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奇女子:垂簾聽政四十年國家穩強太平

君王后,戰國時代的一個奇女子。她本是書香門第的閨秀小姐,卻揹著父母與人私奔,到最後雖然貴為王后卻不被家人認可,但她無怨無悔。老王去世,為了保證國家穩定,她垂簾聽政長達四十一載,多次使面臨戰火之患的齊國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君王后是戰國時代齊襄王的王后。君王后本姓後,是當時太史敫的女兒。由於她的特殊姓氏,當了王后之後,不能被稱為"後後",所以歷史把她稱之為君王后。

戰國奇女子:垂簾聽政四十年國家穩強太平

君王后

齊襄王元年(前283年),齊國被燕國大將樂毅攻陷後,齊閔王被殺,全國只餘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太子田法章(就是後來的齊襄王)逃亡到莒,因為無處投奔,又不能暴露身份,只好化名在太史敫家擔任一名小小的園丁。

太史敫之女覺得田法章相貌堂堂、器宇不凡,在一來二去和田法章有了好感之後,便與他私通了。不久,田法章繼位,是為齊襄王,立太史敫之女為王后,就是君王后。

後來,齊襄王在妻子君王后的幫助下,於齊襄王五年(前279年)運用反間計,使燕王對樂毅產生猜忌而造成將帥不和。接著齊將田單運用著名的"火牛陣"戰術,大敗燕軍,使齊國恢復到原來的大國地位。

公元前265年,齊襄王離世後,太子田建即位,君王后協助田建執政。君王后這一輔政就是四十一年,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裡齊國一直都很太平,經濟、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眾所周知,戰國是個大動亂的時代,在外交上,君王后採取"與人為善"的政策,無論是對於強大的秦還是其他五國都貫徹這個外交原則。所以才有了齊國四十多年的相對太平無事。

戰國奇女子:垂簾聽政四十年國家穩強太平

秦、齊

但對於這四十年的太平,史學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四十年的和平其實是建基於其他五國的犧牲,因為有這五國為田齊阻擋強秦,田齊才可以享有暫時的和平。而且君王后對秦王政處處忍讓躲避,毫無大國風範,又對五國不施以援手,忽略了唇亡齒寒、戶破堂危的結果,才讓強秦有機會統一七國。

秦、齊幾百年來都是諸侯國中的大國、強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一個在最西,一個在最東,相隔遙遠,未直接發生過大規模戰爭,彼此對對方的底細不十分清楚。

在趙、魏、韓諸國被秦國打得節節敗退,爭相割地而事秦,諸國已成秦的囊中之物的時候,一個強大的齊國必然成了秦國的眼中釘、肉中刺。由於尚未摸清齊國的根底,便借"解環"為名一探虛實!

戰國奇女子:垂簾聽政四十年國家穩強太平

九連環

有一次,秦昭襄王派專使給齊國送來一隻玉製連環,使者說:"我們大王聽說上國多智能之士,所以特地送此玉連環,不知上國有能人解得否?"

九連環是一種民間遊戲器具,一般用金屬絲鉗成,由九個或更多個用環杆相套連的圓環和一隻長形的框柄所組成,玩時,依法使九環全部聯貫於銅圈上,或經過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樣,可分可合,變化多端。得法者需經過81次上下才能將相連的九個環套入一柱,再用81次才能將九個環全部解下。

這九連環本是常見之物,要解開也並非是什麼難事,只是要費一些工夫罷了。可秦王嬴政為何要送來這個玩意兒呢?

君王后最簡便解開九連環

戰國奇女子:垂簾聽政四十年國家穩強太平

君王后定睛一看,發現這實際上是能工巧匠在一塊整玉上鎪雕出來的一個無法解開的玉連環,看來秦王特派使節送來這不能解開的勞什子,顯然帶有刁難和挑釁之意。她不動聲色地將玉製九連環交與左右群臣試解,這一班文臣武將一個個忙得滿頭是汗,可是最後誰也沒有將九連環解開。

秦國使者看著齊國大臣面現尷尬的樣子十分好笑,但是又得裝出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君王后命人將九連環收了回來,她拿在手中有意無意地玩弄著,故意露出驕傲的神色,說:"不就是這小小的九連環嗎,哀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這勞什子解開。"

說著,君王后高高舉起九連環,將它狠狠地摔在了使者的腳下,玉製九連環被摔得粉碎,玉屑散落了一地。

秦使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了一跳,頓時呆若木雞,好一陣才緩過神來。從此,秦國再未對齊國越"雷池"一步,直至君王后去世。

戰國奇女子:垂簾聽政四十年國家穩強太平

總結

獨木已折,大廈必傾,君王后死後不久,齊王田建在舅舅後勝等人的蠱惑下"入秦朝覲"被扣,在松、柏之間飢寒交迫而死,齊國滅亡。

"受兒以魚,卻沒有授兒以漁"。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女執政者之一,君王后在世時將齊國治理得井然有序,而她的國君兒子卻耽於安樂,失去了實踐、鍛鍊、成長的機會。

君王后去世後,諸國先後被滅,唇亡齒寒,齊國重擔忽地落在懦弱無為的田建肩上,他自然沒有能力擔當,其結果可想而知。

縱觀君王后波瀾壯闊的一生,史書上雖然只留下寥寥數筆,但其豐功與敗績同在,成功與失敗同存的傳奇經歷,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無盡的沉思、無盡的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