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日记12·我为黄小米储备的育儿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不怕生孩子,但害怕教育不好孩子。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觉得对我们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已为父母的人都有深刻的意义,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其实也是写在这里提醒我和小米爸爸如何尽可能的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担心以后作为父母,关心则乱)。

水清的文章《民国四姐妹·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这样富养孩子》中主要讲述了安徽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在民国这个相对艰难的社会中成长为思想独立的新女性的一些家庭因素。其中主要有几个点值得我们思考,在此引用来与大家共勉。


孕期日记12·我为黄小米储备的育儿经

第一、眼界和格局,是富养的基础。

作为准父母,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研究小宝宝的名字,我和小米爸爸也是其中一员。作为这四姐妹父亲的张武龄也是一样,在起名方面他也很有讲解,没有给小孩取花草明艳的名字,而是让每个女儿的名字都带了“两条腿”,他希望女儿能够走出闺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的更远。从起名方面,就看到了张武龄作为父母的眼界。

说到格局,张武龄希望小孩有高尚的志趣,对于沾染恶习也是深恶痛绝。我们作为父母,一些小事的把控,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张武龄就是这样。水清文章中写到,有一年除夕,张武龄撞见孩子们正和众人一起丢骰子,玩骨牌,每盘几分钱的下注,来借此消遣。张武龄就因为这个事勃然大怒,把孩子们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自此,张家子女再也不沾染这些所谓的“怡情”小赌,将眼光放置于看书、习字、昆曲中。不以错小而不教导,这亦是我们初为父母需要学习的。

第二、优质陪伴和习惯养成,是富养的核心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来自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这个锅有点大,不想背,所以先做好自己吧。张武龄自己洁身自好,吃喝嫖赌、吸烟、嗜酒等纨绔子弟的恶习,他从不沾染。他唯一的爱好,便是读书。

文中:“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让我印象深刻,作为父母,是小孩学习的第一标杆。

这四姐妹因为受了饱读诗书的父亲的影响,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也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他悉心培养女儿们的良好习惯,尽量让她们挖掘自己的爱好,让她们接触这个世界的触手伸得远一点,再远一点。张武龄也很注重对子女们的优质陪伴。孩子们在看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找父亲答疑解惑,观点不同时便会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他还常同孩子们分享学习心得。他会分享自己写的打油诗,也会叙说自己年少时候的故事。父亲的以身作则和优质陪伴,让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学习。

作为父母,我们不希望小孩吃自己小时候的苦,比如我小时候没有鞋子穿,所以长大后报复性的买鞋子。没有父母愿意孩子在物质方面吃苦,于是倾尽所有,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明明只是工薪家庭,却让孩子满身名牌;明明月薪只有五六千,也要砸锅卖铁让孩子读着贵族学校,手里揣着最新款手机。我能理解文中说到的这种心态,因为我以前也觉得在物质方面无条件满足孩子就是富养,殊不知,这种超越自身经济条件的富养,只会害了孩子。

真正的富养不只是物质方面的富有,父母的优质陪伴和习惯养成,才是富养的核心,才是最有价值的富养。

第三、让孩子有主见,是富养的关键


孕期日记12·我为黄小米储备的育儿经


纪录片《镜子》中有一个女孩,小学六年级便辍学一年。

他的父亲希望女儿实现理想,但当教育咨询师追问他女儿的理想时,他却语焉不详:“她的理想,还要慢慢去纠正,去纠偏。”咨询师不客气地说:“那你说的理想,只是你所期望她完成的理想,说到底,就是你自己的理想。”现在有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控制着孩子。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剥夺孩子的一切快乐,却从来不去聆听孩子的想法。有人认为这是缺乏了“爱的认知”的教育:我爱你,所以我要控制你;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的一切必须由我来规划。长此以往,孩子爱的能力被异化,自我被扭曲,甚至被毁灭。这一生,还有何意义?

在教育子女方面,张武龄却给了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四姐妹深受父亲张武龄的影响,都十分喜爱读书,钟爱昆曲。了解到孩子们的兴趣后,张武龄十分支持。他常年包下戏园的一整排座位,带着全家老小去欣赏昆曲;他也曾为女儿们请来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她们唱戏。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常做编辑,写好词后把角色分配给弟弟妹妹们,在家里搭起班子来唱戏。家里的这番热闹,张武龄也常会跟着来欣赏。他自身虽有一套昆曲的鉴赏模式,然而对于子女的表演,却从不横加干涉。他深知,孩子遇事要有主见,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思想独立的人。一味人云亦云随大流,只会让自己泯然众人;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平日里,张武龄也并不会将孩子们一味地囚禁在书本中,他深谙“读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经常让她们在院子中尽情玩耍。充和过了适婚年龄,张武龄也是顺其自然,从未对她进行劝说。

所以说优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摆渡人文中提到,孩子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并不是因我们而生。所以我想着以后作为父母,不期待能够给子女留下万贯家财,但是需要给子女留下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技能。

文章到此,我想说,现在社会中所倡导的富养孩子,更多的是富养孩子的品行,人格,能力,而不单纯是物资。

部分内容摘自——《十点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