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點擊右上角【關注】,遇見更多文章和精彩視頻!

提示:完整閱讀約需要3分鐘,喜歡本文歡迎留言評論以給我們鼓勵!


讀史如品茶,三泡知真味。我是娛樂君,為您奉茶,諸君自品!

本文看點:

  • 演義是一個完美的傳說
  • 現實只是一個職場打拼的故事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兩種時代價值觀
  • 容易被我們遺忘的觀念世界
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一番品:演義是一個完美的傳說

諸葛亮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通常是這樣的:

首先是智慧超群,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行軍打仗,孔明先生都堪稱足智多謀。魯迅曾經評價他說:“孔明之智近乎妖”。也就是在魯迅先生看來,他聰明到了有點邪性的地步。

其次是他的耿耿忠心。孔明先生的那句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依然是今日公僕精神的經典價值觀。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對他說過:“如其(阿斗)不才,君可自取”。但孔明先生仍恪盡本分,盡心竭力輔佐後主,致死不僭越大位半步。

再有,自劉備三顧茅廬臥龍出山以後,諸葛亮就和劉備關係密切,成為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地位僅次於劉備。

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遺憾的是,這些形象都只不過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文學版本,而在正史《三國志》中,卻並不如此完美。

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二番品:這只是一個職場的打拼故事

先說說孔明先生的智慧,其實諸葛亮的短板很明顯。他的長項是治理民政和外交,軍事指揮恰恰是他的短板所在。陳壽在《三國志》中對他有一句評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可見他的長項並不在戰場上。這個話題,討論的人很多,我就不多說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陳壽所在的歷史年代編寫《三國志》,基本相當於我們當代人編寫民國史,歷史年度跨越並不大,從陳壽本人的學術功底和專業史家的職業素養上看,這一評價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其次,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與文學演義中的描述也不盡相同。在劉備集團中,諸葛亮的地位,不但長期在關羽、張飛等人之下,甚至龐統、黃忠、馬超、糜竺等人的地位與其也是不相上下的。

歷史學家田餘慶就說過,劉備並沒有把“隆中對”當作核心戰略,更沒有事事都問計於諸葛亮。很長時間裡,諸葛亮都不在劉備身邊,甚至取西川這樣重大的戰略行動,陪在劉備身邊的重要謀士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進入四川以後,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程度也遠遠超過諸葛亮。對此,諸葛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有一個例子可以佐證。關羽死後,劉備稱帝,此時的他既志得意滿,又報仇心切,根本聽不進去眾人的意見,於是固執己見,決意伐吳。群臣紛紛勸諫,劉備概不為所動。諸葛亮也只能無奈的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可見,諸葛亮自己心裡也是很清楚的,直至此時,劉備言聽計從的人依然不是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字孝直),這時候是章武元年(公元221)七月,距離建興元年(公元223)四月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逝也僅僅是不足兩年時間。

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不過諸葛亮幸運的是,他的政治對手大多早早死去。劉備稱帝時是章武元年(公元221)四月,此時關羽、龐統、法正、黃忠都已經死去。留下來的功臣宿將,張飛、馬超都是武將,行政能力中也只有諸葛亮可擔重任了,這才封諸葛亮為丞相。這時距離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已經整整過去了十五年。所以這麼看,他們二人並不是一個相識便相知的君臣故事,更多的是一個職場打拼的故事。


三番品: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兩種時代價值觀

最後我們說說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諸葛亮的忠心,到底有多少以及應該怎麼理解。這才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文眼所在。

首先無法繞開的一個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加入劉備集團。

我們都知道,當時曹、孫兩大集團實力均在劉備之上。按理說投奔曹操或孫權集團,似乎更符合孔明先生應聘選擇大公司的原則呀。再者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不就在孫權的麾下效力嗎,朝中有人好做官,官場中也能相互照應引以為援,畢竟打虎親兄弟嘛。

三國演義提供的解釋是,諸葛亮忠於漢室,不願意與曹操這個“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傢伙為伍。而劉玄德是皇叔,諸葛亮投奔他,是為“匡扶漢室”。我們暫且不論劉備的皇叔身份是否存疑,要知道,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沔陽名士,夫人黃月英母族姓蔡,是荊州的大族蔡家(蔡瑁那個家族,蔡瑁是黃月英的舅舅)。黃月英的姨媽是劉表之妻,劉表坐擁荊襄也是實力非凡的一方豪傑,不僅實力、名望都在劉備之上,其皇室血統也更是根正苗紅,若匡扶漢室,劉表起點更高嘛。

所以,實際情況也許另有原因。

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真實的年代裡,諸葛亮生得有些晚,他成年時,天下群雄已經都成了氣候。曹操、袁紹、劉備這些人都要長他二十多歲,這是一代人的差距。投靠曹、孫的好處明擺著,大公司穩定嘛。但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此時這兩家大企業已是人才濟濟,組織結構已經成型。諸葛亮作為一個晚輩新人,脫穎而出的機會並不大。

《三國志》中記載了兩句話,反映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一句是他勸阻一個投奔曹操的朋友時說:“中國饒士大夫”。意思是說:中原地帶,士大夫扎堆,你投奔曹操哪裡還會有冒頭的機會。另一句是東吳老臣張昭向孫權推薦諸葛亮時,被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孫將軍能賢亮而不能盡亮”。意思是說:孫權雖然能禮賢用我,但是不能盡用於我,也就是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為什麼他會擔心才能不能盡顯?還是上面的原因,人才太多了嘛,組織結構已經成型了。

所以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與一個大學剛畢業的高材生,放棄選擇大公司,而是要加入創業團隊,背後邏輯上的考量其實是差不多的。所以他投奔劉備,並不是因為忠於漢室,更多的考慮是個人的發展前景。這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樣的選擇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孫權集團的諸葛瑾和劉表集團的黃蔡家族,都是他在劉備新興創業團隊中的政治砝碼,實踐證明,哥哥路線和夫人路線讓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創業道路上確實寬闊不少。

那對之後劉備的這個蜀漢,諸葛亮的忠誠度又如何呢?

