶中,主動摒棄求神拜佛、盲目攀比等落後習俗。

同時,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孝道文化、促進鄉風文明”為思路,通過挖好素材、搭好平臺、辦好活動、講好故事、表彰典型等方式,加強家風建設。先後邀請10餘名專家教授開展了近20場“家風家教家訓”專題講座,不斷深化家庭美德和文明家風建設。

組建聯合工會、聯合共青團、聯合婦聯等群團組織,依託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5個傳統節日,組織居民自擺壩壩宴,開展對山歌、薅秧歌、舞龍獅等文娛活動。在李榮華看來,活動的開展既保護了鄉村傳統文化,又增進了村民情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