東漢從王莽開始,形成了這樣一種政治上慣例,那就是權臣想要奪取帝位,一般是先封王,然後加九錫。別小看這九根“算盤珠”,它的象徵意義是很強烈的。曹操、孫權、曹丕也都是走的這個慣例,加過九錫,而後稱帝。在當時的看來,權臣受九錫,這就是進奪皇位的暗示與前奏。

劉備死後,到了後主劉禪的時候,大臣李嚴就對諸葛亮進行了試探,他上書諸葛亮,勸受九錫。諸葛亮是作何反應呢?他既沒表示自己不接受,也沒有斥責李嚴,而是說了這麼一句話:“若滅魏斬睿(睿指魏帝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但是從這句話也可以聽出一些味道,那就是這件事情暫時不考慮,原因是條件還不成熟。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是給諸葛亮栽“莫須有”的罪名嘛。畢竟諸葛亮是不是忠心,這是他的內心活動,外人是無法知道的。所以啊,我們只能從當時他身邊人的反應來做判斷。劉禪就曾經無奈地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意思是說:國家政務大事都是諸葛亮說了算,我也就是個祭祀用的牌位。再有,諸葛亮前腳剛死,馬上就有蜀國大臣給劉禪上書說:“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今亮殞歿,大小為慶”。你看,這可是上書公開表態哦,群臣是警覺的。那劉禪的反應呢?諸葛亮死後,蜀國就不再設丞相了。可想而知,劉禪也實在是受夠了這種受制於人的處境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諸葛亮之於後主劉禪,和曹操之於漢獻帝,其實差別不大。

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知味回甘:穿越時空的觀念世界

看到這您可能要說:“娛樂君,您這不是在做翻案文章,抹黑諸葛亮嘛”。坦白的講我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其實我想講的意思在文章標題上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任何人的行為和邏輯都不能脫離時代環境下的價值觀底層邏輯。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有很多虛構的成分。但是虛構和虛構又不完全一樣。像空城計、借東風、三氣周瑜、罵死王朗這樣的橋段,作者心知肚明這是虛構,這是他塑造人物的文學手法高明所在。但是諸葛亮忠心耿耿這事,恐怕羅貫中自己也是深信不疑的。畢竟羅貫中生活在明代初年,中國的皇權政治到了這個個時候,忠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裡的正面人物。怎麼可能心裡想著篡位呢?這在羅貫中時代價值觀的底層邏輯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嘛,所以諸葛亮一定得是那個樣子。

但是,如果回到漢末魏晉時代,也就是諸葛亮生活的那個年代,忠君思想還沒有發育出來。而忠君思想是在宋朝以後隨著理學思想興起才發育出來的,關於這個話題,在我之前發的那篇從 (娛樂加餐 2019-11-29)裡有過闡述,這裡就不做討論了。尤其是在袁紹開啟了新的亂世大門後(參考文章 ),大家想的都是競爭圖存,社會觀念的底層邏輯和羅貫中所處的後世大不相同。忠於朝廷的觀念雖然也有,但是那只是各種力量中在所處環境下的具體考量。當時一個人如果威望、功勞、或者是自認為上天的眷顧積累夠了,自己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事。東漢的開國皇帝王莽篡位就是先河。孫堅密下傳國玉璽也不是沒有這個打算,袁紹、曹操就覺得自己還不夠,到了曹丕的時候,他就覺得夠了。連袁術都嘗試了一把,孫權、劉備也都是這麼稱的帝。那諸葛亮為什麼偏偏就不可以呢?即便諸葛亮心裡有了自己當皇帝的念頭,無論是他自己,還是當時的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道德瑕疵。之所以沒有做,是威望、功勞、時機、形勢以及所謂的上天的眷顧還不夠而已。這就是觀念上的區別。

有一句話你肯定知道,“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展開了說就是,看歷史和歷史小說,不能只看事實中的歷史,還要看觀念下的歷史。任何行為和事實都是時代環境下觀念的底層邏輯上構建起來的。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諸葛亮,並不是發現了什麼新的事實,而是要提醒每一位熱愛歷史和歷史文學的朋友們,注意一個容易被我們遺忘了的,可以穿越時空的觀念世界。

兩個諸葛亮--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不同時代價值的底層邏輯


參考:《三國志》陳壽,《三國演義》羅貫中



  • 喜歡本文歡迎在下方點贊或留言評論以給我們鼓勵!
  • 如果您有好的建議、文章或原創視頻也可私信給我,期待與您的互動。
  • 點擊右上角【關注】,遇見更多文章及精彩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